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势浩大的选秀节目一度掀起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选秀节目的成功,源于其平民化娱乐的创新导向契合了当下大众娱乐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然而,选秀节目在经历了人们对它的热捧、追逐到质疑、非议之后,其发展终因主管部门的"规范"走入窘境.选秀节目的成功,称得上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创新的可贵突破,但是它的滥办乱播,却破坏了媒体谋求节目创新与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间的和谐与平衡,扰乱了正常的电视生态格局,损害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选秀节目由热播到"限办"的命运告诉人们,电视娱乐节目不断追求创新是必要的,但这种创新应该建立在不背离媒体社会责任的导向前提下,必须注意寻求节目创新与媒体社会责任的协调,讲求健康,注重品格.  相似文献   

2.
胡秀坤 《理论界》2007,(4):144-145
本文分析了“电视选秀”对丰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市场的积极意义,同时分析了目前“电视选秀”节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搞好“电视选秀”节目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陆文坛的"张爱玲热"长盛不衰,堪称奇迹。张爱玲的作品充满精致、唯美、感伤的"小资情调",正好迎合了当代人在世俗化浪潮中多愁善感、渴望慰藉的情感需要。"张爱玲热"既是一座连接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桥梁,又是一面怀旧情绪、世俗精神回归的旗帜,还是一束穿越了部分"50后"、"60后"、"70后"作家代际隔墙的文学幽光。只是由于西方"后现代"狂欢思潮的影响,今天的许多"小资"比起当年的"小资"来,显然少了一些优雅的风度,而多了一些狂野的"波希米亚风格"。叛逆、泼辣、粗鄙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气质正在从另一个方面冲击、改造着传统的"小资情调"。"小资情调"正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着悄悄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宗禾 《家庭科技》2013,(10):27-27
随着歌唱选秀节目的热播,电视机前众多的年轻人也产生了追逐"好声音"的梦想。然而,每个人嗓音各具特点,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发声训练,又缺少健康用嗓常识,很容易伤害嗓子。女子模仿练颤音变哑嗓小丽是《中国好声音》的忠实观众,更是第一季亚军吴莫愁的铁杆粉丝,在"好声音"等多档歌唱选秀节目的刺激下,小丽开始模仿偶像唱歌。她每天苦练发音技巧,一个月后,起初嗓子有些沙哑不适,紧  相似文献   

5.
沈琪霞  李丹 《天府新论》2006,(Z1):248-249
2004年夏天,一档以“想唱就唱”为口号的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红透大江南北,创下极高的收视率;随后,央视的电视选秀节目《梦想中国》正式启动,号称要打造顶级的“平民偶像”;上海东方卫视也不甘示弱,推出“我型我秀”,用各种时尚元素来包装一个个“平民偶像”,不少地方台也  相似文献   

6.
表演学为电视真人秀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路径。在真人秀节目的表演学解读中,可以将自我呈现作为逻辑前设,把自我实现作为目标诉求,考察节目选手、主持、评委、观众、电视媒体乃至政府等主体的行为。分析真人秀表演的自我呈现、规范向度、审美旨趣和中介化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电视真人秀其实是一种表演范式,它既是一种审美表演(舞台表演),也是一种社会表演,还是一种媒介表演。  相似文献   

7.
李凡 《中文信息》2005,(8):20-20
“天鹅孵蛋”这一表演本是汉区传统,但在很多地方都已难见其踪影。表演时,将桌子、晒垫、簸箕等当道具,由小伙子们在高空表演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以展示其灵巧的身手。我们在硗碛的“上九节”中幸运地见到这种快要失传的表演。  相似文献   

8.
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涉及的是一个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我们找不到通达各主体之间的公共桥梁,那么,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的。这就需要尝试引入一个新概念——"精神青春期"。要理解各主体之间审美判断中的"共通感"问题,非"精神青春期"概念莫属;"精神青春期"概念的引入,为我们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刁生虎 《兰州学刊》2004,(1):182-183
庄子发现了"道"既"不可说"却又"不可不说"的哲学悖论,把哲学的沉思由"说什么"("可说"还是"不可说")而转向了"怎么说"("思维的说"还是"诗意的说");其方法和路径便在于使哲学言说方式从"思维的说"("俗言")转向"诗意的说"("道言"),从而克服"不可说"这一语言困境,完成其"说‘不可说'"的哲学使命.  相似文献   

10.
杨厚均 《云梦学刊》2006,27(6):102-105
"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革命的狂欢化想象图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狂欢生活中的世俗体验来逃离残酷革命所可能带来的巨大恐惧,以实现对革命及革命历史的最大限度的认同.全民表演场景、亲昵接触场景、笑谑场景、暴力场景构成狂欢化场景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与"鱼"有关的词语及表达法比较多,这与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英语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现象明显地体现在丰富多彩的英语鱼名、英国人的姓名、与鱼有关的词语,以及英语中与"鱼"相关的谚语和习语上。  相似文献   

