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是”的意义“于是”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各种大学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张志公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都指出“于是”是表示承接关系(有的叫顺承关系、有的叫连贯关系)的连词。但是具体意义和用法在各教材中均未涉及。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对“于是”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2.
“四字格”这个名称,是陆志韦先生在《汉语的并立四字格》一文里首先运用的。陆先生认为研究四字格“会帮助我们认识汉语是怎样的一种语言”。但是陆先生的着眼点在于探讨汉语并立四字格是不是一种构词格,对于四言词组的问题,没有正面涉及。后来,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里,讨论到四字格所涉及的单双音节问题。吕先生大大放宽了四字格的范围,不仅讨论到四音节的复合词、成语和熟语,而且把四音节词组(如“大事小事”“新书旧书”)也包括进去了。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词汇是现代语言学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现代汉语》教材词汇部分的编写应重视。本文就三套权威教材中的词汇部分分别从词汇体系、词的构造、词义等重要部分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了不得”与“不得了”的成词与词汇化考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词“了不得”与“不得了”在否定词组“不得”词汇化后再词汇化,由否定式的动补词组和偏正词组分别凝固成词,经历了一个词组特性不断弱化以至最终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是汉语外来词引进的一个高潮期,在《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一些从英语、法语、满语等外国和外民族语言中吸收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涉及的领域众多,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不过,日源词和科技词语的收录较少,这不能不说是《汉语大词典》的一个缺漏,因此从《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中补录了近500个外来词。希望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工作提供有益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对“说说、红红”这类词,一般语法著作,都认为是单音动词或单音形容词的;重迭形式,而不把它们看成是重迭构成的词。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把重迭式作为一种构成词的方法。然所举的例证是:“姐姐、  相似文献   

7.
前言 现代汉语的定语、状语是修饰语。在句子中起形容、修饰、区别、限制等作用。其语法意义在于限制或描写中心语。如何正确区分定语和状语,这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至今仍未圆满解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及语法学界的同仁。 1.当前语法学界的观点 1.1 什么叫定语、状语?《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持这样一个观点:“名词前的修饰语是定语;状语是修饰动词的。”这与“中学暂拟语法系统”的观点一脉相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下的定义是:“名词性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叫做定语;动词性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叫做状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的观点是:“定语是  相似文献   

8.
在朝鲜语专业进行汉语的翻译课教学中,常常碰到朝鲜语中《(成句)》这个词如何正确理解,并用汉语中相对应的词汇把它对译过来的问题。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成句)一词当做汉语中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成语”,即如《辞海》中所说的那样——成语是“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这一概念来理解,并把《(成句)》一词对译成“成语”(参见《朝汉词典》)。其实,这种对译是不准确的。要找出正确译法来,就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朝鲜语“成句”的分类及其概念范围。按《语言学小辞典》(平壤外国语大学编)的表述,“成句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形  相似文献   

9.
《唐宋词常用语释例》是一本为了解释唐宋词中的常用词和词组而编写的专用工具书 ,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它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纠补《汉语大词典》的有关缺失 ,其不足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国大学文科所采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共有三套:一套是上海复旦大学胡裕树同志主编的,一套是河南郑州大学张静同志主编的,一套是甘肃兰州大学黄伯荣同志和徐州师院廖序东同志主编的.(见朱星、张静:《关于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问题的通信》,载《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它们各有特点,有不少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仅以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这一章节来看,就有分歧,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记录同一个方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称为同词异字。方言词同词异字现象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大型语文辞书尤其是方言词典或字典编纂中的立目、用字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有利于汉语词汇吏、语源学的研究,对汉语方言文献的正确评价和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与规范也有积极的参考作用,章太炎《新方言》中和今方言词有关的216组同词异字对方言词典的编纂有直接的参考作用,其中有20组和《汉语方言大词典》漏收的词语有关,40组和《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的孤证有关,17组和汉语通用口语词有关。  相似文献   

