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隋唐五代福建的开发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望 《东南学术》2003,(5):133-141
隋唐五代是福建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此前的福建人口稀少 ,文化落后 ;而在五代以后的福建 ,则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闻名于东南。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是 :中唐以后 ,在全国逐渐进入战乱时期的背景下 ,福建保持了长期的安定局面 ,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入闽 ,他们与本地越人后裔融合 ,逐渐形成了福建文化的基本特征———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铸为一体 ,并形成自身的区域文化特点。福建区域文化的形成应是在五代的闽国时期  相似文献   

2.
公共组织学习的组织文化障碍:从机器情结到角色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组织文化层面分析公共组织由于领导专制作风所加重的下属机器情结 ,组织对个人生活空间的收缩 ,多元利益相关者对公共组织角色的不同期待产生的冲突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对组织学习形成的障碍 ,是公共组织学习中的根本性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张永宁 《学术论坛》2002,46(1):149-152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紧密联系。本文从民众对政治本身的认识、民众对待政治家的态度、民众与政府官员的距离、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四个方面 ,对以扬善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以抑恶为核心的西方政治文化进行全面比较后 ,提出必须借鉴、吸收西方政治文化中有益合理的内容 ,提高国民参与政治的理性和技术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评介牛济《人文杂志》编辑部中西文化在近代才开始大规模地接触.那么,中国人所认识的西方文化究竟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认识?这种认识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胡滨先生在其主编的《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中...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西洋音乐逐渐成为中国民众音乐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国家在华乐人、教会组织,中国官员、商人的音乐文化活动以及外国侨民文化生活的影响,中国留学生、出访官员的学习考察以及其他出国人员对西洋音乐的吸纳,促成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西洋音乐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并使多种形式的音乐会演出在中国日渐发展开来。  相似文献   

6.
郭云 《兰州学刊》2013,(5):68-73
民国初年,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政府一方面重视场地和机构等物质载体的创建,大力建设各类补习学校、图书馆、宣讲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文化需求,从民众的文化水平和经济能力出发,为民众提供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这一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为目的,以培养共和新公民为己任,在提升民众的整体道德水平和精神文化状况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成为近代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思想历程。期间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和新文化运动,公共知识分子的思想经历了由拒斥西方文化到逐步接受、最后以西方文化取代传统中国文化体系的艰难历程。在此过程中,近代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也在中国从超稳定结构过渡到开放性结构中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乡村庙会传说与村落生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乡村庙会传说这一概念,并将依水建庙传说、庙会组织权属传说、与大历史书写相关的乡村庙会传说等亚类置于生发的生活空间———村落中进行考察,分析了与乡村庙会传说相关联的庙会、村落生活和民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指出有着灵迹贯串的乡村庙会传说隐喻了民众对其生活空间的想象与建构和对其生活空间所有资源分配的机制,是民众对相应村落历史的群体记忆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顺乎民心 ,体察民情 ,可使社稷永固 ,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从此着眼的。在中国历史上 ,尽管有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十分关心民众的利益、民生的疾苦 ,但却并没有体认到民权 ,民本不等于民权。儒家的民本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民权价值有着质的分别。民权与人权是西方文化特有的概念 ;两者相比 ,民权更容易为中国文化所容纳。儒家民本传统既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先进分子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先知先觉者借以体认、接受西方民权概念的文化支点  相似文献   

10.
蒋述卓  唐迎欣 《学术研究》2023,(10):146-152+178
作为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体现出城市的重要特色。鸦片战争后,踏出国门的晚清国人拥有了更多体验域外现代城市的可能性,他们在域外城市中观察到大量具有开放、共享性质的公共空间,感受到这些场所为民众的公共生活、娱乐提供了选择的多样性。晚清域外游记书写的域外城市公共空间体验成为助推晚清国人获得现代性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晚清域外游记在带给游历者愉悦身心体验的背后,凸显的是比较中西差距后产生的危机感,这让他们对何为现代文明有了直观清晰的认知,也促使他们对中国的现状进行反思。游历者把自己的文化欲望投射到域外城市空间的建构上,既是通过他者来言说自我,又为通向外界打开视窗。他们的域外游历被打上了深深的现代性体验印记,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意识起步阶段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1.
公共性的本质在于公共领域.公共性既包括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给他们所钟爱的公共领域所赋予的性质,也指事物所具有的公用属性.在中国谈论公共性问题必须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未来公共性结构的演变包括公共主体多元化、公共问题全球化、公共领域复杂化.未来公共性功能的发展趋势包括伦理功能日常化、政治功能深层化、社会功能综合化.  相似文献   

