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庭坚外甥徐俯约于元祐六年在南昌与当地诗人结社唱和,后人称为豫章诗社.大观年间,诗社吸引了一批游宦江西的诗人参与其中,成为当时最为活跃的诗社.诗社探讨句法,倡导学习六朝诗歌的流丽,注重物象写实.比起标举理趣的元祐诗风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对南宋诗歌创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诗社的参与者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与此有密切关系,《宗派图》中所列绝大多数诗人分别属于当时的豫章诗社、临川诗社和庐山诗社,而这些诗人与豫章诗社诗人多有往来,可以说,豫章诗社对江西诗派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宋代诗人结社成风,有宋一代,宋代诗社共三百多个,可谓盛矣。这些社团对宋代诗人们的生活创作,以及宋代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代诗社的兴盛当与宋代右文抑武、科举取士、频繁党争等政治因素都有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五鹿诗社得名于郜焕元所编《五鹿诗选》,是清初以大名府为中心的诗人群体。诗社成员多生于仕宦之家,入清后通过科举跻身仕途,属于清初"纱帽"诗人。诗人之间基于家族、姻亲、同学等关系,交往频仍。他们以地缘为纽带,以读书、游园、留别为契机,流连唱和,形成规模庞大的诗人群体。诗社成员以郜焕元、袁佑、窦遴奇三人成就最高。他们诗歌的思想、内容或出于时忌或囿于眼界,介入社会的程度不深,易代之际的民族矛盾与阶层冲突在诗歌中少有体现,缺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亦缺少鲜明的艺术个性。诗社诗人与地方官吏及游历诗人相互砥砺激发,一起有明一代地方诗坛之衰,共同营造了清初大名诗坛盛况。  相似文献   

4.
纪弦半个多世纪上海—台北—海外的创作构成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一种路径,也开启中国新诗史的一种流动性叙述。上海沦陷时期,他以"诗领土社"的活动聚合起南北诗坛,突破"京""海"对峙,使现代主义诗脉得以延续,而殖民政治的高压强化了他的现代主义诗艺探索。1950年代,纪弦在台湾发起中国新诗史上成就最大的现代诗运动,会合了中国大陆和台湾本土的现代主义诗歌传统,各诗社的论争推进了诗人们在"中国传统"和"善性西化"的文学空间中各有个性的探索,在追求思想自由中对现代和传统的沟通,突破了官方政治意识形态的宰制,延续、丰富了"五四"后中国新诗的传统。而他的海外生涯,使其现代诗主张在冷静的回顾和反省中更为开放,其现代诗创作的生命力也得以全面展现。  相似文献   

5.
周欣 《云梦学刊》2012,33(1):102-105
释敬安是清末民初湖南著名的诗僧,早年作诗多出于苦吟,中年应邀参加王闿运创办的碧湖诗社,受王闿运诗歌理论的影响,取法汉魏六朝诗歌华丽的特点,辞旨清远,虽为僧人而作诗不乏性情,在湖湘诗人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6.
明清广东的诗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朝,广东诗社勃兴,既有文人雅士结社吟,又有民间开社较诗之举, 两者相互激荡,交相辉映,构成一种生机勃发、别开生面的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7.
沈佺期、宋之问二人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共同的承启性:在题材以及诗歌技巧上沿袭齐梁,广泛吸收齐梁诸诗人的创作风格;而盛唐及唐代以后的诗人在创作时也有选择性地借鉴了他们的诗歌。处在承前启后时期的沈宋诗歌,其实在唐代诗坛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园五先生结社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及其结社活动,在岭南诗歌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其结社的基本情况尚有争议。南园结社有两次:孙蕡、黄哲、王佐、李德等首开南园诗社时间是元至正十一、二年间,时赵介年纪尚幼,无缘参加;诗社重开是在元至正二十四年至洪武元年间,赵介参与这次结社,"南园五先生"的说法最早形成于这一时期。与南园有关的群体诗歌活动,自元末一直持续到明初。南园诗社作为一种文人雅集,并不等同现代意义上的社团,南园五子是南园结社的产物,但不是南园结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关于古代诗社的研究十分兴盛,成果丰硕.但现有研究基本集中于宋代以后,对于唐代一朝诗社的情况却不甚了了.唐代处于诗社发展进程中的开创阶段,弄清楚唐代诗社的情况显然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唐代的诗会及文会之属并不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诗社,诗社亦并不是像现在学界一般认为的那样在中唐才开始出现,最早的诗社出现在初唐.  相似文献   

