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燕 《管理科学》2006,19(3):14-18
从质量泛化的角度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逻辑;从质量工程学出发提出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质量泛化的效应假设,即质量管理泛化效应是质量管理的优化技术与企业的技术能力的内生函数,据此建立质量泛化效应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平衡分析,证明质量泛化效应存在成本极值点;通过对质量泛化效应平衡解的动态分析,进一步揭示出质量泛化存在两种效应,即形成质量泛化成本优势的技术效应和形成质量泛化效用优势的空间效应;在此基础上,把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相应地归纳为基于技术效应的质量成本创新和基于空间效应的质量效用创新两类,通过对这两类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基于质量泛化效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相机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2.
面向创新网络,将企业间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进行统一考虑,建立了企业技术联盟和一类"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动态博弈模型。在投入规模、投入比例、产品价格与创新利润等均衡变量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间、企业-高校间资源共享进行合作研发的条件:探讨"产学研-集成创新模式"下技术许可与合资企业2种模式的有效选择问题:研究了由企业联合体模式向"产学研-集成创新模式"进行演化的过程及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形成韧性成为当前中国所有组织的首要任务。然而,企业韧性研究领域广、视角杂、层次多,系统性研究框架尚未形成,如何提升企业韧性仍是一个“黑箱”。借助2020年新冠疫情这一外生情景,从资源视角,将技术创新投入、双元创新模式、技术创新决策权配置和企业韧性整合在一个框架中,揭示技术创新对企业韧性的影响机理。基于沪深A股1 599个集团企业样本的公开财务数据,从结果视角通过反弹效果和恢复时间两个维度对企业韧性进行测量,实证探究技术创新对企业韧性的作用机制,旨在为不确定环境下最大化技术创新的期权价值、提升企业韧性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通过投入、模式和管控3个维度提升企业韧性。(1)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够显著提升企业韧性,使企业在遭遇冲击后能够有效反弹、快速恢复。(2)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对于企业韧性至关重要,双元创新之一的探索式创新能够显著提升企业韧性,间断创新模式在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韧性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技术创新管控与企业韧性呈倒U形关系,集权管控模式能够加强集团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韧性的提升作用。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4.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朝峰 《管理学报》2008,5(6):883-886
分析了技术创新的2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对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与企业所处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的相对保护程度有关;企业的技术产出弹性系数对企业的模仿成本具有放大效应,强化了企业的选择;技术领先的企业并不总是具有持久性垄断地位,企业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的相对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劳动力的投入状况的变化将使得企业有可能在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中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5.
民营企业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保守的企业组织形式。但一些民营企业也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企业。本文考察了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与创新效率。从民营企业的基本特征出发,利用一个大规模的微观数据集,本文得到了以下结果:与其他所有制企业比较起来,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的更少。同时,民营企业的创新效率也更低;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年龄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没有明显影响。但政府补贴和加强产学研结合不仅能够促进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而且能够推动民营企业创新效率的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投入对民营企业的创新具有正外部性。它不仅对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具有杠杆效应,并且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6.
以公共R&D投入的技术创新效应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结构-过程的公共R&D投入效应分析框架,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为例,建立公共R&D投入与技术创新产出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公共R&D投入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发现:①企业作为公共R&D经费执行主体的地位有所增强,公共研发机构的作用有所减弱;②调整公共R&D投入结构是促进公共R&D投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立足低碳经济视角探讨了纵向低碳壁垒的建立与实现机制。研究结论表明:低碳规模经济效应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及追加的固定资产投入规模与原有的固定资产投入规模之间呈负相关;单个创新活动中单个企业的边际产品价值小于整个产业时,将导致整个产业内创新不足;厂商的成本下降将抑制厂商的竞争对手的价格,且厂商所面临的需求弹性和竞争对手的价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纵向低碳壁垒使得形成低碳经济模式的在位厂商比新进入厂商更具价格优势。  相似文献   

8.
