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民社会”与“市民精神”等话题逐渐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内容。近来南京市就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民精神”展开了全市大讨论 ,以下是部分专家学者就此话题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摘登。该座谈会是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江苏省社科院共同召集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民社会”与“市民精神”等话题逐渐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内容。近来南京市就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民精神”展开了全市大讨论 ,以下是部分专家学者就此话题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摘登。该座谈会是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江苏省社科院共同召集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民社会”与“市民精神”等话题逐渐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内容。近来南京市就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民精神”展开了全市大讨论 ,以下是部分专家学者就此话题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摘登。该座谈会是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江苏省社科院共同召集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民社会”与“市民精神”等话题逐渐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内容。近来南京市就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民精神”展开了全市大讨论 ,以下是部分专家学者就此话题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摘登。该座谈会是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江苏省社科院共同召集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民社会”与“市民精神”等话题逐渐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内容。近来南京市就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民精神”展开了全市大讨论 ,以下是部分专家学者就此话题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摘登。该座谈会是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江苏省社科院共同召集的  相似文献   

6.
论市民法中的市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市民法中的市民徐国栋我在《市民社会与市民法》一文中已说明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法”应是市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批驳了以“公民”取代“市民”的观念。那么.市民社会和市民法中的市民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这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一、问题的意义市民的观念经过了长...  相似文献   

7.
《西部观察》2003,(1):30-30
“市民是我衣食父母,我待市民情同手足。”这不仅仅是三峡都市报人的办报理念,更是三峡都市人的自责行动。为了市民的生活需求,精神需求,三峡都市报人竭其所力,策动了一个又一个的漂亮战役。让我们再来品味那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是我们反思现代性的重要理论资源.针对犹太人问题,马克思具体剖析了布鲁诺·鲍威尔的政治解放方案,并指出政治解放是抽象的、有局限的解放.现代性状况下人的形象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个性,而是抽象的个性和抽象的普遍性相互分立.布鲁诺·鲍威尔之所以误解政治解放是普遍的解放,其内在的思想逻辑源于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颠倒性理解.马克思主张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犹太人问题的真正解决在于市民社会批判.犹太精神是市民社会的精神,人的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9.
从伦理价值视角分析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市民社会理论的要义在于:一是从原子式的伦理原点追问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价值源头,剖析其承前启后的近代历史意义;二是从伦理实体视角追问市民社会理论作为“否定性”环节的逻辑意蕴与价值合理性内涵;三是自安身立命视角说明市民社会如何为“一己之心提供精神本体”,从而具有伦理生活的生命力;四是揭示市民社会的伦理精神,确证“自己成为一个人,也尊敬他人为人”的理性认知;最后,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凸显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所具有的潜在文化霸权,自觉生发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超越的理论路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国内外引起了一些争论,已经成为东西方理论界的热门话题。现主要就国内近年来有关这一理论的讨论综述如下。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基本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在早期从黑格尔那里借用的一个不科学的概念,马克思在晚期成熟著作中用更科学、更准确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等概念取代了“市民社会”的概念。这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它有两个要点。一是认为“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思想不成熟时所使用的概念,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这一概念弃而不用了;二是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市民社会”概念等同于“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等概念,而且后者更准确。  相似文献   

11.
经济话题是都市小说的一种特殊叙述形态,是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都市小说中,以经济话题剖析人物心理,揭示人物的生存状态,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并为叙述提供了一种新的“诗情”。这些都与那些表现家族、伦理的乡村小说构成对比。  相似文献   

12.
高天驹 《江汉论坛》2022,(12):56-62
“市民社会”是西方文明史中的重要概念。与以往不同,福柯从生命政治学的视角开辟了一个理解“市民社会”的新方向。在新自由主义框架下,福柯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进行历史性追溯,考量了“市民社会”的内在构成和主体成员,并勾勒出两种过渡:一是市民社会的支点的倾斜(从公正化市场到真言化市场),二是市民社会中成员特征的转变(从经验主体到homoconomicus即经济人)。以此为基础,“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即生命政治治理术的发展过程,其本质是“新自由主义治理术之新型场域”。以“治理术”为视角,福柯提供了审视“市民社会”概念的新维度,赋予其不同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生命政治学意蕴。质言之,福柯语境中的市民社会仍然以马克思所剖析的资本增殖逻辑为主导原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原则逐渐以生命政治的新形态呈现,属于资本逻辑在当代的自我更新和延续。福柯的分析为我们从生命政治学层面开创“市民社会”研究新向度,激活和重思既有市民社会理论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近一个时期来,“等额本金”、“等额本息”所引发的话题和思考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许多市民都认为,自己购房贷款所选择的等额本息法,要比选择等额本金法支付更多的利息,是大大地吃亏了。  相似文献   

14.
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统一部署.省委宣传部决定组织召开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精神系列座谈会。今天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在这里联合组织召开社科系统座谈会是第六个座谈会。刚才,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作了很好的发言.谈了对学习“6.25”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理解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成为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转捩点,他“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马克思由此出发。基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变往”,进而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本期“每期一题”从提升城市精神内涵、增强城市精神功用、扩大城市精神效应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陶庆 《文史哲》2005,19(2):141-149
学界对于“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之概念工具存在理解歧义与混用,“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两者均超越了中国化国家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特殊国情,“资产者公共领域”可能是更实际的学理研究路径。在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领域中间,是一个广泛、深邃的市民社会转型地带,并呈递进式状态,朝着市民社会的终极方向演进。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学理研究角度应是民间商会基础上的“资产者公共领域”,而非公共领域甚至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首先考察了中国的现代化的特征与不足 :从发生类型看 ,中国的现代化是“刺激———反应”的产物 ;从发育状况看 ,中国现代化的特征表现为“后发性”和社会分化严重不足 ;从目标取向看 ,中国的现代化还表现出“赶超型”的特点 ;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权主体经常变换 ,发展模式转化更为频仍。通过对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考察 ,我们认为市民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二者又有细微区别 :(1 )市民社会在中国属于“后现代”的内容 ,它的发育晚于现代化的启动 ;(2 )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 ,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发育和推进要比现代化经历更长的时期。因此在发展时序上 ,中国的现代化要优先于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9.
李厚羿  李红文 《理论界》2013,(5):112-115
家庭——作为一种伦理实体和基本制度——是黑格尔现代社会伦理体系的逻辑起点。黑格尔通过“爱与婚姻”、“家庭财富”和“家庭解体”三个环节构筑了现代家庭的理论整体。家庭的内在伦理精神是“爱”,“婚姻”是其实现形态,“家庭财富”是其外部的物质基础。在自然性的家庭关系中发展出了独立的人格意识,由于自身内在的否定性,家庭开始解体,从而进入到了“私权”领域——市民社会,最后通过国家的公共性保障了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发展。通过把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婚恋性爱、财产分配、赡养老人和未来发展等现实家庭问题置于黑格尔宏大的社会理论构架和辩证发展环节中,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解答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康德并未明确提出过市民社会的具体思想,但他以“人”为出发点论述了财产权、财富与德性的关系、商业精神等问题,给现代市民社会赋予了基本的价值维度。他提出财产权是人的自我实现的确证,财富的积累必须以德性为前提,商业则是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发展而成的结果,而财富和财产权的确立共同为市民社会的到来做好了理论铺垫。康德进而推演出市民社会背后的政治机制,即公民状态、共和政体和国际联盟,表达了他对永久和平与人类命运的思考。通过这种运思,康德为现代市民社会提供了哲学的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