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沙漠大国。土地沙化直接引发自然灾害,造成生态恶化和经济贫困,阻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陕西地处西部与东部的纽带位置,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尽快创办沙漠大学或沙漠科技学院,以培养治沙人才入手,集成综合优势,形成攻关合力,在治河防沙、科学合理地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而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陕西省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新时期陕西防沙治沙取得了新进展,但当前防沙治沙存在着治沙任务艰巨、沙区生态状况脆弱、沙区开发与治理的矛盾等问题,对今后的防沙治沙应采取加大依法治沙力度、切实保护沙区自然植被、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和实施科技治沙战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段时期,关于沙尘、沙漠、防沙治沙的话题又多了起来。春季,整个北方地区都给沙尘暴搞得头昏脑胀的。沙尘在侵蚀着中国有限的耕地,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们怎么办?治沙是需要钱的,而且还不是一笔小数目。不但治沙要花钱,治沙之后的百姓如何安置更是核心难题。要不能妥善安置他们的生产生活,有可能前功尽弃,治理好的重新为沙漠侵蚀。胡培兴是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京津风沙源治理与退耕还林工程办负责人。日前,他就此话题在北京接受了本刊记者的寻访。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环境的退化,直接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环境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土地数量急剧减少,肥力下降、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各类灾害的发生是目前土地环境退化面临的问题与表现形式。本文从系统的观点和动态的角度考察了土地环境变化的多个因子,同时结合国内外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提出了保护土地资源和优化土地环境的对策。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依赖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多年来我国土地环境不断恶化,面临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稳定。如何正确地处理土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临的新的任务,也是保护耕地资源,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从第六次产业革命和“大农业”的宏观视野出发,创建了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这一理论是现代人类对沙漠的全新认识,它强调充分利用太阳能,全面依靠各种高科技,加强有效管理,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和注重实践等。其中,充分利用太阳能是其内核。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在认识人类与沙漠的关系、防沙与治沙的关系、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等方面对传统治沙理论有了全新突破,呈现出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特色。它对于我国西部开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但是由于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在人类取得资源、创造社会文明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濒临灭绝,水土流失,耕地减少,土地沙化盐碱化日趋严重,水资源严重污染,大气污染则引起了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问题。这一系列环境问题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目前国际社会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首倡的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是开发西部沙漠的全新理论。它在防沙治沙用沙的关系、开发西部沙漠的思路创新和指导原则等方面对传统治沙理论有了全新突破,呈现出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特色。它对于我国西部开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据悉,土地沙漠化问题在世界环保大会上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在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也受到极大的重视,但另一种沙漠化现象却在很多地方被人忽视——这就是“文化沙漠”对我们社会肌体的日益严重的侵蚀。 新华社记者王安等近日走访了辽宁省和沈阳市的有关部门以及一些书店和图书馆,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等问题。通辽市在内蒙古是属于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贫乏。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辽市要提高人口素质、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尤其要加大依法治沙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发展沙产业的技术经济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兼顾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沙产业在我国北方发展迅速。但由于对产业的特殊性认 识不够,产业发展缺少规划、缺少资金和缺少扶持,许多地区的沙产业蜕变成新一轮的开荒,给大范围的生态带来 了隐患。各级地方政府应按照《防沙治沙法》,将生态恢复作为产业发展的首位目标,做好规划和总量控制,因地 制宜进行政策扶持,使产业发展与国家生态建设工程形成互促机制。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荒漠化概念及其类型 ,分析了我国荒漠化的基本状况、特点及主要危害 .对我国近期开展荒漠化防治 ,促进经济发展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与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特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战略的实施给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与学科建设提出了3点方针:一是大力投入教学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硬件条件;二是高度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教学水平:三是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介绍了我国沙漠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是造成沙漠化的重要原因,认为只要控制人为干扰,并采取防治措施,半干旱地区的沙化土地很快就能自我恢复。同时文章介绍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范围、任务、方式和目标,并指出完全依靠打28-64万眼井,长期超采地下水来维持林草植被生长,一旦引起地面下沉,会永远失去地下水库。该文建议要以水定井,严格控制超采,实施节水林农业,还认为从长远考虑,要尽快实施大西线调水工程,才能彻底改变“三北”地区的干旱荒漠面貌。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相当严重。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诸方面考察了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及其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呈现出逐渐加剧的态势;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近五千年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力往往超过了自然因素。人类不良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大大加速土地荒漠化的进程,而科学的土地开发及合理的环保措施则能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扼制、延缓、逆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双语教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双语教学的定义和内涵着手,阐述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文章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例如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英文原版教材引进、如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应采用的教学手段、设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以及建立双语教学评估体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双语教学的开展对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客观、辩证地分析了我国荒漠化防治传统组织模式以及中国农户式生产组织方式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荒漠化地区的文化特点和自然资源的特性,并符合中国西北地区工作规律的荒漠化防治"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这有利于有限水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石漠化防治法律制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石漠化仍呈扩展趋势且防治形势十分严峻,而国内石漠化防治法律制度供给又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推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而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加强中国石漠化防治法制建设势在必行。在加强中国石漠化防治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妥善选择能够调动一切石漠化防治力量的石漠化防治法律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特点和成因分析,得出本区土地荒漠化 较为严重,已经影响到本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及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9.
石漠化治理是桂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石漠化是岩溶生态系统退化的表现 ,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理目标、治理原则、治理重点和治理措施的合理确定和实施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沙质荒漠化的本质及其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基于以上认识提出了沙质荒漠化形成方面的研究方向;并针对国内外沙质荒漠化指标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沙质荒漠化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