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欧洲债务危机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希腊债务危机可以说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导火索,而且随着债务危机向欧洲腹地的扩散,欧洲经济也将下滑并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进而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降低了中国对欧洲的出口规模、使中国外汇资产缩水、压缩了中国货币政策空间、助长了中国通货膨胀。由于欧洲债务危机余波未平,中国应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继续为欧洲债务危机埋单。 相似文献
2.
王国斌系尔湾加州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他关于中国与欧洲历史比较研究的一系列见解突破了长期盛行的各种欧洲中心主义研究框架 ,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变迁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他本人因此而被公认为正在崛起的“加州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个访谈是2 0 0 2年 5月下旬在他的办公室进行的 ,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 ,但核心是关于历史变迁中的中国与欧洲 ,他的看法别具一格 ,有助于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3.
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欧洲进步观念的确立与中国形象的逆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以来,欧洲社会上流行的是正面的中国形象,启蒙时代中国更成为多数思想家讴歌的对象。但是,18世纪晚期欧洲许多思想家都对中国持批评态度。中国形象发生颠覆性的转变,归根结底是欧洲人看待中国时的坐标已经斗转星移,从尊敬古代变为肯定当今,从崇尚权威变为拥戴理性,从谨慎地借古讽今变为大胆地高扬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4.
范勇鹏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8,(5)
本文指出了国际关系学"三大理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推进我国国际关系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结合欧洲研究中出现的新命题、新方法和新特点,总结出可资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借鉴的三点启示:沟通分析层次,整合研究范式和加强实证研究,并结合欧盟合法性和治理研究、欧盟对外援助政策和欧洲认同等具体案例,对以上三点进行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5.
1931年英国著名经济史家托尼向太平洋国际学会提交了他的中国经济史方面的名作《中国之农业与工业》。书中托尼认为,中国的农业是一种“小农经营”,中国没有土地贵族阶级,中国的租佃问题不及金钱借贷问题重要。中国的工业总体上仍处于大工业兴起以前欧洲的状态,中国尚未建立起有组织的工业制度,中国的工业资本主义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一种舶来品。他主张中国应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通过组织合作社以保护小农的利益,同时大力发展手工业。托尼完全根据欧洲经验来分析中国问题,其主张带有改良主义色彩,这与他作为一位民主社会主义者所从事的政治活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从现实主义文学在 1 9世纪欧洲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它的肯定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对它的改造三个历史阶段 ,可以看出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性质和中国革命选择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逻辑。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基本的一致性 ,也有内在的差异性。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 ,对两者矛盾关系的忽视、歪曲 ,简单以革命原则 (政策 )修正、改造现实主义文学 ,导致了以前者统一后者、取消后者的悲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 ,怎样发展现实主义文学 ,无疑是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回顾并深入认识现实主义文学三个阶段的历史 ,则是研究这个重大课题的一个必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欧洲中心观和中国中心观都是我族中心论的放大,都是在自我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对比中确立的,有着自我文化优越的思想观念.但是欧洲中心观有着普世的价值,形成一整套知识体系,为欧洲在世界的霸权服务.对它们进行回溯、比较,对今天构建公平公允的对话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天津社会科学》2015,(6)
欧洲文艺复兴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末,文艺复兴思想与民族主义同步传播,促使民族复兴观念萌生;民初,文艺复兴的先导作用,示范"五四一代"从思想文化入手寻求复兴之路;三四十年代,以欧洲文艺复兴为参照探讨"中国的文艺复兴",成为民族复兴思潮的重要内容。欧洲文艺复兴对民族复兴思想的影响,主要包括促进民族复兴概念定型、促使民族复兴思想聚焦文化复兴、催发白话文运动及推动传统观念的现代转换等。近代先哲提出了"清学文艺复兴"说、"五四文艺复兴"说、"宋学文艺复兴"说等观点,以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走向的期许与愿景。民族复兴是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是传承与创新、守护与开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欧洲政治联合思想的演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传春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6,(2):96-100
欧洲政治联合思想是欧洲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基于他们所处时代的和平与发展需求,围绕通过联合去建立一个超民族的欧洲政治共同体这个主题,所形成的观点、想法、见解及理论的总称。它自中世纪后期产生以来,在长达五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中,既表现出各自时代的特征,又表现出前后相联的历史继承性,并作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成为50多年欧洲一体化运动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成功之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已证实这一点。去年以来,亚洲和世界经济出现下滑局面,更凸显出中国和东盟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为相互间企业经贸合作提供更新、 相似文献
12.
