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二元认识论中男性与女性生理性别差异决定了两者的社会地位,并且由于对具有普遍规定性的理性的推崇也导致了在审美活动中女性审美经验难以表达,甚至屈居成为男性审美的对象。但是当理性霸权遇上后现代解构主义之时,生理性别实际上作为掩盖权力结构运作而被建构为自然本质的面纱被揭开,性别身份的松动也颠覆传统男性霸权引导下对女性审美的规定性。然而这并不意味女性审美就要对男性审美经验进行替代,反而提供了一方更为广阔的天地,以超越二元认识论的眼光去观照生活世界中那些同样被"边缘化"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12,(5):103-106
"伪娘"刘著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性别身份的思考。伪娘混淆了自身性别,他们的性别身份不能单纯按照通常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区分来界定。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社会对男性与女性的要求,以及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来寻求原因,在教育中,女性的乖巧勤奋是黄金法则,社会竞争中的女性特质也被广为认可。伪娘用身体来表演自己性别身份,体现出了异乎传统性别规范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性别是与"弱者"的身份认定和"贤妻良母"的角色设置相联系的。宋代女性词却体现出对此现实身份的漠视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化,即以文人的精神和艺术追求来冲破"弱者"身份对女性的束缚;二是情人化,即女性词人在创作中有意回避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真实身份,代之以"情人"这一非伦理的角色。这说明女性词人对自我的角色期待与社会定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现出她们已初步萌发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4.
海洋民俗作为一种合法性话语在规范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同时,也为女性提供了表达情感、进入社会的途径.在以海洋民俗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影响下,当代海洋小说塑造了两类典型女性形象:一类是传统观念中的"好女人"与"坏女人"形象.她们或在"守候"与"出发"的循环中延续着女性亘古的命运,或在"古老"与"现代"的对立中消解海洋乌托邦的幻想;另一类是打破民俗禁忌与性别期待、主动走进海洋的女人.在集体海洋、商业海洋、文化海洋等场域下,她们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向度,找到了重建女性主体、释放自我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麦卡勒斯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具有男性特质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很多是作者自己真实的生存镜像.通过解读这些被社会排斥的性别身份颠覆者,可以探析到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在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中,无论选择妥协还是抗争,"双性同体"的理想注定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陈梅婷 《东南学术》2021,(4):134-145
社会性别的建构往往围绕身体这个媒介展开,男性通过改造和消费女性身体来支配女性.农业农村现代化对社会性别建构的影响是复杂和双向的:在福建省大岞村的社会性别建构中,一方面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结构性力量松动了传统的性别社会规范,被主体意识觉醒的女性利用来重建新的社会性别规范,使支配女性身体的方式从隔离、压制转变为鼓励、约束,但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以隐蔽的方式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商业文化和消费主义对女性身体的两次"物化"使过度关注身体和身体消费的女性受到批判,从而成为传统社会性别规范的"帮凶".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以一种米利特所言的最巧妙的"内部殖民"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坚固、持久,并且会灵活地转变运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蒋建梅 《学术界》2015,(1):170-175,325
消费社会阶段,身体成为个人的社会资本和身份建构的基础。女性身体是孕育生命的载体、男性阿尼玛原型和性欲望对象,由于女性的消费主体性、不均衡的社会性别权力,男性权力与社会消费资本、技术合谋,建构女性身体神话。女性身体神话体现为技术层面上的数据化、碎片化、图像化以及理想化,消费资本介入女性身体形象的生产,借助各种媒介和技术生产女性身体神话,规训女性身体,以达成自身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了余华小说中最具普遍性的三种女性类型进行分析,分别是天使型、妖妇型、自主型。通过论述,笔者认为余华并没有完全超越创作主体自我性别立场的局限性,塑造的女性形象没有完全表现女性的生命真实。他通过女性形象发出的仍然是男性的心声,显示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内在欲望,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男权中心社会对女人的期望,是传统男权的女性价值在文学中的折射。  相似文献   

9.
谷海慧 《江汉论坛》2005,(4):115-118
因为在男性中心的世界中的理智与清醒,“女性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自觉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早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渐渐认同了社会为自己规定的女性角色,并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这既表现出“女性散文”渐趋成熟的性别温和主义态度,又遮蔽了女性写作长于情绪的表达、直觉的领悟等先天优势。  相似文献   

