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选集注》在校勘《文选》刊本正文及注释方面的价值有目共睹,我们可以从《文选集注》和宋代《文选》刊本的文本关系中找到《文选集注》在我国流传的蛛丝马迹。在以北宋本为首的刊本李善注本系统中,其李善注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刊本李善注本中混有《文选集注》中所存《钞》和陆善经注的内容;同时,刊刻于南宋的《文选》尤袤刻本李善注也有与《文选集注》写本相一致的地方。众多迹象表明,北宋本校理者及南宋时期尤袤刊刻李善注时,应该看到过类似于今天所见《文选集注》残卷的集注本子,并参考吸收了《钞》、陆善经注以及类似于集注本的李善注。这反过来说明,《文选集注》是我国唐代人所编撰,在宋代仍有流传,有些部分被吸收编入李善注。  相似文献   

2.
《文选》陆善经注是唐代《文选》学中的重要一家,只是其注文入宋以后在中途散佚。本文根据近年出版的《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一书,探讨了其中所载的陆善经注文的特色和得失;结论是陆注的性质是对于李善注的补注;其注简洁而失于浅陋,精短而嫌于零碎,虽有切当之处而阙误也颇多。  相似文献   

3.
<文选>五臣注和李善注是<文选>学史上并峙的高峰,一起成为后世研究<文选>的标准文本,其价值和影响都不容忽视.李善注自从诞生以来,以其注释详瞻、援引该洽而饱受赞誉,而五臣注则因为晚唐李匡义的批评而颇受非议,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值得注意的是,晚唐李匡又及五代的丘光庭虽然都批评五臣注过于疏陋,但都没有否认五臣注在社会上流行的事实,五臣单注本及六臣合刻本的大量出现也说明了五臣注流行的事实.特别是近代以来,敦煌文献中大量<文选>残卷和日本所藏<文选集注>残卷的发现为我们正确认识五臣注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我们今天看待五臣注应该结合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既要看到五臣注在当时流行的事实,也要看到五臣注有臆解之处的不足.五臣注最大的特点是简单易懂,便于初学者使用,弥补了李善注不解释意义的不足,所以五巨注在社会上有一定的阅读群体.时至今日,如果从一般读者的角度去阅读<文选>,五臣注不失为一种好的本子.  相似文献   

4.
以北宋本、尤刻本、陈八郎本、赣州本、奎章阁本、明州本、建州本等诸刊本《文选》,比勘对校《唐钞文选集注》中的陆机诗注,可发覆多重价值。其一,陆机诗注中《钞》注、陆善经注的诂训价值。《钞》注、陆善经注在释字词、通诗意方面力求昭晰,诠释离情、抉发诗人心曲堪称入微,注释地理方位力求精准,且对李善注有所辩证,有助于解决学界久有争论的问题。其二,陆机诗注中李善注、《钞》注、“今案”、《音决》的版本价值。《唐钞文选集注》保存了李善注早期的样貌和注释体例,可据此辨识诸刊本《文选》中李善注与其他注互渗现象;《钞》注有益于恢复五臣注原貌,“今案”标示版本的流变,《音决》则具备特殊的注音功能。其三,陆机诗注的文学史价值。陆机诗注发显出陆机的历史观、空间观、政治文化观以及崇尚文藻的诗文观,并抉发南北士人的冲突与竞胜心态。  相似文献   

5.
卞仁海 《兰州学刊》2005,(4):294-296
李善训诂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征引的注释方式.李善<文选>注第一次将征引式注释应用于大规模的集部注释,为后世的诗文注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本文以<文选>李善注为核心材料,就李善训诂的特色、方式、适用范围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选>五臣注和李善注是<文选>学史上并峙的高峰,一起成为后世研究<文选>的标准文本,其价值和影响都不容忽视.但长期以来,二者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李善注自诞生以来一直饱受赞誉,五臣注虽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但却饱受非议,五臣注的价值长期被忽视.我们今天看待五臣注应结合其所处的历史时期,通过其本身的特点,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五臣注简单易学,便于初学者阅读,对初习写作者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因而在社会上有广泛的阅读群体,客观上具有文化普及价值.同时,它可以弥补李善注之不足,与李善注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分别满足不同读者层次的阅读需要.时至今日,如果从一般读者的角度去阅读<文选>,五臣注可以说是一种好的本子.  相似文献   

7.
王书才 《中州学刊》2005,(3):220-222
公孙罗的<文选钞>将引文为注和随文加注融为一体,在<文选>研究发展史上有较高的地位.<文选钞>的释词通俗浅易,解说文句意思更加详明,不仅单纯引书为证以明词语典故出处,而且阐明句意章旨,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义字意,同时还对全篇旨意进行归结.但是,<文选钞>的体例驳杂,未能得李善注之长,而其自身长处又被后出的五臣注吸纳和替代,这也是其于唐宋之际在中国本土散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尹曙光 《天府新论》2012,(3):146-149
本文分析了保存在《文选集注》中的陆善经注所征引92种书籍的情况。其中大部分所引内容与现存版本相差无几,也有个别内容大相径庭,还有一些则仅保留在陆注中。对于陆善经习引一些书籍的原因,也作了初步探赜。  相似文献   

