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许多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在现有的要素禀赋条件下不得不接受的选择,但发达国家在其处于落后地位时拒绝融入领先国家的全球商品链并创造本国高端产业而崛起的历史经验说明,中国通过廉价劳动力融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并非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目前的东亚分工格局中,中国出口低端产品并进口高端产品是不可能再像历史上从英国到韩国那样富国裕民的。目前,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外部生存空间正在遭受越来越严重的挤压,东亚分工格局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战略将为改变其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的不利地位提供历史机遇。以内需为核心和高端产业价值链为龙头,重新构建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是中国可以作出的一种重大选择。但是,由于中国已经通过产业价值链低端深深地嵌入到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之中,这种选择无疑将是一种艰难的抉择。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的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入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但更深层次的区域货币合作却面临着一系列阻碍或困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中国有条件成为东亚地区主要的市场提供者,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与区域货币政策的"驻锚"。中国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助于解决东亚区域货币合作面临的困境,而且也将使人民币通过制度性的区域货币、汇率合作逐步实现"亚洲化",摆脱目前面临的汇率困境,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  相似文献   

3.
对东亚货币合作问题的研究,需要了解东亚地区各成员参加货币合作的潜在综合成本。作者通过完善Baymoumi和Echiengreen(1996)创建的最优货币区指数法对东亚地区1982-2000期间的实际情况进行检验,指出影响东亚地区双边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国家规模、贸易结构差异、产出增长对称性、贸易联系、长期通货膨胀水平和利率水平差异,作者以此为基础构造了东亚地区的最优货币区指数,综合评估东亚各经济体实行货币合作的经济成本。结论是东亚地区存在小型开放经济构成的潜在的货币区,但区域整体差异较大,难以进行单一货币合作,而中国具有同其他国家加强货币合作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何慧刚 《社会科学》2004,(11):33-39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波及全球暴露了东亚各经济体在货币(包括汇率)领域各自为政、缺乏区域协调所带来的弊端。东亚各经济体普遍希望加强区域内的货币合作和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钉住货币篮制度是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现实可行方案。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实现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中国参与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明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汇率协调机制,为建立亚洲单一货币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化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似,都呈现起步—加速—成熟三阶段特征,当前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即将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既受经济因素也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和政策因素影响尤为突出,而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国家层面上的城市化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此外,中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受到自然与区位条件、国家与地方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现阶段应在顺应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应着重强调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战略转型,集中力量解决中国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三大政策课题。  相似文献   

6.
沙皇俄国,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国家,伴随着其向东侵略的步伐,于17世纪开始与中国接壤。此时处于东亚传统封闭朝贡体制下的中国开始被动地与这个西方外来户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交往活动。沙俄的东侵,对中国传统的边疆问题、民族问题、外交思想、对外贸易等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与海西发展战略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缘于地缘经济关系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国既是东亚的大陆国家、也是西太平洋的海洋国家,但中国长期的自我中心意识导致了封闭和衰落、世界经济中心的迁移又加剧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封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策略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意识的战略回归问题,即推进世界经济中心再次向中国转移。与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中心向亚洲和中国转移相呼应,中国区域经济将逐渐形成"两线两圈一中心"新格局。构建连接南亚(印度洋)、西北亚两条战略通道和以京津冀为中心的东北亚经济圈、以珠港澳为中心的东南亚经济圈、以长台闽为中心的亚太经济中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战略取向。其中,构建亚太经济中心是核心工作。由于台湾与大陆目前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构建亚太经济中心需要提升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地位,促进福建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到海峡经济区、再到长台闽亚太经济中心的"四级战略提升"。  相似文献   

8.
全国区域经济体系中的经济区域犹如小型开放经济体,因而区域间的外向型与国家整体的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可能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虽然都是国家特殊政策基点的产物,但二者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阶段及中心城市发展层次都各有不同。诸多差异决定了二者发展路径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模式的侧重点、产业选择及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7):66-71
东亚生产网络是一个包含众多经济体和跨国公司,涉及大量价值链和充分体现区域内差异性的国际分工体系,而将这一网络内各个节点联结起来的是迅速增长的零部件贸易。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使得区域内的分工格局更加稳定,并且增强了网络内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稳定的国际分工格局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内需对外需的替代,否则就极易生产出既没有外需又没有内需的产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发展中经济体进行战略转型和通过加工贸易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而不是进行全面的贸易自由化的原因;通过对东亚和拉美地区的对比分析,指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变革,适当的工资政策、物价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决定了加工装配活动的成败,制定的促进后向联系和技术溢出的政策,对加工产业的升级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大陆加工装配活动的分析表明,加工装配活动与进口替代战略没有必然联系,出口导向战略是开展该活动的必要条件,中国大陆开展的加工装配活动非常成功,但仍需解决加工产业的升级与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欧洲大陆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社会后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世纪对欧洲大陆来说,是“工业革命的世纪”。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既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又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在纺织工业继续处于领先地位的同时,煤炭、冶金、机械、交通运输等重工业无论在技术上或规模上都发展较快;有关国家的指导、扶持政策,对工业革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不相同。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引起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及阶级结构的变化,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它是欧洲大陆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也为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国家集中于欧洲与新大陆欧洲移民国家.美洲与大洋洲的新大陆后发展国家由于自然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稀缺昂贵,面临严重的荷兰病因境,因而需要高关税保护.19世纪的欧洲外围国家工资水平低于先进国家,部分抵消了其技术劣势,可以在温和关税保护下成功地实现经济追赶.在那些制度比较成熟欧洲核心区国家与新大陆国家,关税保护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二战以后的典型发展中国家,由于工资水平很低,可以在自由贸易的环境下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二战后关税保护与经济增长就是负相关关系了.  相似文献   