10.
孙文娟 《理论界》2013,(2):143-145
家庭生活是女性存在和身份的传统根基,家庭空间形塑了女性的角色和地位,文章重点探讨的是商家大院空间对女性主体的建构。这一建构是基于性别差异的。性别差异不单单指生理性别上的差异,更多的是指社会性别的差异。空间对女性主体的建构将从三个层面论述: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1.
《男孩和女孩》是艾丽丝·门罗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视角来看,小说中的三组对立结构,即空间对立、分工对立和功能对立,展现了叙述者从反叛到妥协的女性性别意识发展历程.叙述者反叛女性身份的失败,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约束、改造和压迫,揭示了加拿大女性的生存困境,说明女性想要通过依赖男性的方式去改变自身弱势地位是难以成功的.女性只有打破传统的社会结构,重新定义女性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属性,才能摆脱被动、从属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走进女性——凌叔华笔下的女性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叔华创作的女性系列形象通过反映那些“小姐们”、“太太们”、“母亲们”的现实生存状况 ,揭示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性的强制性规定 ,以及女性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追求对女性精神成长的重要性 ,记录了女性从“女性”走向“人”、走向“女人”的最初的沉重步履。毋庸讳言 ,这些形象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作者潜意识中的男性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13.
英国"短篇小说大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因处于社会的"他者"地位而受到关注。作者把独特而深刻的自我性别体味与确认、女性思考与现实感受、道德焦虑与生命热情贯注于作品当中,塑造了形形色色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建构男性主体力量的"他者"女性形象,另一类是颠覆男性主体的"他者"女性形象;前者是认同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后者则是颠覆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当代女性作家运用自己当下的历史观梳理和重现中国女性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真相,寻求女性所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主体身份,从而实现女性建立自己的历史谱系,以性别视角影响人类对历史的陈旧看法,进而达到男女共建和谐均衡的人类文明和社会模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的女性小说的足迹清晰地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80年代初期的女性小说体现出注重女性作为人的价值,倡导人性解放,呼唤人道主义的意识,标志着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复苏。在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小说中,重新认识女性作为女人的自身价值,关注女性生存状况,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重要内涵。90年代的女性小说则转向对女人自身的价值的探寻,强调性别的差异与对立,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抗拒父权制是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重心。90年代末期的女性小说,推崇更为彻底的个人趣味和更为极端的自恋、自虐意识,表现出精神本质的虚无,又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衰微。  相似文献   

16.
耿庆伟 《学术界》2015,(1):176-182,326
在"合作化"小说宏大叙事中,女性虽然参加了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被编织在意识形态话语中,但当国家、民族等概念占据叙事中心的时候,作家的女性书写因无法用心灵去感受女性的真实存在导致女性"他化":性别雄化下性别主体的悬置;形象丑化下的性别角色的遮蔽;情爱叙事中的性别失衡。小说叙事中的政治修辞一方面让这些女性形象获得了被主流话语所认同的新社会新女性的合法身份,另一方面又遭遇了主流政治话语任意编码和随意填充,这些女性因自身主体性的缺乏陷入了被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起来的虚幻镜像。  相似文献   

17.
德国有一位对女入怀有相当成见的哲学家尼来说:“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女性则模仿这一形象创造了自己。”在他看来,女性在社会上的角色地位,是由男人给规定了的,女人只配做男性的奴婢和附庸,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这是一种长期存在于男性文化里的女性观。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有文化的职业女性,她们对事业、前途、荣誉和成就,常表现出信心不足,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遇事怕出头,怕竞争,把自己的平庸无为归结到性别上,有一种女性性别的自我歧视和角色自卑的心理。对此笔者试谈几点粗浅看法。1.女性与…  相似文献   

18.
现代女性写作在特定历史情景下,积极汇入新文学革命和社会改革大潮,同时持以游离、挑战于主流文化的性别言说。其从性别视角对女性自我、身体、婚恋等及其与男性、社会之间关系的表述,形成了突破传统意识的性别审美建构和文化中的性别角色重构。  相似文献   

19.
女性角色与生育健康──一个呼唤女权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角色与生育健康──一个呼唤女权的话题王亚南讨论“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是一件有趣味而又有意义的事情,必然涉及社会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分层社会。这样的性别分层社会结构近乎举世同一,社会在传统上其实是一种男性社会,文化在传统上其实也是一种男性文...  相似文献   

20.
当代电影的女性意识在它发展的初期,以抹杀差异性来寻求平等,“花木兰”式的女人,成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中女性的最为重要的镜象。新时期电影女性形象的复归,却未能跳出传统妇女观念的藩篱。在商业经济大潮下,男性电影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则成为欲望的代码。透过近60年来多姿多彩的中国镜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妇女的生存状况,女性在社会中所遭遇的话语霸权和男权中心、以及谋求自己独立的生活、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