12.
也谈词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汉语以其丰富的词汇著称于世,要掌握这些词汇的意义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人习惯望文生义,有些词可以望文生义,有些词却不能望文生义。如“功过”是“功劳和过失”的意思,望文即可生义,“眉目”是“头绪、条理”的意思,望文则不能生义。这也涉及到词能否扩展的问题,一般的说法是,不能插入其它成分,不能扩展的是词,反之则是词组。其实,这只能检验部分词和词组。因为,词的词根意义之间、词根义与词义之间的关系各有不同,词根的意义之间是化合关系的词,中间不能插入其它成分,  相似文献   

13.
关于拟声词的问题,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到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高明凯的《汉语语法论》,都没有阐述过这个问题,就是在1956年制订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也仍然没有提及拟声词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都没有给拟声词以应有的语法地位。但在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和丁声树等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却重视了拟声词(他们叫“象声词”)的研究,在张静先生的《新编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也承认了拟声词的语法地位,并把它列入形容词的范围。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则认为拟声词有同叹词相近的一面,也有同叹词不同的一面,并把它归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分析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词汇和语法部分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5.
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文体分类学的特殊性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的第一期上,我写了一篇《汉语词组对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性》。我认为不从汉语特别丰富的四言词组看问题,也就不会注意到汉语词组一级是沟通构词法与造句法的主要关键。西语的造句法是没法与构词法取得一致形式的,而汉语的语法则是词、词组、句三级的构造形式,都取同一形式。由于汉语语法有此特殊的简易性,所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当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使与一般的语法知识沟通起来,那  相似文献   

16.
《语文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二辑刊载了拙作《试论以句法结构为纲统一词组和句子结构分析》(下简称《试论》,本文简称《再论》)。《试论》结合对张静和黄伯荣、廖序东分别主编的两套《现代汉语》的语法体系的评述,谈了笔者对汉语句法分析的一些看法。其中说有下面两段话:  相似文献   

17.
郭锡良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中的“词义分析举例”,是该书颇具特色的部分,深得学界同仁赞誉。在分析常用词时,曾涉及到一些汉语词汇史的问题。由于汉语词汇历史源远流长,古书词义异常纷繁复杂,要完善地解决好这类问题是相当艰难的。在学习中,我们也发现个别提法似乎不够准确。现提供部分语言材料,试作考辨。若能有所补益,则幸甚矣。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有一部分双音节词(其实是词组),古人称为“联绵字”,现在又叫做“联绵词”。从语音上来看,这一部分双音节词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马真同志在《先秦复音词初探》(连载于《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零年第五期、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到“音变造词”说,他认为:“既然可以采取音节重叠的方式来造词,自然也可以采取在音节重叠的基础上改变其中一个音节的声母或韵母的方式(即部分重叠)来造词,先秦汉语中的迭音词,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就都是这种音变造词方式在双音词中的推广。……由音节重迭到音节的部分重迭,再进一步就是任意音节的组合(非双声迭韵的联绵字),这是用音变造词方式构成复音词的最后一步。”什么是汉语中的“词”,“词”是怎样构成的,本文不准备涉及这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现在仅就汉语中部分双声联绵诃的构成问题提出一点极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论“能”“愿”等词的属性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1汉语中有如下一些词,各家的语法著作里都曾提到,可是给予的称呼和所作的解说却不尽相同. 能能够可能会可可以应应该应当要得 (dei) 愿愿意甘愿肯敢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里称为助动词.他把助动词分为前附和后附两类,这些是属于前附助动词.同这种看法相近的有丁声树等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张志公著的《汉语语法常识》和近期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寥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不过,需要说明一点:这些著作只是对上边列举的一些词看法相近;至于每部书里所  相似文献   

20.
关于“相”和“见”字的词性归类问题,语言学界历来就有争议。鉴于这两个词不仅涉及到古汉语教学和对古代典籍的整理研究,也还涉及到活跃在现代口语中一些语言现象,因此,对“相”和“见”字的词性归类问题,也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对于这个问题,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中是这样说的①:《马氏文通》把“相”字归入代词,刘复以为应该归入副词。我们认为后一说是比较正确的。但是,我们还得承认它是带有指代性的副调。乍看起来,“相”字的词性归类问题似乎是得到了解决。但是,细细推敲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解决乃是在“代词说”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