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财政分权中制度供给的关键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大国还是小国,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权的分配问题是和平时期最重要的权力分配之一。财权、财力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量度,直接关系到中央、地方政府各自利益的满足程度或实现程度。我国的财政分权实践已历尽二十余年,如何建立规范财政分权制度以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是完善我国财政分权的关键所在。笔者在分析了我国财政分权制度设计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制度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新中国的单一制国体语境下,伴随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财政权上收与下放,始终是学界和政界持续讨论的话题。驻京办与跑部钱进这一中国特色财政制度现象的广泛存在,根源于转型中国现实政经体制特别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地方利益诉求机制的缺失与不规范。只有通过在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地方政府间相互关系两个层面上建立公正、平等的利益表达机制,并借此完善现行财政分配体制,才是解决驻京办及其引发的跑部钱进等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3.
于民 《文史哲》2012,(4):159-168
从1690年英国财政解决所建立的财政权规制的作用和结果看,其宪政性质和意义相当明确。通过关税财政权规制和短绌财政权规制,君主政体的财政基础几乎消失殆尽,王权及其政府形成了对议会的根本性财政依赖。议会利用财政权规制产生的财政依赖,在渐趋经常化、制度化召开的议会会议上,通过自己的财政权力影响行政政策,逐渐控制了中央行政权力机构,实现了权力向议会的重大转移,把王权及其政府拉入了其划定的宪政轨道,使英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徐小平 《江海学刊》2012,(4):111-117
提高基层政府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逐年上升,财政自给率低,财政运行高度依赖中央补助收入、预算外收入、地方政府债务、土地出让金收入的模式不可持续,并直接影响了地方财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也使得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好不合理。要破解地方财政运行困局进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以政府层级的扁平化改革为基础,以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为重点,并加快落实地方政府的"一级债权"和"一级产权"。  相似文献   

5.
关于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思考奚昌颐财政体制,指的是国家管理财政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与管理形式,其实质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既定财力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即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赤字连年不断,赤字额度过大;国债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安全线;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不顺,地方政府财政权与事权不对称,基层财政严重困难;财政调节功能较弱,三大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等。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财政政策转换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两项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府际关系即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地方政府间、政府部门间、各地区政府间的关系.财政是各层级政府行为活动的基础,政府间的财政资源分配直接决定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实现其职权的能力大小.财政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核心,既定财政体制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所反映财力的非均衡性可以清楚地折射出府际关系的一般特征.分税制视野下,府际关系主要呈现出财政资源的中央集中化、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非对称性、地方政府间发展非均衡性、地方政府公司主义倾向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调整和改进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对于实现"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两种路径选择:一是统一体制形式;二是统一体制效果。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统一调整和划分地方部分支出责任;加快推进财政管理层级简化改革;统一调整和划分地方部分收入归属;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推动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构建县级最低支出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当前,增值税“扩围”改革中的税收收入分配是影响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重大问题,能否合理解决成为本次增值税“扩围”改革成败的关键,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法理意义.在目前中国地方政府财政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应以此次增值税“扩围”改革为契机,健全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体系,努力使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从源头上缓解地方政府财政紧迫的窘况,完善税收体制,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政府绩效管理是一项涉及政府不同层级和部门、多个主体参与的、具有很大利益相关性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更多的是指通过政府系统自上而下的权威推动、主观动员、资源配置、层级管理,旨在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公共服务、人民福祉,而采取的各种管理活动及其结果.因此,正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在各级政府之间合理、恰当地配置不同类型的权力,往往决定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本身的运行绩效以及各级政府的行为模式.本文旨在将政府绩效管理置于中央—地方府际关系的宏观视野,借鉴不完全契约中控制权的理论观点,探讨控制权在中央—地方各层级政府之间的分配以及可能产生的不同模式,为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科学推进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北宋财政的管理体制□陈志强公元960年,赵匡胤即位为宋太祖。他总结唐中叶以来的统治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反映在财政方面,主是统一库藏,把财政权从地方长官手中收回中央,使地方失去了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在中央,设立三司使。“四方贡...  相似文献   