9.
明人的<文选>删述本,是在删削五臣注和李善注的基础上加以己意增述而成的简注本.其删述理念是只求认知,不求细解,注重简明快捷地掌握信息,偏重于疏通文意的注释形式.因此保留的大多是五臣注,少部分得以留存的李善注也被简化、俗化,学术性大受削弱.删述本改变了版面的视觉效果,以方便阅读.增注也多为五臣风格,凸显导读功能,呈现一种具有现代意味的解读手法.清代选学删述本延续鲜明的指南性,并在变异中深化.明代选学之重视五臣注,蕴含着时代性格对注释性格的选择.传统注本向删述本的转变,反映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过渡,商业性浓厚.从知识、思想的社会接受史来看,这种具有指南性的大众读物,有助于文化的普及与普遍知识水平的提高,据此可以对明代<文选>删述本及其同类出版物作出价值认定.  相似文献   

10.
《文选》李善注引唐前别集四十余种,此四十余种书后世几乎全部亡佚。今凭李注尚能窥唐前部分别集之一斑。尤为可贵的是,李注不仅援引唐前别集中资料注释《文选》,还据别集中原文与《文选》诗文作比勘与考证,保存了文本的一些异文,显示了《文选》诗文在别集、总集中的一些不同面貌,可为探讨《文选》诗文前源文献以及《文选》的成书情况提供线索,并有助于考察唐前别集的编纂体例。  相似文献   

11.
李善《文选注》征引《论语》汉魏古注8家(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何晏)。立足于《文选》与《论语》文本及相关文献,经过细致的考证,可以考定李善对这些文献的征引并非皆出于原书,除郑玄注(或其部分内容)外,其余7家注释皆来自何晏《论语集解》,故其实际引书仅为单注本郑玄《论语注》与何晏《论语集解》二种。这一考察对李善《文选注》引书来源问题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从南北朝迄隋以至唐初,《论语》注疏类著作众多,但占据主流地位的只有郑、何二家,李善注对这两部著作的征引与当时的学术形势完全一致。这也可以从与李善同时或其前后学者之著作征引《论语》注释的情况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2.
李善以文学语言注释文学作品自然是对传统经学注释的突破与创新,但更与《文选》的编者萧统重情的情感指向及文本本身的情韵有关。情感因素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为李善的注释披上了一层情感外衣,尤其是《文选·情赋》注,这种因素表现得尤为突出。情感的注入是李善注释《文选》的创新,也是李善注释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高步瀛先生谓《文选》李善注"一厄于五臣之代篡,再厄于冯光震之攻摘,三厄于六臣本之窜乱,四厄于尤袤诸本之改窜。……使其精神面目皆已失真"(《文选李注义疏》,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李善《文选》注引书种类繁多,所引或仅取其大意,而不拘于与原书字句相符,加之后世改窜,疏漏在所难免。后世学者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孙志祖《文选理学权舆补》、《文选考异》,  相似文献   

14.
唐初的政治文化条件是《文选》李善注获得重大影响的原因,此方面尚有待发之覆。《文选》李善注对《后汉书》李贤注有直接影响,前者某些具体条目不仅直接为后者借用,而且对后者的注疏凡例有所启发。李贤注利用《文选》李善注来邀宠固位,由此使得李善注的影响越出了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5.
任昉之文大量入选<文选>,为历代作家所不及,形成所谓的"任昉现象".主要原因如下:一、任昉创作中渗透着风教意识,契合梁代前期润饰鸿业的文化政策需要.二、任防与梁武帝为多年旧交,他在梁初文坛的领袖地位.一定程度上是梁武帝的钦定.三、昭明太子东宫学士多出自任防门下,他们对<文选>选文有一定影响.四、任防之文,与<文选序>强调"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标准非常吻合.可见,任昉之文大量入选<文选>,是包括上述四点在内的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柏亚东 《兰州学刊》2007,(11):207-208
《文选》李善注大量引用扬雄《方言》,经考证发现,其中有14例是李善误将郭璞《方言注》或其他典籍作为《方言》而引用的.通过文献比较和分析,对这十四条引文的来源作了推断.  相似文献   

17.
引证是中国古典诗歌注释的主要手段和内容.它为李善<文选注>所开创,被历代继承并成为最重要的诗歌注释传统,原因就在于这种方法适应了诗歌语言的"祖述"本质,亦因此决定了其特点和原则.西方盛行的互文理论是引证的方法论基础,但中国古代<文心雕龙>及一些诗派已经叙述或暗示了这一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的标点本《汉书》,可以说集《汉书》各版本之大成;但是,其中错讹之处也在所难免。《文选》李善注本大量引用《汉书》,使我们得以窥见初唐《汉书》的基本面貌。利用《文选》李善注中的《汉书》引文及其他相关资料,考校异同,辨别是非,对《汉书》的校勘整理和《文选》的研究均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北宋熙、丰之际,中国文学选本生成与接受的基本语境从文学语境切换到道学语境.在这一语境中,<文选>的文学标准受到了空前的否定,<文选>第一次成为嘲风弄月的代名词.宋人对<文选>文学标准的发难在宋代和宋代以后产生了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文选>的盛行趋势发生了逆转;对<文选>的苛评进一步升级和泛化;以道学标准增删<文选>文本成为一种风气.  相似文献   

20.
<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这五篇宋玉赋,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它们是宋玉所作本没有问题,但是受"五四"疑古思潮的影响,一些学者开始怀疑<文选>中所收宋玉赋的真实性.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认真分析,我们可以肯定<文选>所收五赋是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宋玉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