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劳尔(Kinley Brauer)美国研究外交史的学者在以欧洲方式论述美国外交活动方面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纵观美国历史,国际关系所起的作用几乎一向是次于国内问题。再者,由于美国通常缺少专业外交人员,往往根据党阀制度来选择外交官员,所以除了个别突出的例子外,国务卿和外交官员对于作为研究课题的外交史并不特别感兴趣。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外交史和  相似文献   

2.
威尔逊政府的苏俄政策在美国外交史占有重要地位。以《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为界,威尔逊政府的苏俄政策分为笼络与敌视两个时期;它推行这些政策既是美国国家利益决定的,也是实力使然,还是意识形态、苏俄外交影响的结果。这一政策被他的后任继承和发展,导致了美苏关系的长期非正常化。  相似文献   

3.
过去20年中,处于转变期中的美国史学界对外交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我们为此进行的自我反省和批判是一种被动的反应。社会史学家批评外交史惯于使用古老的方法和观点,特别指出那种把外交史与政界杰出人物对外活动的历史划等号、而忽视外交政策同美国社会和文化中权力结构模式相联系的倾向。新文化史学家还指责外交史在认识论方面的幼稚性和不懂得语言对于正  相似文献   

4.
无论从国际国内的大势考察,还是从民族工作本身来考察,都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民族政策研究工作十分重要和紧迫,民族政策研究有以下特点: 一是鲜明的党性。民族政策研究工作以民族政策为研究对象,而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所确定的大政方针、策略措施,具有鲜明的党性,这也就决定了民族政策研究工作的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此项研究仅停留在揭露和批判阶段,但近二十年来,随着思想不断解放,我国史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不少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下面就“门户开放”政策研究做一综述。一、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和思想渊源史学界多数人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由美国国务卿约翰·海提出的。他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照会。第一个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它列…  相似文献   

6.
国内政治的运作是一国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之一。作为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长期领跑的美国,其对外政策备受关注。通过分析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对尼加拉瓜干涉这一政策的国内因素,阐述国内政治的运作对美国对外政策制定和推行的影响,并概述一国制定外交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是一本研究十八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学术著作.书中大量引用了几份有关这个时期外交史的文件,许多是全文照录,书的主要部分则是马克思对这些文件所作的脚注、评论和发挥.乍一看,似乎不像一本有头有尾的书;深入下去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别具特色的国际问题著作,贯串着引人入胜的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8.
对纷繁复杂的中国教育政策开展"过程"研究,是丰富中国特色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教育智库建设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教育政策过程所作的相关探讨总体上体现出5种研究类型与特征,即关于教育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研究、教育政策过程的案例研究、理论导向的教育政策经验研究、教育政策过程的"回顾式"研究以及运用某种理论对教育政策的解释性研究。通过类型化的分析与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当下教育政策过程的理解与研究方法的改进。?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勃兰特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在西德当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德国社会民主党推行的对苏缓和政策,在西德外交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推动德国问题的解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搞清楚这一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对...  相似文献   

10.
不结盟政策是二战后外交政策领域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一政策不仅是印度外交的重要遗产——印度政府仍然宣布它将继续坚持不结盟政策的原则和立场;也是国际外交史的一段不同寻常的记忆,因为不结盟运动曾经如火如荼地在东西方阵营之间开辟了一方新天地。西方的近代国际关系史是一部结盟与战争交替的历史,印度独立后的外交政策却起源于对这种西方历史窠臼的反思。2015年4月的亚非会议又一次奏响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的强音,在60年前的万隆会议上,不结盟的原则受到高度认同和肯定。不结盟运动在其达到顶峰后,其声势和影响已经日落西山,尽管名义上不结盟运动还有120多个成员国。昔日参与不结盟运动的诸多国家真正奉行不结盟政策的也屈指可数,唯有印度,还有着明显的不结盟对外政策痕迹,这也说明印度的不结盟政策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关系的分析家们研究该领域的方法是不同的。例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际关系研究均以“外交史”为中心。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研究特定时间和场合中谁对谁做了什么事。这  相似文献   