12.
雷晓彤 《北方论丛》2010,(2):100-103
近代以来,有感于中国人因极度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拒绝基督教,以《万国公报》为代表的传教士报刊开始致力于传播西方文化,首重西学。他们希望通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科技和宗教方面的知识,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轻视态度,在中国读者心目中建立起西方民主、富强、文明的正面形象。传教士报刊的努力使得西方文化渐渐为国人所了解,直接影响了上层社会中的开明分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其后发生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输出“逆差”极大,致使许多人只知西方文化对中国会产生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对西方社会的渗透。其实,中国文化对西方的渗透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语言方面对西方文明的进程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运用追溯性研究方法对中国思想文化及语言文字西传之途径进行了探寻,旨在印证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澳门存在宗教僵侧,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澳门家教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独特的地方:它保存有中国最为古老的原始宗教遗迹,又是东西方宗教文化交融最早,也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它是研究东西方宗教文化交融史的一个不可分得的范本,它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现象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拟就澳门宗教文化身份的变化问题谈一些看法。在生在群落的精神定位中,宗教们值是民众精神凝聚的核心。澳门的宗教格局经历了从本立宗教门多元宗教演变的过程,这实际上意味着,澳门民众也经历了对不同的宗教价值进行选择和认同的过程。本土宗教的延续和加强…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进程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国家、社会及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会产生新的诉求。针对社会各阶层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诉求,探索现实应对策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的需求,是文章分析探讨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聚焦毛姆作品中拉里、斯特里克兰德等游移的他者形象,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分析毛姆作品中的异质文化对人物内心造成的冲击。面对20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巨大变化,拉里和斯特里克兰德等人深切地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动荡与空虚所带来的窒息、孤独与异化感。为了追求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超然物外,他们带着对西方文明的厌弃和对"他者"文明的景仰,逃离西方本土文化、进入异质文化中寻求灵魂的栖息地,却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文化中游移的他者。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些文化边缘人不仅体现了当时部分欧洲人对"他者"世界的向往,同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作者为逃避西方文明所进行的一种跨文化尝试。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消费文化随着西方商品渗透到中国社会.中国民众在“消费革命”过程中深受其影响,而中国传统消费文化观念却备受冷落,中国消费文化的断裂现象十分明显.在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建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传统相适应的具有审美情趣并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并且符合道德规范、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当代消费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郭夏云 《晋阳学刊》2007,(2):126-127
抗日战争以前的中国乡村社会,封闭、冷漠、落后、缺乏文化传统,封建迷信盛行,民众游离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对社会管理、公共事物的漠视,长期制约着中国革命的进程。进入抗日战争后,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必要因素。由于抗日根据地建立在广大的农村,因此,为了加强农民的教育,克服民众的政治陌生感,激发起他们当家作主的热情,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根据地和解放区充分利用冬学,对传统社会心态进行有意识的改造,推动了这一地区民众的觉醒,加速了乡村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从而最终使广大农村地区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基地。  相似文献   

19.
作为政治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社会资本的理论构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资源,对提升当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实效具有借鉴意义,信任社会资本能够提升农村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价值认同,规范社会资本可以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制度化,而公民参与网络有助于扩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融资渠道。然而,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内,我国农村现代社会资本的分布还很不均衡,总体发育不够成熟,这其中,农村民众普遍社会信任的产生还面临许多困境,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制度规范存在不足,同时,农村公民社会不发达,农村文化类民间组织发育不良,农村民众参与意识较为薄弱,这些都构成了当下制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社会根源,因此,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大力提升其现代社会资本存量,强化宣传教育,着力提升地方官员的公共服务能力与农村民众的认识水平,积极转变地方政府的供给模式,实现地方政府文化管理过程的善治转变,并积极完善供给机制,大力培育农村民间组织,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使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逐步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近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也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开始了在比较中西文化的过程中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变革的过程中,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从最初的器物层面经历了中间的制度层面,最后深入到文化本质层面,最终完成了对西方文化本质的认识,也完成了近代中国文化观的最终革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