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及其方法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本体论研究的问题域,鲜明昭示了自己哲学的基本规定性,促进了马克思哲学的整体发展,也促进了马克思哲学与其他哲学的对话,并有助于我们从本体论角度把握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通过对传统理论人学的系统批判,变革了以往认识人、解释人的逻辑与方法,开创了实践人学的新领域,推动了人学研究的革命.其人学革命具体可表述为"理论人学"向"实践人学"的范式转变,跳出了先验预设的形上实体陷阱,完成了实践哲学路向的本体论,也即感性生活的实践生成本体论.因此,揭示马克思人学道路的转向,对于真正厘清马克思的人学观,准确把握马克思实践生成本体论的基本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践是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中介 ,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基础。马克思确认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 ,同时确认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体。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即生存论的本体论 ,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追求的目标 ,开辟了一条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斯大林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自然本体论 ,遮蔽了实践的本体论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卢卡奇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面貌 ,但把自然本体论作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提和基础。 2 0世纪的历史运动凸现了实践本体论的内在价值和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及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更具有现代存在论的意义和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解读是不彻底的.马克思实践存在论的的基础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论纯粹的存在论违背马克思哲学原则的实质.建筑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思维方式,正是凭借这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完全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理论模式,并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创立了实践存在论意义上的新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有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其一,认为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本体论借以立论的那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进而提出了理解现实的人和人与现实生活世界关系的新的世界观,对此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生存论转向”等观点;其二,认为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与核心,马克思哲学并未超越“本体论”,而是开创了本体论的新视阈,对此有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等观点。就后者而言,对马克思哲学在何种意义上建立起自我本体论存在着相互抵牾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仅把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或核心界定为实践还不够,实践是一个过程,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过程本体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实践学说的本体论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原则,是他们新世界观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标志,把握这一本质规定,关键在于对马克思实践学说的本体论意义作出既有原则高度、又涉及具体理论内容的阐明。马克思的实践学说,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而且首先具有本体论意义。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从根本上说首先是关于存在和非存在、关于存在的现实性、关于自然界和人的现实存在的基本原则。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诸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它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和起源这样一些较为具体的哲学原理。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的对象”,达到了“感性的活动”,达到了现实的感性的实践,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的全面变革,造成了在哲学领域内的一次彻底的颠复。旧哲学的理智形而上学把人和自然看成彼此分离和截然不同的两种实体,马克思通过实践原则的建立,克服了理智形而上学,把握住人与自然的现实的、具体的和有机的统一。这种统一,既不是运用概念或逻辑推论的结果,也不取决于某种知识的样式,而是直接的现实生活本身。在这里,存在就是我们直接“拥有”的最具体、最切近的生活;人和自然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统一是在生活和实践中的本原的统一。按照这种本体论理解,说“人的自然的本质,人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的根本性质是指实践的总体性和基础性,这种实践与人是统一和协调的关系,我们应当实现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维度和社会维度的统一,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观首先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其次是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最后是具有历史哲学的特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争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被认为是哲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存在相互抵牾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学界对实践本体论又有不同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主张以"实践"去理解人及其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问题在于马克思哲学能否回避本体论?如果不能回避,那么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确立之后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7,(11):58-63
马克思的视域自始至终聚焦于现实的人之存在方式与意义上,其存在论是人学存在论。通过唯物史观和实践观的引入,马克思把人的存在问题从形而上的抽象问题变为形而下的现实问题,把理论问题变成一个实践问题,他的人学存在观具有鲜明的现实人道性、感性实践性、对象性关系的特征。这一革命性变革,使其完全超越了西方近代传统的抽象本体论及人学观,为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对人的现存生活状况揭示、批判和革命化的丰富哲学思想,“生活”因而成为其哲学的重要范畴。“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哲学原则,与以实践作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建构起来的实践辩证法具有内在统一性,赋予了以实践辩证法为逻辑的生活本体论在马克思生活哲学中的基础性与一般性地位。生活本体论是在实践辩证逻辑下得以提出和推演的。随着实践辩证法的发展,生活本体论得以萌芽、发展与成熟,体现为生活本体论由“类生活”理论向“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生活全面化理论转换。深入地挖掘马克思的生活本体论思想,更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色及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何中华 《东岳论丛》2008,29(1):134-140
作为一种传统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的缺陷在于它是隐蔽的二元论并具有人的非在场性,由此决定了其无法证伪实践本体论。后者所确认的实践的终极的原初性,逻辑地要求实践作为本体范畴具有无条件性,因而实践本体论不能充当物质本体论的一个特例以同它相调和。通过实践的本体论地位的奠基,马克思哲学立足于人的在场性诠释感性世界的历史生成,这与那种人不在场的物质本体论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2.