12.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双循环"成为热议问题.研究认为:(1)中美摩擦叠加疫情全球蔓延使得中国经贸发展遭遇到"四重困境"即对等反制、疫情冲击、信任缺失和政治摩擦等困境,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突破"四重困境"的新时代策略.(2)我国国内有效需求相对有限决定着更需要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真正互促式发展;国内一些产品无效供给、另一些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决定着疫情下我国需要积极拓展有效市场需求和有效产品供给.(3)坚持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营商环境,以做大做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市场交集.(4)需要采取多维政策举措(如打造双循环海外枢纽、支持中心城市辐射、实施区域梯度互补战略等)协调推进全面开放,加快形成一个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和竞争有序统一的大市场,进而支撑起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双循环"成为热议问题.研究认为:(1)中美摩擦叠加疫情全球蔓延使得中国经贸发展遭遇到"四重困境"即对等反制、疫情冲击、信任缺失和政治摩擦等困境,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突破"四重困境"的新时代策略.(2)我国国内有效需求相对有限决定着更需要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真正互促式发展;国内一些产品无效供给、另一些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决定着疫情下我国需要积极拓展有效市场需求和有效产品供给.(3)坚持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营商环境,以做大做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市场交集.(4)需要采取多维政策举措(如打造双循环海外枢纽、支持中心城市辐射、实施区域梯度互补战略等)协调推进全面开放,加快形成一个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和竞争有序统一的大市场,进而支撑起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4.
"国际化"潮流和"国际史"取向于20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的兴起,是美国对外关系史学界面对国际、国内以及学术潮流的新变化而做出的一种反应和选择.美国外交史学界是在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上论说和实践着国际化,即学理层面、实践层面和组织层面.其中,学理层面的"国际史"取向包括了现实主义国际史取向、文化国际主义取向和国际经济一社会史取向三种基本主张."国际史"的方法论取向已经确立了其在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中的一席之地,并将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1890-1894年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分野。此时,俾斯麦的政治遗痕逐渐被德皇的扩张战略所冲刷。而以中日矛盾的不断升级为主线的远东事务则为第二帝国提供了一个能表明自身对外政策变化的舞台,从而使得德意志在远东的举动及其所面临的挑战能初步体现出德国世界政策的轮廓,并凸显出了这一时期在第二帝国外交史上的承启性。  相似文献   

16.
1921年春,俄共(布)召开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决议,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进入恢复国民经济的新时期。继续探索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经过艰苦、曲折的历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综观列宁1921年到1922年的一系列有关论述和俄共(布)的决议。最根本的是无产阶级政党解决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盟、经济结合的问题。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  相似文献   

17.
“9·11”事件与美国移民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改变了一切” ,如何打击恐怖主义 ,如何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将恐怖分子拒之国门外 ,这些无疑是美国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也引发了美国国内新一轮的移民政策大讨论。“9·11”后美国政府出台了什么样的移民和边境安全政策 ?今后美国的移民政策走势如何 ?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外交通史出现了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的可贵探索,万仲文就是其中代表者之一。他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从“外交本体”的角度确证了外交史研究的学术意义。并以经济史观为指导,阐明了国际政治史背景下的中国外交史的概念范畴和研究任务,力图构建整体、世界的和纯客观的外交史学方法论,并据此对过去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化再认识,为近代中国外交史学科学化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战争,是西方文明的一次血与火的残酷考验。在这场决定西方文明生死的大战之紧要关头,中国政府以民间的名义派出了14万华工远赴欧洲战场支援协约国对德作战,从而在战后使中国得以进入战胜国之列,在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史上争得了些许荣誉和光彩。那么,究其缘由,是何种动因驱使中国政府派遣华工远赴欧洲...  相似文献   

20.
孤立主义(Isolationesm)是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以防止卷入欧洲政治和军事冲突的观念为其根本宗旨。本世纪30年代的孤立主义正处在美国外交政策大转折时期,尽管当时的孤立派同与之对头的国际派在整个30年代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大论战,但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敲响了传统孤立主义的丧钟,美国最终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完成了从孤立向扩张过渡的漫长自身运动过程。 30年代孤立主义在美国外交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转折。通过对作为其重要插曲的孤立主义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一转折以及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变化的更深刻了解。其次,30年代正值美国著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执政时期,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之一。通过对罗斯福时代孤立主义实质的研究,可以透视罗斯福政府的整个外交政策,这对于美国外交史中其它重大课题的深入探讨,无疑是大有神益的。第三,战后40多年来,孤立主义政策虽然被“遏制战略,“大规模报复”,“威慑外交”和“扩张称霸”等政策所替代,但它并没有消亡,还经常出现在美国外交大辩论中。除了一再出现的所谓“新孤立主义”之外,美国外交论战中的“鹰派”和“鸽派”也是30年代国际派和孤立派的变种。时值今日,孤立主义在美国不但依然存在,而且还有相当的市场。1987年春,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