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现代性语境下,美学的伦理话语主要表现为个体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两者的复杂关系。个体主义的伦理话语作为世俗社会关系的观念表达,追求个体的感性自由,注重主体的物欲享受,为世俗生活形而下的性质提供了意识形态意义的辩护。同时,个体主义伦理话语也导致了人性异化的现实。普遍主义伦理话语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观代性诉求,它出于对公共理性的维护,体现了人性形而上的意义追求。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伦理话语是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统一形态。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性语境下,美学的伦理话语主要表现为个体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两者的复杂关系。个体主义的伦理话语作为世俗社会关系的观念表达,追求个体的感性自由,注重主体的物欲享受,为世俗生活形而下的性质提供了意识形态意义的辩护。同时,个体主义伦理话语也导致了人性异化的现实。普遍主义伦理话语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现代性诉求,它出于对公共理性的维护,体现了人性形而上的意义追求。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伦理话语是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统一形态。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的对立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双方的对立是双向度的。在“整体”观上,个体主义坚持化约主义的立场,而整体主义则秉持反化约主义的立场;对立的结果是个体主义犯了“消亡论”错误,而整体主义则陷入了“物象化”的陷阱。在“个体”观上,个体主义采取了反社会决定论的立场,而整体主义则强调了外部社会决定论的立场;其结果导致“个人”在个体主义那里“社会化不足”,而在整体主义那里则“社会化过度”。文章最后认为,超越二者对立的方向之一是解决“社会结构”和“主体行动”的发生学根源和再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文精神在其抽象性上指社会个体从自我生命感性出发对现实永无止息的批判、否定与超越,在具体形态上指特定环境里各类精神价值的综合。本文追溯了人文精神在其文化演进中的历史轨迹,分析了人文精神的当代主题,即催生一种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及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相配套的文化精神;强调指出,促进现代交往与对话是建构当代人文精神首选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5.
现代心理学在发展中面临的分裂危机日益严重。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正是建立在对现代心理学批判的基础之上。它反对科学主义、个体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社会互动和话语对人心理的建构功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后现代建构心理学为缓解现代心理学的分裂危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蕴含在其中的整合意识更为心理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开创了环境整体主义的新路径,但他简洁的表述风格为反对者留下了口实,为此,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围绕着“生态法西斯”、“反人类”等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尽管个体主义者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但随着整体主义的后继理论不断弥补原有理论的不足,整体主义的合理性日益增强。从趋势上看,一种充分考虑了个体利益的环境整体主义将会成为环境伦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针对布·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创立了“真正批判的世界观”。1843年年底,为了回应普鲁士政府的保守政治,布·鲍威尔以“自我意识哲学”为基础,把宗教批判进一步拓展为“纯粹批判”,寄希望通过对群众的“有限的自我意识”的批判实现人的自由。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的过程中指出,其“纯粹批判”把人抽象为“自我意识”或“精神”,在一切领域贯彻“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实质是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向康德费希特主义立场的后退。鲍威尔通过精神批判提升人的“自我意识”而实现的“自我意识的自由”是一种缺少现实内容的主观主义自由。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体的人”出发,指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实质的意义上增进人的自由,不能寄希望于个体的“善良意志”和“普遍的自我意识”,而是必须改造现代市民社会,建立“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同鲍威尔“纯粹批判”哲学的争论,反映了黑格尔的弟子们是向后退回到康德费希特主义还是向前发展黑格尔主义来实现个体自由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价值诉求,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确证。人文精神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本文认为只有全面把握人文精神的特征,才能建设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涵义等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人文精神涵义等问题的认识尚有许多分歧或含混之处.文章分析了人的主要精神因素的不同作用及人文精神的人性基础影响,阐明了“人文精神是人类自觉弘扬人性与构建人格活动的一种意识反映与情怀流露”的重要观点;继后,探究了人文精神同人文主义、人文知识涵义的异同,朴素人文精神与典型人文精神的不同以及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分子的关系,提出与论证了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人类生活所追求的一种目的性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有关人文精神的热烈一时的讨论仍在继续,但显然已趋向尾声.各家的分歧依然存在,但明眼的读者还是能够辨出些是非曲直来的。这场争论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有关人文精神的概念限定问题。传统型的讨论者都十分看重概念的澄清,既然倡导人文精神,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它的历史渊源、发展流变、当下所指到底如何?而那些以人文精神为标举的讨论者们却并不忙于做这个限定。从他们的几次对话录和一些长长短短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即使在谈及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时也很有差异,如“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纯洁性”、“一种超验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试谈人文精神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文精神是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孕育而成的精神,弘扬人文精神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由此,就可以澄清关于人文精神的一些认识问题。本文探讨了人文精神的一般特点,并就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指出了当前应着重建设和弘扬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思想文化界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起自1993年,经历了1994年和1995年,一直延续至今,始终是普遍关注和谈论的一大热点。围绕它,人们展开了关于终极价值,理想、精神、道德操守的讨论。有人用它来观照两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历史,有人用它来批判当代的文化现实以及知识分子的人格卑微,也有人把它贬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危险追求。争论的实质是,在当今,中华民族是否还需要一种崇高的精神支撑?如果要,那么这种精神支撑的内涵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海马 《金陵瞭望》2009,(12):70-70
何为“人文精神”? 这是一个新词.《双语词典》里面是没有的。而且。它是典型的“中国制造”。它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学者陈晓明等人的文章《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该文引发了那场著名的关于“入文精神”的大讨论.或者说,中国当代思想史上一场“大混战”。但是.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湿战”之后.除了产生了几个学术明星之外,似乎并无什么结果。“人文精神”终为何物。反而是越辩越模糊,从糊涂开始,以糊涂终结。  相似文献   

14.