13.
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政府作用杨鲁慧东亚区域一般指由中国大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国家和前苏联远东部分组成的地区。近20多年来,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先是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经济腾飞,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8...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日本、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东亚先进经济体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时间、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生产者服务无论在生产率效应还是增长动力方面对东亚经济服务化都有重要影响,东亚经验表明,服务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导致产业空心化,但一旦出现产业空心化则对经济增长产生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2010年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世界各类经济体的历史经验表明,绝大部分经济体会在这一发展阶段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本文以东亚的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归纳出中等收入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并通过对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案例研究,进一步分析和阐明中等收入经济体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动态地满足这些条件。  相似文献   

16.
行政体制对处于任何历史时期的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构成国家各级行政管理机构的骨骼和经络。它从各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出来,反过来又对该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发生不同影响。目前,我国史学界对英国中古时代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注意还很不够,系统和全面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则更少。本文即想在此方面作些尝试。一、中央机构中世纪英国王权较欧洲大陆封建列国为强,这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表现在:中央机构的迅疾发展和日臻完善,王权不甘囿于王室直辖领地,它以惊人的毅力和胆识行之有效地纳地方于自己的监控下。  相似文献   

17.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陆,它隔着印度洋和东亚大陆遥遥相望,我国与非洲相距几万里,陆路须经荒沙峻岭,海道要远涉重洋。中同和非洲(特别是埃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过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和东非人民的友好交往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埃及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资源,自古同印度、西亚、东北非、欧洲大陆的海洋贸易频繁.在苏伊士运河开辟前,因海陆路结合,处于红海与地中海交通咽喉的埃及,已是欧亚非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潮流的推动下 ,继欧盟市场和北美市场之后 ,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东亚大市场迅速成长起来 ,并且已经表现出了明确的战略取向 :建立水平型互补分工体系 ,解决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依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积极调整与改进原有的经济模式 ;带头淡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 ,努力开创区域经济合作新局面 ;着眼大局搁置历史纠纷 ,共同为人类社会进步做贡献 ;弘扬东亚文化精神 ,增强区域市场运作的内在凝聚力 ;坚决排除外来干扰 ,大力加速东亚区域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在东亚大市场成长与成熟的进程中 ,中国将进一步发挥出带头作用与主导效应 ,能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开创出“风景这边独好”辉煌局面。  相似文献   

19.
莫凡 《江淮论坛》2009,(6):81-86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兴起促使多元利益格局形成,这一格局成为价值认同道路上难以跨越的卢比康河。欧洲认同也面临多元国家利益难题,但是他们通过拓展欧洲国家共同利益推进了欧洲认同。与欧洲认同相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困难的症结是由分工产生的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因而可以借鉴欧洲认同的经验建构利益机制,通过拓展人民共同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具体而言,利益共享、平衡和保障机制缓和个人利益冲突约束价值观分化,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统筹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调适价值观冲突,利益导向和整合调控机制拓展共同利益形成价值认同,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就可以通过人民共同利益之桥跨越多元利益卢比康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族群的天下帝国,直至鸦片战争以前,东亚大陆中原地区的中央皇权从未遇到真正的挑战,即使是入主中原的蛮夷也属于多年受到中原文化影响、努力融入中原文化的边缘群体,几千年的中国民族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原华夏与边疆蛮夷之间互动融合的历史。鸦片战争完全改变了这一基本政治格局,在列强船坚炮利的冲击和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中国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精英面临着一个历史抉择,是继续认同中华民族并共同抵御外敌,还是在中国的中央政权衰弱之时趁机谋求独立,这决定了中国是否能够保持清朝的版图和民族关系的未来走向。我们认为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精英,是理解中国从天下帝国到民族国家进程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