12.
马雪 《东岳论丛》2012,33(5):136-139
当前,城市非理性扩张,房价不断攀升、土地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凸显,这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土地市场行为.大多数学者在财政分权制度下分析土地问题,通常关注的是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对土地问题的影响.本文关注的是中央与地方纵向财政竞争下的土地问题,地方政府利用信息优势来对分权的边界进行事实上的调整,通过体制外收入扩大了自己的财政份额,来弥补中央政府所确定的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的不利影响,中央政府重新对财政权力进行分配,将非正式资金纳入到国家正规的税收体制中来,使得地方政府进一步寻找新的体制外来源化解中央的压力.正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竞争导致地方政府依赖非正式资金体系来获得可支配收入,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土地财政,土地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获得非正式收入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土地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是当前严重土地问题的深层次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13.
健全的省以下财税体制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均等化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以福建为例分析了我国现有地方财税体制弊端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影响。由于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基层政府财力自主支配权受限、财政资金投入分配不均衡、财政保障规模总体偏低等财税原因,导致了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提出了配置与调整地方财政体制事权结构、优化转移支付途径、减少财政层级逐步完善地方税收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等针对性思路,以加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洁 《东岳论丛》2006,27(3):179-181
我国省以下地方政府的四级制划分有违宪法规定,并在实际运行中给地方财政带来诸多弊端。应借鉴国外少层级、宽幅度的政府层级划分趋势以及对国内的具体情况分析,实行撤销地级政府机构同时增加省级政府数目的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中央和地方博弈规则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然而,转移支付只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中央与地方之间事权、财力、财权的明确划分,转移支付难以实现既定目标.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存在诸多问题.分析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诸多问题的形成机理,探讨中央和地方博弈规则的完善,对于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低保建制到《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公布施行,我国政府间低保职能分配改革逐步走向深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低保制度的规范性与公平性。但现行低保职能分配体系无论是在财政责任分配还是在管理责任及决策权分配中,仍面临着影响低保制度减贫效能的结构性矛盾。相应的治理策略应包括:规范"中央—省—市"三级政府间的低保财政转移支付,以平衡低保财政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目标;构建"街道主导—社区协助—家计调查中心为补充"的低保管理体系,以兼顾低保管理的规范性与灵活性需要;推行"中央确定低保基准线,地方决定价格补贴水平"的低保标准制定程序,以化解低保标准制定中自主性与统一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在2001-2013年的13年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累计为19.7万亿元,相当于2013年我国GDP的34.7%。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以GDP作为政绩考核标准的你追我赶的过程中,已经不啻于一剂"经济鸦片",调控政策中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正是地方政府竞争最为直观的表征。文章基于地方政府竞争视角厘清土地财政困局的动力机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重构中央与地方关系,约束地方政府收权的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向市场的"让权",从体制机制上找到破解土地财政困局的良方。  相似文献   

18.
从分权有利于效率的增进、遏制政府规模的扩大、政府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中央与地方间分权的积极性,并提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分权应遵循的依据:经济效率,财政的资源配置、收人分配和稳定经济三大职能。  相似文献   

19.
分税制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的新型财政分配体制,是1994年出台的一系列基础性配套改革措施之一.它以规范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特别是调整财力增量的分配格局、强化中央财政职能为目标.由“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向分税制过渡,实质上是对原有中央与地方利益格局的调整.无论从近期还是中长期看,都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地方经济在确保中央收入稳步上升水涨船高的前提下,如何发展经济,培植富有活力的地方税源体系,实现地方收入的最大化,已成为各地方政府的现实性选择.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20.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确定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税收划分办法,财权向中央集中,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为了缓解财力紧缺,地方政府采取了被称为“土地财政”的措施,内容包括高价出让建设用地、低价出让工业用地以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扩张、土地抵押融资等.这些措施造成了剥夺农民利益、土地资源浪费和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从重划中央和地方财权、改革土地出让金分配、增加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等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