欧洲与中国一直是影响世界的两大力量,但是却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国与欧洲民族状况上的不同,并重点从语言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上半叶不仅是欧洲文化的转折期,同样是其中国观的分水岭。之前欧洲人在神权思维支配下而进行的描绘中西共通性的努力,逐渐转变为基于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对中西文化差异性及对立性的认识。不论是以黑格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欧洲中心论”,还是以弗兰克、彭慕兰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中心取向”,欧洲人认识中国的基本立场其实从未脱离欧洲本位。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评价在不断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过程中随时发生着变化,也同样取决于他们对这种异质文化有着怎样的需求。而究竟如何才能够实现文化间令人满意的交流和汇通,仍然是一个需要人们苦苦思索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衡量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经济有何影响,本文通过描述并建立三种不同传导机制,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考察了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外贸和物价的影响,以及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分别通过计量建模和实证研究,来验证这种影响是否存在,其方向和大小多少.最后综合理论分析和计量实证,得到欧洲债务危机在三中传导机制下对中国经济都有影响的结论,在此背景下,分析中国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针对的措施来规避和减少风险,更好地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文艺复兴最初发源于意大利,以后逐渐波及至法国、英国、德国、尼德兰、西班牙等地,成为震撼整个欧洲的洪波激浪。“文艺复兴”原意指人文学科的“复活”或“复兴”:一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复兴;二指人类精神的觉醒,追求人的个性的圆满发展。其实质是整个思想领域的一次革命,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复活”古代奴隶制文化,而是为了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从神学中解放了文学、文艺、哲学、史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以“神”为中心的经院主义教育受到批判,以“…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创新对于新时期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中国经济学构建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根源有三:一是照搬舶来经济学说难以有效解决中国问题;二是中国经济实践发展形成的内在理论诉求;三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经济故事的时代需要。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研究与中国经济学构建探索的互动看,前者对于后者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奠定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基石,丰富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2)建构传统经济思想话语体系,凸显中国经济学本土元素;(3)对外传播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抢占中国经济学国际话语权。历经百余年探索,中国经济学构建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逐渐聚焦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引领的方向确认上来。无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还是新发展理念的思想精髓,均可以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找到可资吸收的养分。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以后 ,中国与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流的高潮。来华传教士们通过他们的书信、报告、著作、回忆录以及翻译中国典籍 ,把一幅关于中国的“肖像”展示在欧洲人面前 ,大大增加了欧洲人关于中国和东方的知识 ,开阔了欧洲人的世界图景。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国文化对启蒙思想家的激励和影响 ,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评论 ,构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蔚为壮观而又意蕴无尽的文化景观。在启蒙时代 ,中国成了欧洲人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王国”的一个典范。这种典范或“乌托邦”发挥了巨大的参照系的功能 ,对他们的社会改造方案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国的典范或“乌托邦”在启蒙时代激励了欧洲人对“理想王国”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风经由茶叶、绘画与瓷器纹饰,形成了一种以女性审美感受与生活经验为主导的女托邦形象。女托邦形象溢出了欧洲传统美学家的性别凝视,重塑和改写了合法性审美趣味的意义分配,以女性个体生活情感的真实在场,推动着女性审美趣味及其意义的生产。经由上行下效的流行机制,欧洲不同阶层的女性通过挪用、改造与戏仿等艺术方式,将中国风作为复数的审美符码系统,孕育出多元叠合的特殊审美文化活动。中国风融入欧洲女性审美趣味的建构过程,松动了古典主义美学趣味,在西方与中国、男性与女性的张力关系中,以跨地域、跨文化的形式,参与和推动了西方现代审美文化观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