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论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与人生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流行的人生价值概念内含着逻辑矛盾.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由此就使人生价值的本质在于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个体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肯定具有必然性,然而有盲目和自觉之区分.自觉的人生价值肯定使个体能自觉地对待人生中的痛苦和逆境.人生价值的自我否定总与盲目性联系在一起,其极端体现就是自杀.自杀是一个悖论.珍惜生命,没有任何理由把自杀上升到精神崇拜的高度.人总是由自己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决定了人总处在自我塑造之中.人生自我塑造既发生于社会又影响于社会.人生的审美境界来自人生艺术化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体之生命价值的实现,都必须关注自我能力要素、社会规则要素和资源利用要素。在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个体能力尽其用,社会规则秉其公,社会资源呈其宜,则不仅能够实现生命价值,还能够实现社会的美好追求,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维祥  段勇 《晋阳学刊》2007,42(2):37-41
自由是人的本性,但它必须通过人的物化活动,在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中才能具体地实现出来.这样,人的自由本性又表现为人的自主活动特性和人的社会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人的自主活动和交往关系的发展,人们在客观上提出了全面发展自己的要求.但全面发展是离不开人的自由的,自由既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又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即形成有自由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4.
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就实施素质教育的诸多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要面向每一个教育个体,也就是通过个体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体发展。教师必须把每一个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尊重其主动性、创造性、挖掘其潜能。俗话说:“上帝赋予每个人以生命,便给每个生命以特殊的才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天才,我们就是要创造条件,给每个人以成才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成为成功者。在学生时期,就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性。因为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人的道德生命活动存在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部类关系中,个体在这四大类关系中所具有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性特质,可简称为人格的类关系特质,它们构成人格的四大道德生命因子。个体在各个类关系中所具有的心理价值行为、向善行为的外显,即人格的道德生命态度。概括地说,人格的道德生命态度应该是:善待自己,使自己成为人;关爱他人,把他人当作人;扎根大地,与自然同呼吸;心系社会,与祖国共命运。  相似文献   

6.
王毅 《学术探索》2012,(2):11-13
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化改革,促进和谐社会,就必须培养出和谐的个体,使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来看,和谐个体的内涵至少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自我和谐这三个方面。论文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和谐个体的构成要素、辩证关系,并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矛盾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浅草-沉钟社在中西文化全面交汇的背景中进行文化抉择,形成了以个性主义价值观和人道主义伦理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思想体系.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思想决定了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其文学创作中主题范型的形成.在个性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该社以自我表现的方式,在创作中高扬个体自我的价值、讴歌个体自我的理想、倾诉个体自我的痛苦、表达个体自我反抗社会的要求.在人道主义伦理观的指导下,该社又表现出了对社会问题的热切关注,以客观再现的方法,真实描写了乡村人生的痛苦面影、都市生活的斑驳光影和军阀混战的恐怖剑影,从而形成了与个性主题相并峙的社会主题范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自由个性"理论与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是指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它是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自由个性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人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丰富和完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集中表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崇高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的价值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因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9.
健康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的生命健康状态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它是人的价值的基础,是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健康对个体、社会与国家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决定了它们对健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对影响健康相关因素的可控性,是划分个体、社会与国家责任范围的依据.但个体、社会和国家的健康责任都是一种有限责任,只有将三者的责任有机整合起来,构建一个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健康责任共同体,才能有效提高人类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王力平 《新疆社会科学》2013,(2):118-123,152
个体化社会已然到来,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与个体化崛起的共生互构,不断生产并再生产社会不安全,个体的不安全感不断衍生.每一个个体、团体、政府、组织都应该在自己的自我规范和社会责任中重新建立平衡.作为管理者的顶层设计应考虑并出台有利于优化个体整合的包容性社会政策,重塑社会容纳力,作为社会终极存在的个体应坚守普遍性的责任伦理,重获本体性安全,重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价值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当代的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全面深入的改革实践,把人的价值这个重要的讨论课题再次提了出来。作为主宰世界的的主体的人,就个体来说,生命历程是十分有限的。究竟是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还是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也就是说,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一生具有价值和意义,这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而要认真思考和慎重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传统农业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了基于土地的养老制约和规范,它规定了个体要遵循社会所规范的生命历程.然而,土地制度变迁使业已形成的土地养老规范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作为新制度化手段的社会养老尚不足以确保生命历程中角色的相互转换,致使土地养老与社会养老制度衔接出现裂隙.农村老年人在土地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主动采取"以地自我养老"+"代际关系维护"的养老策略.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来看,旧的制度是为了满足特定时期社会生产的需要,当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导致土地养老不能满足需要时,生命历程制度也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因而运用退休制度来衔接土地养老与社会养老显得必不可少.这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变的要求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一价值按其客体承担者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人的价值三大类。人的价值是指人作为价值客体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它又分为人的整体价值和个体价值。其中个体价值包括个体的自我价值和个体的社会价值两种。前者又日反身价值,指个体对自身的满足、贡献,即自己对自己负责。后者表现  相似文献   

