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阳 《人文杂志》2005,(4):108-112
当前,大众的日常生活渐成为中国艺术电影的表现主题。在平凡和琐碎的外表覆盖下,普通人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成为电影艺术捕捉的对象。这里不再有文明与愚昧泾渭分明的冲突,生活里的许多现象都以“半原生”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新艺术电影通过自己的画面与叙事建构起猜谜式的“召唤结构”,以期获得观众对艺术和生活的双重思索,而电影作者的主观意图又恰好镶嵌在这一结构之中。观众对作者意图破解的过程也成为人类普适价值相互交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区域历史的活化石。对某一区域方言进行深入研究,不仅仅是语言研究的需要,也是文化探索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拟从晋语内部的差异性入手,尝试分析不同小片背后的多元文化,以及各种文化在晋语传播和融合过程中的竞争和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等从现代哲学的框架中理解当代传媒所出现的反民主的效应,从而无法深刻地理解这种后现代现象。在当代传媒即信息,传媒不再以传播有意义的信息为目的,而是以传媒自身的再生产为目的。当传媒不再通过有意义的信息传播来凝聚共识时,它开始吸引大众。在现代大众传媒中,大众显示出公众的特性,让人们无法区分大众和公众。于是,大众便获得了一种天然的正当性,似乎体现了正义的力量。而实际上他们是被操纵的群体,是被少数人利用来勒索社会的。而现代西方的民主选举也是被操纵大众的统计学奇观。现代民主制度由此而被腐蚀。  相似文献   

4.
数字时代对电影产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电影的制作和传播产生了重大变革。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电影的制作手段更加多样化,传播更加便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这为电影产业带来机遇同时,也对电影版权的法律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电影作品的认定、电影作品版权归属及作者身份认定、电影作品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版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重构。如何应对这些新问题,是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所要关注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日本北海道方言是慢慢向普通话变迁的。从北海道方言的产生来看,它来自于全国各地移民的语言;从北海道方言的传播过程来看,最初进入北海道南部地区,在那里进行自然淘汰、留存,再进入海岸方言的体系,传播到北海道海岸的全领域;从北海道方言向普通话变迁的原因来看,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国语教育、电视的普及以及经济增长;从北海道方言的现状来看,方言减弱,普通话化进程依然持续。  相似文献   

6.
论贺岁片对中国电影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岁电影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既有观念:电影创作不只是剧作创作而且是整体运作;电影艺术不只是内容显现而且是整体呈现;电影形象不只是创作形象而且是大众心理现象.贺岁电影是舶来品,却有浓重的东方心理和节令色彩,贺岁电影体现了东方心理需求、节令观赏期望和商业规则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特征.贺岁现象给中国电影带来了社会文化、市场文化、传播文化、艺术文化等新观念.  相似文献   

7.
李玉莲 《学术研究》2000,(3):112-117
元明清小说的翻译传播在亚洲是通过媒介组织即坊肆以印刷为媒介实现的,在欧洲则是以更为先进的大众媒介即报纸、杂志、各种出版物为传媒完成的。其传播对象在日本、朝鲜经历了由精通汉学的知识分子到平民,在欧洲则经历了由文化精英到民众的平民化过程。传播过程中的修订润饰加工在翻译传播中也多有表现。  相似文献   

8.
电影艺术传播到东南亚之初,华侨华人就开始参与电影的创作和传播。华侨华人参与电影产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侨华人从中国引进电影和戏剧作品;第二阶段是华侨华人在创作的电影中融入东南亚文化元素;第三阶段是华侨华人创作电影传播东南亚文化。华侨华人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从对单一族群的关注转变成对东南亚社会的整体关注,体现了华侨华人群体对东南亚文化从"他者"到"参与者"再到"传播者"的变化历程。华侨华人社会对电影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的变化,折射出华侨华人自身心态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艺术电影与中国观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艺术电影在本世纪80年代后半期首先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继而在国内也大受关注,其所带来的由上而下的讨论争鸣中,有一点是取得共识的,即艺术电影的技巧风格与大众欣赏习惯有相当的差距。那么,产生差距的原因何在?如何将艺术电影与大众迅速沟通?21世纪的中国电影的艺术取向又该呈现何种势态?从中国艺术电影和大众欣赏习惯的特点这一基本视点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0.
尹敏捷 《天府新论》2020,(3):142-150
电影生产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其内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并与外部力量相连接,最终统一于电影生产场域。当前,中国电影生产场域中力量关系的调整开始逐步推动电影工业生产体系的完善和电影工业美学的生发。在这一背景下,2020年春节档电影《囧妈》的提档、撤档、线上免费播放事件,产生于中国电影生产场域的力量重构过程中也必定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越 《云梦学刊》2010,31(3):146-148
影视翻译参与了影视艺术的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因而大众传播理论给影视翻译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合理的研究视角。从影视翻译的过程模式图分析影视翻译过程.可以明显看出译者是影视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子而受众也处于此过程的核心地位.这就为影视对白的翻译提供了有用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尹天娥 《理论界》2009,(10):158-159
科学传播系统是一种信息和知识传播系统,对于大众媒介的科学传播,既要遵循媒体的传播规律,又要符合科学本身的特点,才能实施有效传播.但是今天大众媒介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已经出现众多的问题,由此便使科学技术信息在从拥有者向接受者传递的过程中,产生了科学技术信息的失效现象,影响了科学技术信息的传递和扩散,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大众媒介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大众影评在世界上也堪称奇观:从事、参与和投身电影评论的人次数以百万计,这是一奇;与专业影评人比翼双飞、平分秋色,这是二奇。当然,要真正把握这一大众文比现象的全貌,必须对我国影评的现状有一个崖略概观的了解。大众影评与专家影评如果我们的目光比较敏锐并且客观,那么就不难看到,在我国的电影评论领域,实际存在着专家影评与大众影评分流的态势。这种态势由来已久,近年来发展得尤为彰著,以致使人产生两者难分轩轾,势均力敌的感觉。根据一般的理解,所谓“专家影评”,主要是指以电影理论家、电影评论家(包括兼写电影评论的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为主干,兼及  相似文献   

