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借助江苏城镇居民相关数据,从收入阶层差异视角出发,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结构之于其消费支出和支出结构的阶层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升的同时,不同收入阶层,无论是人均收入规模还是收入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对消费支出水平与支出结构的影响也表现出阶层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间阶层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直接启示是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都相对缩小,整个社会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相对减弱,呈现出和谐社会的繁荣局面。同样,只有当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基本进入比较发达的现代化阶段,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的,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中间阶层才会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3.
造成我国当前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的原因,既有来自于需求方面的消费需求增长不足和投资需求增长不足,又有来自于供给方面的供给能力的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此外还有非收入因素对消费的制约。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拉动需求,同时按市场要求调整供给方式和观念,消除制约消费的非收入因素,使我国物价保持在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支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过去二十多年中,浙江省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伴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增长和个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原来单一的低收入阶层逐步分化,形成了界限明晰的贫困阶层、温饱阶层、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本文利用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在对各阶层的形成过程及其社会特征和经济特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各阶层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耐用消费品市场作为一组复杂的契约关系,有其特殊的生产和分配制度结构,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与整个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是相统一的。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方针;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扩大消费需求,重心是扩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耐用消费品市场的扩张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制度结构。扩大社会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社会、制度结构顺利转型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2000-2011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支出的全国平均数据,采用梯次回归法得到了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2000年以来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变化曲线,同时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城镇居民;深度分析了2002—2011年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相应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得出收入差异是制约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还有多方面原因,如传统的节俭观念、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消费信贷不发达等,同时针对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调节收入分配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三农问题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5—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二次型几乎理想需求系统 QUAIDS 方法模拟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系统,估算和比较了东中西三地区在各个时期的粮食、食用油、肉类、蛋类、水产品和蔬菜6种食物的消费支出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研究结果表明,粮食、食用油和蛋类的消费支出弹性和需求自价格弹性都为缺乏弹性,消费需求受收入和价格的影响很小;肉类、水产品和蔬菜的消费支出弹性为富有弹性,即农村居民对肉类、水产品和蔬菜的消费需求受到收入的制约.另外,价格也是影响这些食物的消费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水产品和蔬菜的消费需求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从区域来看,西部地区的粮食和水产品消费支出弹性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而其它食物消费支出弹性的地区差异较小.促进农民增收和稳定食物价格,特别是稳定粮食价格,仍然是保障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摄入的最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城镇居民现阶段消费结构呈现不同的特点 ,采用ELES系统方法对 2 0 0 1年贵州省城镇居民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基本需求支出及需求收入弹性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制约消费的影响因素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对于拉动贵州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消费驱动型转变为理论背景,首先梳理和计算了国内外定义下的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例变化,发现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大小和变化方向随定义的不同而不同。绝对收入定义下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一般上升,相对收入定义下的中等收入阶层比例有可能下降,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可作为收入法定义的补充。目前城镇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不足50%,全国和农村的比例更低。然后基于收入拟合方法下的中国收入分布变迁情况得出中等收入阶层比例较低的原因是收入逐渐集中于高收入阶层,最后从收入来源角度提出了降低对中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提高对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以及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经营净收入等措施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对2004—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基本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年文化消费支出高度相关等结论。建议通过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产品供给、发展教育、培养城镇居民正确的文化消费观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促进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1.
北宋前中期富民阶层在经济政治"新变"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这一阶层的某些属性决定了富民必然有诗词消费需求。富民阶层的精神需求与群体心态,对诗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富民阶层需要而写作的诗词,随之具有了某些较为固定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随之出现了变革,目前我国社会成员分为七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产业者阶层、资源流转者阶层、学术阶层、闲逸者阶层、新社会阶层以及弱势群体阶层。  相似文献   

13.
我国房地产价格攀升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事关民生的重要产业;房地产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金融安全和宏观经济的安全。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危害经济持续的发展,其上涨原因主要有:供求矛盾逐步凸显;开发商违规囤地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平衡;经济适用房所占比例极小,无法影响供给、平抑房价;流动性过剩下的被动投机;户籍制度间接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对于调整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对策与建议是:调整开发投资结构,增加低价位住房供应;控制开发成本,降低房地产企业的期望利润;加大对房地产价格的检查与监管力度,维护市场正常的价格秩序。  相似文献   

14.
从居民个人合理的住房消费支出及住房中福利成分的大小入手 ,结合居民住房需求情况 ,借鉴供求关系的理论与方法 ,分析论证了洛阳市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及合理的住房消费水平 ,提出了居民对房价的承受能力和降低房价、提高居民住房有效需求的措施和加快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油价波动是近年国际经济中的一个敏感话题,2002-2005年的国际石油价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造成油价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供需失衡.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增长、物价和就业水平、政府收支乃至国家安全等方面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结合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高油价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策略:即经济增长从要素投入增长模式转向知识投入增长模式;改变交通运输的格局,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汽车工业的发展转向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重点引进低成本节油技术;加大车改力度,创建节约型社会;建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体系,并适时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石油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国际上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也愈演愈烈,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如何构建多元化的石油供应体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缓速经济的表象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宏观经济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中国缓速经济的新命题.从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货币流动性、进出口、国家财政收入能力等表象,判断现实存在的缓速经济趋势,指出资源环境基础与经济增长矛盾,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内生性能量逐渐衰退,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中国经济周期性下降等是形成缓速经济的主要原因;指出我国应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刺激居民最终消费,扩大有效内需.  相似文献   

18.
根据风险预警体系的一般组成结构,分析了油菜市场风险预警体系的组成。从油菜籽供给与需求的因素以及宏观经济、国家政策与国际市场等影响油菜籽市场价格的因素出发,以油菜籽收购价格的波动率作为油菜产业市场风险预警的警情指标,构建了中国油菜产业市场价格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分析1990-2007年的样本,对油菜产业风险预警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的风险预警模型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从而为中国油菜产业风险预警构建了一个有效的模型。  相似文献   

19.
如何正确地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及其与非公有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新兴社会阶层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继党的十五大科学地解决了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地位后,建党八十周年大会和党的十六大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又科学解决了我国新兴社会阶层的政治地位问题。这对于在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和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往往受到总体经济水平偏低,自然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层次性不强,全民意识亟待提高,以及价格和成本方面的制约。因而,区域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不断加强教育宣传和组织领导,推动全社会参与;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支持体系和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科学技术;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