创新投入补贴还是创新产品补贴:技术联盟的政府策略选择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作为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技术联盟创新方式受到了高度重视。由于补贴方式的争议以及溢出效应的存在促使国家必须对技术联盟企业补贴方式进行判断。本文构建了一个三阶段的博弈模型,对创新投入补贴和创新产品补贴进行分析。解析分析和算例表明:企业的创新投入会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强而增加,在宽松知识产权的激励下企业的创新投入会与溢出效应之间达到良性循环;在政府介入技术联盟创新系统的情况下,创新产品补贴方式比创新投入补贴方式更为有效。这对政府部门加大创新激励,科学选择创新补贴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开放式技术创新范式下企业全面创新投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资源投入是保证企业成功进行技术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获取和资源利用成为全面创新投入的两条主线。本文对213个装备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了在全面创新投入框架下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平台创新方面的关键投入要素。研究结果揭示了对三种创新绩效起关键促进作用的投入项目并显示产品创新方面企业对于开放度和开放模式的管理存在一些偏差,企业对于工艺创新方面可以调节技术/互补资产投入比例,适当增强研发投入与工程活动相配套能够有效促进工艺创新。企业可以参考这一结论调整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杜靖 《管理学报》2007,4(Z1):99-101
分析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技术创新的收益、资源投入、成功期望与失败风险等企业技术创新的内诱因要素,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内诱因的一般模式与企业技术创新内诱因的优化模式,并对模式的应用及各要素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从创新的类型、主体以及创新过程中资源与能力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将“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为以高校为主导兴建的企业模式和以企业为主导采纳的集成创新模式两大类,并着重对前一种创新模式进行了集中分析。在此模式下,以动态博弈、委托-代理以及实物期权等理论与模型为工具,从创业资金获取、创新过程的有效组织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系统维度建立了一个动态博弈模型,按照兴建企业在创业之初是否融资,以及创新过程不同的组织方式的差异得出4种不同情形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解;分别在确定环境与动态不确定环境2种情形下对不同创新过程组织模式之间的对比效应,以及相同创新过程组织模式的融资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应地得出了相关均衡变量:投入门槛值、破产临界值、研发的投入、创新的风险、创新成功或失败时的工资水平、产品产量及价格、公司利润、期望的利润、价格以及产品产量的差异性及比较适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一些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产业部门发展中,下游最终需求部门动态地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一方面促进了自身部门的迅速成长,另一方面造成了对上游本土装备制造部门的市场空间的挤压和替代效应。由于本土装备制造部门长期缺乏足够的市场份额的支撑,因此难以实现"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市场份额上升—研发投入增加"的正向循环。本文构建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这一现象。我们以其下游行业出口导向特征明显的纺织缝制装备制造业为例分析了这一传导机制。分析表明,纺织服装企业为了满足全球价值链中"买方驱动者"的各项标准,所采取的动态引进国外设备的模式,抑制了本土纺织缝制设备企业技术创新潜力。Granger因果检验进一步验证,下游动态技术引进所造成的市场需求转移,对本土设备企业的技术升级产生了严重的制约。据此我们认为,从技术追赶与市场份额追赶的互动角度,突破市场需求限制,是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在考虑集群内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情形下,建立两阶段非合作博弈模型,讨论当集群企业在不同时机创新时,技术溢出对其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分析出随着技术溢出的提高,领先企业和跟随企业创新投入的不同变化情形,推导出由此产生的企业集群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方式,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发和生产都是企业创新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已有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在考虑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时多将这两个环节割裂开,这影响对创新绩效关键环节的甄别。为克服这一不足,以中国乘用车产业为例,分析研发模式和纵向一体化对乘用车自主品牌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通过回顾已有研究,建立研发模式和纵向一体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概念性研究框架。利用1998年至2007年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的微观数据,运用泊松模型和随机前沿方法,检验研发模式和纵向一体化对专利数量和新产品价值这两种企业创新绩效的不同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模式和纵向一体化程度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两类产出有完全不同的影响。相对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技术外包两种研发模式对企业的专利开发均有不显著的挤出效应,而技术外包会显著提高企业新产品生产的技术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的新产品价值;纵向一体化与企业的专利数量存在倒U形关系,与新产品价值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乘用车自主品牌企业需要协调和匹配研发与生产活动,才能使研发投入转化为有效的创新绩效。 研究结果是对创新绩效已有研究的补充,并对乘用车自主品牌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一方面,研发模式和纵向一体化对企业两种创新绩效的不同影响说明同时考虑研发和生产环节以及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度量的必要性,而聚焦于特定产业的研究避免了传统跨产业研究中忽视不同产业异质性可能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指导产业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帮助自主品牌企业提升他们的创新绩效,政府的自主品牌扶持政策在鼓励新能源技术的同时更应当重视传统的制造技术,企业本身也应当将更多的资源从高速的新产品开发投入到关键零部件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提升中。  相似文献   

15.