学术传真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张奎良在《哲学研究》2 0 0 4年第5期上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作了如下阐释:1.人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之本。哲学上的“本”首先具有本体论意义,指的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把对世界之本的追寻置于人的生活实践中,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实践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对世界本质的正确认识和如实反映。社会主义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首肯和认同。2 .人是价值论意义上之本。“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大抵相近,而人本主义也不过是追求人的生存意义而已,人本主义作…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体论问题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据和哲学思维根据 ,是任何真正哲学都难以回避的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传统本体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性 ,但它终究只是本体论问题的一种历史性解答方式。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 ,是马克思哲学实现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重要基础。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显著特点在于 ,他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 ,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 ,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 ,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问题的探索之中 ,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探索根本置换了本体论研究的问题域 ,鲜明地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人道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定。深入理解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 ,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施密特通过解读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内涵,从自然、实践和社会三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来论述自己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得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真正的对象和出发点”不是自然或者社会历史,而是“实践的具体性”,以及自然与社会在实践这一中介基础上辩证统一的重要命题,从而形成了“以实践为中介的非本体论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驳斥了物质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等。施密特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把握既有合理之处,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内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的人类学唯物主义哲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进入和把握人类世界,把人理解为他的劳动实践的产物。这在宏观的意义上就上升到了人类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视野:马克思强调人这种存在物和人类生存的特殊性,强调人的生存发展的辨证法;把人的历史性生成归结为人的劳动、人的实践历史的结果,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的生成性本体论关系。马克思的这些重大理论创造,不但为人类解放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而且可以把在逻辑上联系不密切的实践、历史、否定辩证法等纳入同一个逻辑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6.
《1 8 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走向新哲学的基本环节 ,这个特征在 [货币 ]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段论述中 ,马克思探索了在本体论意义上建立科学的实践观 ,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主体与客体、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的关系 ,对实践在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领域的意义 ,对实践与共产主义理论等进行全新的、具有革命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马克思哲学在“存在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在于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实体本体论的变革 ,改变了理解“存在”问题的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 ,开辟了“存在论”的现代哲学范式。马克思认为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颠倒了逻辑与生存、理论与实践、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把本来第二性的、派生性的存在“头脚倒置”为“第一性”的和基础性的存在。因此 ,必须在根本上改变基本的解释原则 ,对颠倒的关系进行“倒置” ,确立感性实践活动优先于逻辑和知性、并构成逻辑和知性基础的本体论地位。在马克思那里 ,“感性实践活动”的确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 ,正是这种本源性的生存方式 ,构成了“世界”、“人”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奥秘”和深层根据。在此意义上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在根本上扭转了解决“存在”问题的方向 ,实现了基本解释原则的跃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与其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视域转换密不可分。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置身于世界之中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就是现实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存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实现了一场彻底的本体论革命,马克思哲学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实践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并不存在二者之间的纠缠。以自然先在性为前提和物质本体论为根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无法体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就在于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新自然本体论”解读陈天庆关于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人们较多理解为“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也有人理解为“社会存在本体论”(如卢卡奇)等。当然,不少人则强调马克思哲学的非本体论性质(如A·施密特)。笔者认为,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新自然本体...  相似文献   

20.
认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超越的真实意义 ,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 ,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真实意义既不在于以辩证的唯物主义超越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也不是以“实践本体论”超越物质本体论 ,或以“超越”的立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而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超越直观唯物主义 ,以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自然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