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思路   总被引:85,自引:0,他引:8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模式、管理体制及保障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其结构严重失衡,功能严重扭曲.而导致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结构失衡及功能扭曲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且与社会生产系统紧密结合,无法在城乡之间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但不能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反而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迫切需要统筹城乡改革.当前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和调整社会保障项目,适时控制社会保障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中的结构失衡和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中存在着结构失衡即财政社会救助投入过低、区域政府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苦乐不均的现状;建立公平合理、科学规范的财政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能有效缓解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中的结构失衡和区域差异,真正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社会稳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制度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要: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对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作者提出了在我国未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架中要重视社会救济和家庭的保障功能的建议,并进一步论证了建立涵盖全国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并对解决养老金负债问题提出了“出售国有资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社会保障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支持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社会关系,但它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和削弱.社会保障是一种制度化的经济关系,它虽然是现代社会支持体系的基础,却不能包办社会支持事业.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功能上的互补关系,而不应该是互替关系.社会支持理论对社会保障制度良性发展的指导意义体现在要求社会保障不能包办福利事业、注意发挥社区的作用和防止社会排斥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保障功能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的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已无法抵御日益增加的各种社会风险,城乡二元对立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使得农村的社会保障困难重重.农村土地保障本身也存在很大缺陷,并进一步导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土地均分制下的低效率、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我们应当通过强调农村土地生产资料的功能进而提高其社会保障效用;同时,根据农村实际,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健全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优先落实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尽快实现科学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养老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建立切实可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意义重大。通过分析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中的难点,提出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由政府承担,以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其制度健全程度和覆盖层面的大小与生产力水平呈正比关系。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广泛性、强制性、立法性和受益约束性的特征,由此决定了社会保障与分配关系体系中其他范畴的根本区别。社会保障的功能为:(1)分配功能,直接筹集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2)社会稳定功能,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安全网”和“减震器”;(3)经济调节功能,对经济运行中的总量、结构和利益关系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二元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亟待改革,而模式选择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绩效高低的关键.学界一般以制度安排为依据,将社会保障分为福利国家型模式、社会保险型模式、强制储蓄型模式、国家保险型模式.这四种模式的区别实质在于社会保障主体之间的责任分配.考量这四种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适用性,再分析对农村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影响较大的几个主要因素,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就业、土地保障功能、家庭结构变化以及农村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宜选择以社会保险型为主,强制储蓄型及国家保险型并存的混合型模式.  相似文献   

9.
日本农村养老金制度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城市化、产业结构和家庭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建立并逐步完善的,时机选择得非常恰当.日本社会保障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理念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与农业政策有机地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保险费负担全民化,中央财政的调节功能,各年金之间的交差补贴,使日本农村养老金制度具有一定转移支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福利社会的构建中,政府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主导者,无疑承担着重大责任.政府承担重大责任既是社会保障作为公共物品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但这并不等于政府包办社会保障和排斥市场、集体、个人的介入,而要从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战略出发,明确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边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化保障机制,强化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政策化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设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导向,从社会建设的和谐理念出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会和掌握用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方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吸引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社会工作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再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阶层结构类型一般会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球型 ,阶层分化依据一般会由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 ,阶层分化过程一般会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也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 ,即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既遵循其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在从旧式现代性转向新型现代性的过程中凸显出来、迫切需要解决的时 代性课题。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体制改革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而社会结构的状况又直接体现了社会 关系的状况,构成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构 建合理的社会结构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和谐源于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协调和整合;另 一方面,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实现,又会进一步促进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二者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非身份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之一,非身份化具体表现为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和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户籍身份的非身份化正在经历从外围到核心、从操作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发展过程;编制身份的非身份化在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同时推进;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既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自身的变化,又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与个人关系的变化。非行政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又一特征,非行政化是指行政级别在阶层分化中的轴心地位出现了非轴心化的迹象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和正常运行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保障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它确保机会公平 ,保证起点公平 ,维护过程公平 ,缩小结果的不公平。为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 ,有必要从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理顺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其助人自助,维护人的尊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所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广泛、深入地推进社会服务,有利于营造人人参与、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关系.社会工作组织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作用,维护了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具有科学化、人性化、柔性化的特征,有助于避免或化解许多社会矛盾,形成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人际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实现社会公正,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设定的发展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公正的缺失,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本文从社会公正缺失入手,结合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列举相应的措施,论述如何坚持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结构理论是紧密连在一起的。社会发展的深刻阐释,正是得益于社会结构的科学分析。马克思研究东西方社会发展,特别注重其结构性考察。正是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结构及其原因的比较分析,马克思不仅深化了对社会发展的原有认识,而且形成了对东西方社会发展差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由于社会结构是由人的活动关系造成的,因而要加快社会发展,就必须在人的活动关系和活动方式上实现新的调整与转换。首先是经济形式的合理选择,即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处理好两个结构性问题:一是商业化与市场化,二是商品经济结构的常态与病态。其次是交往形式的持续扩大,即增强社会结构的开放程度,合理应对全球化。  相似文献   

19.
该文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社会资源的阶层分布以及社会流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缺乏中间阶层优势、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流动调节机制的弱化,成为社会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费孝通的《社会自理开篇》谈起,认为社会知觉可以协调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治理迈向社会自理的关键。重点从知觉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作为人心中的一点"灵明"——社会知觉的概念,并把它分为关于"我之所以为我"、关于"我与他者的联系与区别"、关于"何谓社会和社会何在"、关于"社会何以可能"等五类知觉。同时认为,社会治理困局中遇到的社会知觉偏差主要包括自我偏误、人际区隔、刻板印象、归因谬误、认同偏差、群氓效应和知觉从众、自理失灵。最后,建构了一个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自理,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再到知觉社会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