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群主义视角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解读意义。社群主义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建立在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之上。社群主义者强调群体的公共利益,但并不排斥对社群中个体权利的追求,只是个体权利的实现要建立在社群公共利益之上;从社群主义的角度来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的集体文化权利。要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美德教育;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要正确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维创新:重庆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对重庆市巴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利用的个案研究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利用,需建立和完善由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作为保护传承及利用主体的三维构架体系。  相似文献   

3.
法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已出台的地方立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认知,立法中也未有相应的设计。因而,需要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亟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在制定相应法律规范的立法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4.
彭水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搜集,探究这些遗产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分析这些遗产在现实的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对这些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以使这些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廖恒  邓朝宁 《天府新论》2013,(3):109-113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机理、保护原理和发展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可在传承主体、传承客体、传承载体、传承权益和传承受众体等五个保护要素方面进行创新,并据此构建区域覆盖型、组织孕育型、民间成长型、开放增值型和融合重生型等五种非文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6.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12,自引:1,他引:111  
本文针对中国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原则、主体、价值以及民俗学者的立场,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应基于遗产独特的价值、权属特点和管理使命。当前,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多重管理导致管理目标扭曲,管理水平低。对此,可在坚持"非营利机构"体制的基础上,采取权变的管理模式,加强综合管理和人本管理,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非遗传承人包括"传授者"和"承袭者"两类行为体,传承是传与承的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人的"活态化"。本文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对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要保护传与承的主体,又要为两者互动循环提供足够的空间,最终目标是形成本土非物质文化个人和群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非遗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存贮、信息化的形式转换、信息化的传播、信息化建设的培训等四个方面,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途径,很有现实意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信息化建设之中,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详细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物质遗产被不正当商品化、非物质文化载体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欠缺、传承出现断脉、民众意识薄弱、保护教育匮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态、保护物质载体、健全保护信息系统、保护传承人及文化空间、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开展保护教育及进行旅游开发等一些策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婷 《东南学术》2011,(4):213-222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汗牛充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如何有效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我国学界已有不少相关探讨。本文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为考察对象,从立法与司法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并提出了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相关设想。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6,(4):242-246
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相关研究者一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归纳为三种模式: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以及整体性保护。也有研究者从部分地区将其与公共文化服务整合起来的实践出发,归纳出第四种保护模式——服务性保护。但是,这一模式论在国家大力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应当进行重新认识。新形势下的服务性保护,是基于基层公共精神、公共文化的塑造上已经发挥和必须发挥的"文化治理"功能上的互为所用及路径整合。公共精神的发现与重塑是其核心内容,调动广大群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是服务性保护实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追求的是遗产的整体性、原真性和可持续的沿袭存在.但是,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却使这种良好愿望面临种种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入,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文化因子.然而,他们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保护并非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典籍和古董,而是要使其依然是活态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传承.因此,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特质,有的采用加强继承人培养的方式来传承,不失为保护工程的创新思维之一.而要把培养继承人落到实处,也应有新的思路与办法.  相似文献   

14.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人身依附性、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共存而致使其保护非常复杂。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保护模式和产业导向开发模式,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不少问题。生产性保护模式是一种新模式,通过深化生产性保护理论、建立生产性保护界限和约束制度、避免生产性破坏、创新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投入模式等措施,以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生产性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媒体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更为其赢得广泛的和多元化的发展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留存和扩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借助媒体力量,促成制度规范完善和公民保护意识的提高.同时各类传媒要优势互补,实现传播的立体化.传播过程中应加入创新文化元素和时尚理念,以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宝贵财富,一直为各个国家和民族所传承和使用。在经济全球化全面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早已超出本国范围,但是被使用国的权利却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这样的立法现状非常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我国作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理应加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在将我国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角度入手,论述了在知识产权体系框架下对其进行规定的合理性,通过对我国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保护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看,在立法规范上存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层面上的不足,在保护实践上存在过度商业开发、传承人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应当首先明确非物质文化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进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并构建其相应的辅助机制。  相似文献   

19.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理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国策的今天,现实要求我们在学术研究方面必须迎头赶上,要在开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展、深化理论研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学理论体系。对于存在于传统文化身上的种种由于历史造成的缺陷,我们应当给予最起码的理解和尊重,而不应习惯于以简单的、政治化的二元对立观去评价传统文化事项。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博 《青海社会科学》2007,(1):33-36,41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社会时尚话语,对于它的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笔者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遗产本身的文化空间入手,不仅保护遗产本身,还应保护其生存与传承的文化空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