12.
1917年2月成立的国语研究会明确提出以"白话文体"取代"文言",与此同时,《新青年》发动了一场"白话文运动",二者相一致有进化论历史观和"言文一致"要求,"国语运动"立足于语言的"工具层面",《新青年》则主要从语言的"思想层面"出发,二者尚各行其事,两不搭界。改变这一疏离局面的,是身兼北大校长和国语研究会会长的蔡元培,而有1919年的"国语统一筹备会"的建立,"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遂呈双潮合一之观"。1923年《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收入鲁迅的《故乡》,是二者深入结合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对"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解释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铛""石""块""砾"是名词活用作动词,"鼎""玉""金""珠"是名词作状语;还有一种认为"鼎""玉""金""珠"直接活用作意动。实际上,这两种注释都是不够妥当的,应是"铛""石""块""砾"活用作意动。  相似文献   

14.
"拉扎"节是甘肃省莲花山地域的汉藏民族以自然村落为单位,每年在秋后约定俗成的日子喜庆庄稼平安丰收、酬谢并祭祀山神、亲友互相往来的民间传统节日。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拉扎"节及其主要活动——"过拉扎"、"吃拉扎"和"跳拉扎",对汉族村落番师"跳拉扎"的仪式进行深描,从中展现人神狂欢、喜庆丰收的节日全貌;也探讨了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具有的诠释与宣教、维系与认同、传承与维系、经济与消费、娱乐与宣泄的民俗文化功能,满足了人们生存安全和精神慰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揭示了"狂欢化"对作家艺术思维和体裁形式的影响,对文学与人学的关系进行重新阐释,并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文学观念的层面上,巴赫金独树一帜地宣称:文学是一场"狂欢化"的活动,一切本真意义的文学应具有"狂欢化"的精神,呈现"狂欢化"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7,(4):60-71
在我们当下这个所谓的"后革命时代",革命是被如何理解和叙述的,以及这样的理解和叙述方式是如何建构起来的,构成了探究"八十年代"与"革命重述"复杂关系的前提。"八十年代"普遍被认为存在着一种"拨乱反正"的冲动,革命及其叙事因此遭遇质疑,这一"后革命氛围"构成了"革命重述"原动力。"革命重述"不仅是新的意识形态建构的方式,而且成为摆脱革命叙事"路径依赖"的必然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理解和叙述革命的三重分裂,它们一方面是杂糅并存的,一方面也包含一个大致的历史演进,而之所以如此者,则又跟革命重述的混杂主体密切相关。"八十年代"的"革命重述"因而隐含了多重话语竞争。这复杂性虽为199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论述和消费主义遮蔽,以至"革命的阴暗面"不断重复,但其间却仍不乏国家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关怀的深度介入。  相似文献   

17.
女编辑、女记者现今已成为新闻出版业公认的主力军,比例上占绝对优势不说,名主编、名编辑、名记者更是大牌、大腕云集,帼国丝毫不让须眉。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女性传媒者绝对是那个时代最炫目的“新新人类”,女主编、女出版人那就更是扎眼和出位得可以。有人把这一特殊群体形容成“新时代的一声炸雷”,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6):179-184
音乐选秀节目是电视媒介发展的产物,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我国音乐选秀节目源于中青赛的出现,其发展阶段呈现鲜明特点,对我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音乐选秀节目进行研究,分析了音乐选秀节目对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以此把握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李立 《江海学刊》2014,(2):189-195
"结构"是"文体"范畴的重要因素,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其实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批评大多都很重视作品的结构。在谈及作品的结构时,西方的文论家常常使用"organic unity"(有机统一体)这个观念,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则往往使用"体"这个范畴,并且两者都把作品的结构看成是如同人的身体、生命般的完整存在。可见"体"和"organic unity"在"结构"这一层面上可以沟通。尽管如此,"体"与"organic unity"仍然有着原初的分歧。"organic"经历了从工具、机械到生命、器官的词义演变,并且这整个过程一直都处在科学的、理性的视野之中;而"体"的源与流则始终贯注着盎然的生命力,充盈着"近取诸身"的原始诗性智慧。可见两者又可以相济互补。在这个意义上,"体"的内涵应该进行一次现代性的转换,亦即转向"结构"这一新义,并与西方文论中的"结构"观点以及"organic unity"概念相互赠答。而事实上,"体"的原始意涵本来就有"结构"之义,所以"体"的现代性转换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正小区即将举办晚会,邀请业主们报节目,我决定让女儿参加演出。女儿虽然有好几次上台的经验,但是自己一人单独上台表演还是第一次。这次上台表演对女儿来说是个难得的锻炼机会。"乐乐,你愿意参加咱小区的晚会吗?院里的好朋友们会来观看你表演。"我动员她。"好啊,妈妈,我愿意!"女儿爽快地回答。"初生牛犊不怕虎"趁着这股子锐气多锻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通过这次表演让女儿体会,在台上光鲜亮丽的背后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