自清代以来 ,徐渭绘画之所以为世人所重 ,除了其画作具有高超的技巧和艺术水平外 ,还在于其绘画闪耀着一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贯穿于徐渭绘画的一条主线 ,是它的生命和灵魂。徐渭绘画的人文精神 ,是通过“不求形似求生韵”的审美追求 ,“横涂纵抹”的笔墨运用比兴拟人的表现手法显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理想与现实──“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讨论会综述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部分中青年学者,近日以“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为主题举行了一场小型讨论会。讨论中,一种观点认为,人文精神的失落、遮蔽及其重建,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现代化导致了工具理性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罗马俱乐部在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工业文明不同的新的社会发展观,它主张通过人的革命来实现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素质,建立一种新的人道主义。罗马俱乐部的这些理论观点,体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是近年来文化界、理论界讨论的热点,目前尚无确定的界说.根据普遍的认识,从意义上追溯,人文精神大致是在形而上学的层次上对人的终极关怀.它体现为对人自身命运的关注、对人生存价值的理解、对人精神取向的把握.从教育上看,如众周知,教育的产品和对象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且是代表人类前途和发展命运的人类群体中最富活力的成员.而在教育之中,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就产品和对象、任务而言,是培养那些从事培养人的工作的人.用习语来说,是要造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人文精神与师范教育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必然联系.如果说当下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由于抽象层次过高等原因,很难马上达到共识,那么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师范教育,如何正确对待人文精神,却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8.
对於经济发展来说,风景名胜区是一种资源。既然是资源,就应该利用,这种观点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同样值得关往的是我们利用风景名胜区这麽一种公共资源要达到什麽目的。在一片发展经济的呼声中,社会注意力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经济增长、收入增加这样一些所谓“硬性”经济指标上,形成一种值得警惕的唯经济论的倾向。 社会进步并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如果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那麽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极有可能呈现出畸形的状态。我们在这里说当前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缺乏并不是空穴来风。最典型的事例莫过於“法轮功”邪教的泛滥。…  相似文献   

19.
西方近代历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所确立的个体主义,立足于人权的基址张扬了个性自由,这在人类近代史上是很大的进步。但个体主义不是绝对真理,它含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正因为如此,个体主义遭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激烈批判。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批判精神并没有击中资本主义制度的要害;空想社会主义者未能对合理的个体主义与极端的个体主义—利己主义加以客观的、历史的区分,而是将二者混为一谈,加以全盘否定,从而使自己置身于新生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的对立面,失去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基础。虽然空想社会主义看到了个体主义的局限性,但没有很好地“扬弃”个体主义的合理内核。于是,以空想社会主义为直接理论来源的马克思主义就对个体主义的实质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并将个体主义的合理内核加以了全面吸收,提出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这一理论既是对个体主义的超越,也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儒家人文精神主要包括强烈的人本精神、以求道、得道为快乐的精神、中庸和合精神和笃行精神。同时,儒家人文精神所表现的重整体轻个体的有机自然主义、重直觉了悟轻实证分析的非理性主义和重实用轻理论的工具主义特征又具有一定的缺失和消极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辩证地认识。但儒家人文精神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今天仍具有主要的借鉴价值。从儒家人文精神中汲取营养,体民心、察民情、解民意,以民和民生为本,修行仁德,实现仁政。“天人合一”思想对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