为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在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条件下需要对创新模式作出合理的选择。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内生溢出、R&D投入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生溢出与R&D投入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效应是相反的:对方企业内生溢出的增大会导致本企业选择颠覆性创新模式的可能性增大,选择渐进性创新模式的可能性减小;而R&D投入的增大会导致企业选择渐进性创新模式的可能性增大,选择颠覆性创新模式的可能性减小。  相似文献   

16.
企业创新模式选择不仅与自身因素相关,还与生产分工流程相关;本文首次从理论与实证验证了企业的生产链位置对于创新模式选择具有显著影响。首先,基于产品分工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诠释了企业生产链位置对于创新模式的影响:位于生产链上游的企业的产品可塑性强,适用范围更广,激进式创新引入的新产品替代旧产品的可能性较小,它们面临更小的"利润侵蚀效应";生产链上游企业中间品种类相对较少,激进式创新带来的高不确定性产生的协调成本较低,它们的"协调成本效应"也相对较小,因此位于生产链上游的企业采取激进式创新具有比较优势,反之位于生产链下游的企业偏向于渐进式创新。在实证上,本文首次通过插值法估算出1998~2011年中国投入产出系数,进而量化企业生产链位置指标,然后基于企业和专利数据库,根据理论的推论,对生产链分工位置影响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效果,以及如何影响创新行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验证,证实了两个效应是生产链位置影响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重要传导路径:在各使用3类指标区分企业对"利润侵蚀效应"与"协调成本效应"敏感性的基础上,结合使用分类回归发现,高产品替代性企业、在位企业以及一般贸易企业由于对"利润侵蚀效应"更敏感,它们创新模式的选择对生产链位置的反应更强烈;高产品复杂度企业、大规模企业以及低管理效率的企业由于对"协调成本效应"更敏感,它们创新模式的选择对生产链位置的反应也更强烈。最后,本文使用Heckman两步法对可能存在的估计偏误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证实了本文理论模型的主要命题和基础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绿色低碳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低碳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向实”发展,而对企业“脱虚”的影响不明显。影响机制检验发现,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创新补偿效应和资金扶持效应助推实体企业“向实”发展,其中,创新补偿效应体现在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了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增加了企业绿色节能发明专利和替代能源发明专利申请量;资金扶持效应体现在绿色低碳转型增加了企业政府补贴,提高了企业现金流量,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异质性分析发现,绿色低碳转型对企业实业投资的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非高碳行业以及非资源型城市的企业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从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技术动机和市场动机出发,将开放式创新分为保守型、技术创新型、市场扩张型和双元型4种模式。以沈阳机床为例,剖析其开放式创新过程,并建立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动态演化模型。研究发现,沈阳机床的"保守型-技术创新型-市场扩张型-双元型"开放路径揭示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开放动机的选择和开放模式转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冗余资源配置条件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合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框架,建立了企业同时采用新增资源投入和搜寻企业冗余资源进行技术创新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新增资源和冗余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条件,以及2种资源组合配置模式下的企业员工技术创新活动的最优激励合同条件。企业可以根据新增资源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以及各行动之间成本函数的相互依存性的不同组合,采取适度激励、重度强化激励、轻度强化激励、重度弱化激励和轻度弱化激励等优化激励组合方案来激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从而使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有更多优化方案选择,以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提高资源效率和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大量调查问卷基础上,以江苏省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从微观行为方式层面考察了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品牌、企业家背景、人力资本、行业与地区相关因素,企业规模与创新投入强度之间呈现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而且存在"门槛效应"。集聚效应在现阶段对企业的创新活动非但没有产生促进作用,相反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出口因素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形成了复杂影响效应,表现在创新活动随着出口比例而发生非线性变化,呈现出"俘获"效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产品更新与升级换代进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和行为模式,验证了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行为特征差异与特有的人力资本竞争机制,以及它们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内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