14.
求证自我何以成为社会价值源点,是社会转型期重构社会价值体系大厦打地基的工作.社会价值体系起源于社会价值主体.群体价值是探寻社会价值原点的中间阶段.个体因其生命人格的真实性而成为我们寻找社会价值源点的一个关键环节.自我作为社会价值源点是由自我的根本特性决定的,自我区别于社会价值主体、群体价值主体、个体价值主体的特性决定了只有自我才具备作为社会价值源点的资格.  相似文献   

15.
自尊是个体在自我确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自己"成为人"的意识,是个体较高层次的需要.自尊作为心理结构具有客观性,但作为精神需要与对精神需要的意识同一,因而总是被人所意识.不能把自尊与自爱予以混淆,前者是后者的升华.自尊往往是人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中所运用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并以良心机制的形式对个体的行为发生重大作用.从具体的个体而言,社会先于个人存在,自尊是在社会中生成的,是人文精神对个体内化的结果.为了使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体能形成"成为人"的意识,就需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世界中给予个体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技术异化与"人"的失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红生 《江汉论坛》2004,42(2):76-79
本文考察了技术异化这一当今科技时代人类发展过程中不争的历史事实,指出技术异化导致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般异化,人的本真价值在生产实践、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生命意义等方面全面走向失落.而技术异化的根源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类自身劳动实践,其实质是人类自我异化的一种形式.只有通过发展而不是摒弃科学技术,才能最终扬弃技术异化,促进人的本质的全面而自觉的复归.  相似文献   

17.
许建良 《江淮论坛》2004,(1):110-115
郭象"量力受任"的问题,至今仍未受到学者应有的重视."量力受任"之"力"是个体"自然之质"外化的具象.其现实运行的内在心理基础为性分自足,外在运行机制则是"当其能"和"司其任"."当"和"司"的判断主体虽是统治者,但在动态的层面上,"当"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关键在本个体之"能";"司"是对个体提出的要求,根本在与"任"保持一致.它是角色意识的表现.在当今国际化人材资源开发的进程中,尽快确立以"能"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社会价值系统,践行自我价值的定位,营造以自己能力为接受社会委任与否终极法则的文化生态.同时,尽快构建"量力受教"的社会教育氛围,把"第一"(应试)教育模式转到"唯一"(素质)教育模式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8.
"精神超越"、"实践批判"与"话语沟通"是哲学的三大范式。它们分别维系于人的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或方面,即"意识"、"语言"和"实践"。随着人的活动的历史性展开,这三个范式在西方次第出现,呈现为替代性的关系。但是,着眼于中国和当代世界,这三个范式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并且,随着它们的相互作用与贯通,将重新建构为更具包容性与解释力的"生命—文化"范式。"生命—文化"范式既立足于人的肉体生命,又主张通过生命的对象性活动而不断地自我分化与整合,不断地实现人文化成;而以生命—文化在其相互转换中分化开来并彼此关联的"个体"、"共同体"、"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四重"形态和维度,思考并对待所有的问题,是其基本的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19.
"个体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个体",已成社会学共同体理解社会行为习惯性所忽略的议题。不过,既有文献仍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对个体思考能力的渊源进行了解释,即"生活本能成就现实思考的我""游戏过程成就现实思考的我"以及"生命历程成就现实思考的我"。虽然关于"思考的我"认知表述维度有所差异,但它们还是关注到了个体在现实生活之中所存在的自我分割性张力,即个体在思考能力的内在约束之下,不再仅仅生活在属于自我的世界里,与此同时还生活在与身边人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之中。通过个体与他人互动的行为表现来看,他们在面向互动个体数量变化的认知过程中需要留意特定行为的空间约束限制;此外,个体面向现实生活时,也会存在认识局部社会情境和宏观社会情境的形态问题。其实"思考的个体"并不是社会生活孤立的个体,他不仅仅需要与身边的人打交道,还需要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理解自我所置身的社会情境形态。个体只有先认清自我且拓展到互动的他人,进而延伸到现实的社会情境之中,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兼具能动特性的社会人。简而言之,将密切关联的"自我、交往行为和社会情境"整合起来考虑,能为理解社会行为所忽略的"思考的我"提供一种联结视角。  相似文献   

20.
盛莉 《兰州学刊》2005,(3):84-85,31
董仲舒的养生思想强调人的生命同自然社会的和谐性、同一性,主要表现为重"养义"和重"养气",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与社会与天形成生命一体化,个体生命担负着捍卫礼义文教的使命,融入家国天下的命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