14.
尤育号 《阴山学刊》2006,19(3):65-69
大众启蒙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交织是清末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知识阶层在日趋强烈的危机意识下的文化觉醒,促成了清末大众启蒙运动的兴起。在这个知识由上而下的传播过程中,新式传媒与藏书楼、阅报社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小说、戏曲等各种通俗文艺形式既是开启民智的手段,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大众化趋向,为此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和近代转型开启了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源头。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大众媒介刺激起消费思潮,但隐藏着许多社会信息的亿元票房华语电影却显示,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无论具有怎样的娱乐性与消遣性,都实践着休闲的政治文化。从整体上看,内地电影对中产阶层的表现依然贫弱,无论是人物身份、类型还是阶层特有的情调、立场、精神,都缺乏丰富而详实的表达。在艺术选择上,内地电影将历史与文化截然分开,仅选取历史题材与喜剧类型,这种做法无疑是狭隘的。在对外传播上,民族文化的缺席严重影响了电影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在欧美各国,当今有一门学科叫“大众传播学”,简称“传播学”或“传学”.它由新闻学发展而来,所以也称为“广义新闻学”.在我国,很多人对大众传播学还甚少了解,因此这里作一简介.一、传播学源于美国 在美国,人们把传播分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种.前者指人与人面对面的思想交流,不借助于传播媒介,因而是一种范围很小的传播.后者则指借助于传播媒介所作的传播,如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的传播,范围极广,可以为很多人知道,因此就称为“大众传播”或”公众传播”.  相似文献   

17.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乒乓球运动风靡世界的传播路径主要为人际与组织传播、电影和电视媒体传播、网络媒介传播、报刊杂志传播、广播媒体传播等。在实施乒乓球运动的整体化传播战略中,应学习借鉴先进的传播理念,整合乒乓球运动传播的现有资源,最大化地发挥不同的传播路径功能,以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带来的技术革命变化和大众信息需求,充分展现乒乓球运动的内在魅力。  相似文献   

18.
试论汉语方言分区的典型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绪说汉语方言是汉语研究的一座极其丰富的宝库。为着更有效地挖掘这座宝库,近年来海内外学者日益重视对汉语方言分区问题的研讨,各种分区的方法、标准亦“应运而生”。诚然,汉语方言的分区,按不同的方法、标准可有不同的分法,强求完全统一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方言中按语言特色的接近程度组成某几个次方言,或某个次方言中按语言的亲疏关系含有几个小方言群,这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研究语言,搞的是科学,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探求较为科学的分区原则及方法,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地符合并反映语言的客观实际,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传播学研究的一个"边缘"课题:女性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阳 《人文杂志》2001,(1):158-160
“女性与传播”研究,又可称为“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或“女性主义传播研究”,即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研究传播现象及本质。其研究对象包括所有大众媒介,如广播、电视、电影、杂志、报纸、录像、图书、网络,以及广告、公共关系、有线电视等等。它强调在已有的传播研究领域中另辟新径,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现象,从而得出与主流学界完全不同的研究结果。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大众传播与妇女”是亟待解决的十二个问题之一。这从另一面则说明了该研究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一、主要研…  相似文献   

20.
尹天娥 《理论界》2009,(12):164-165
在大众媒介的科学传播过程中,有诸多负面现象,其中问题的根源也趋于复杂化,如媒体特性和科学特性的冲突、科学符号的不正确解读、大众媒介的自身问题等。解决大众媒介在科学传播中的问题,必须重构大众媒介在科学传播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它不仅需要传媒界的努力,同样需要科教界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