10.
惊隐诗社是清初重要的遗民诗社,也是具有浓厚爱国精神的文学社团.该诗社的成员通过集体祭祀屈原、陶渊明、杜甫三位忠于故国、人格崇高的伟大诗人的特殊活动,表达他们不忘"旧国旧君"的情怀,并借"乐志林泉,跌荡文酒"的文学活动寄托爱国情思和民族情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明史记>、<广宋遗民录>三书的编纂,是惊隐诗社文学活动和思想活动的重要内容,是顾炎武所谓"以存人类于天下"的重要举措.惊隐诗社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遗民色彩,在清初的明遗民文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惊隐诗社中小说家陈忱的<水浒后传>则堪称明遗民小说的杰作.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受聘于西南联大的"教师诗人"冯至创作了《十四行集》,其以对于生存与死亡、孤独与沟通和日常事物的诗性思考,奠定了冯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中国十四行诗赢得了广泛的声誉.由于冯至留学德国期间,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人里尔克创作的感染,在《十四行集》中鲜明地体现了里尔克对冯至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诗学观念、传达方式和创作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一 李奎报是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朝鲜(高丽王朝)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清高正直,批评时政,忧国忧民,屡遭贬谪,一生坎坷。然而他创作不辍,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卓越的才华“名震海外,独步三韩,出入凤池。”成为当世的文章巨擘。 李奎报一生创作了二干多首诗歌,青年时期创作的咏史诗很有特色。其中,他在27岁时创作的《开元天宝咏史诗》四十三首,从其史识和情感,对中国的开元天宝时期有关唐玄宗朝的事迹作了跨域的批评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陆路 《江淮论坛》2021,(6):170-179
皖地处于"吴头楚尾",是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沿淮地区是皖地较早开发的区域,早在汉代就有淮南王文学集团,沿江区域则是六朝皖地诗的主要创作地.现可知汉晋六朝时期约有40余位诗人(包括无名氏)在皖地留下近90首诗歌.对汉晋六朝皖地诗歌的系统考述,可为该时期皖地文学、文学地理的研究提供基础.因皖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该研究还有助于深入探讨六朝荆杨政治文化交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将社群概念引入明清诗文研究并进行重点关注是一个创举,继而深入挖掘文学研究视野中的地域社群所应该具备的诸多特征亦是题中应有之义.清代平湖地区的文人结社数量之多,诗人参与度之高,形成的文化张力之大,影响之广,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以“东湖”、“洛如”、“艺舫”为中心,平湖的文学社群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传承性特征的发展史.认真考察和分析清代平湖地区诗社的具体传承与发展状况,对于丰富和深化地域文学社群的认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九叶派"诗人唐湜是诗学修养比较宽厚的诗人。他广泛继承、吸取了中国文人诗歌传统、民间文学营养和现代派诗歌资源,形成了卓有特色的个性浪漫主义追求。即使在困厄之境,他仍执着地追求纯净的诗美,坚持"幻美之旅"。《划手周鹿之歌》是其一生中最精彩的写作,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沉郁的牧歌情调、鲜明的奇幻色彩和神秘性,多方面地显示了诗人个性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和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月泉吟社考述欧阳光在元初众多遗民诗社中,规模之大,人数之众,莫过于月泉吟社,故其在文学史上久负盛名。该诗社的活动留下了一卷《月泉吟社诗》,在宋元时期大多数诗社活动如云泥鸿爪,材料支离破碎的情况下,它更显得弥足珍贵。一、月泉吟社之结社宗旨及社事始末月泉...  相似文献   

17.
被湮没的辉煌--论"‘文革’地下诗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润霞 《江汉论坛》2001,2(6):73-78
老一代诗人与青年一代诗人在"文革"时期的秘密写作构筑了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一段被湮没的辉煌,他们的创作不仅是"‘文革'地下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酝酿了新时期诗歌潮流的两条主要流向--即"归来者诗歌"和"朦胧诗".本文全面论述了"‘文革'地下诗歌"的生成境遇、文本特征、文学(文化)渊源及其诗学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委巷文人是一个与两班文人相对的概念,构成较为复杂,既有来自朝鲜朝中人阶层的译官、医官、画员等,也有来自于最底层的奴婢、胥吏等。学界认为,17-18世纪委巷文人诗社主要有:枕流台诗社、三清洞诗社、洛社、松石园诗社,但以上并非皆可称为诗社。其中枕流台诗社当改为枕流台唱酬;三清洞诗社当改为三清洞诗会;洛社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社,但是初具诗社的雏形,可以继续沿用该名称;松石园诗社是朝鲜王朝第一个正式的委巷文人诗社。委巷文人通过社集的方式联络感情、寻找阶层归属感,亦编撰了委巷诗人诗选,委巷文人社会力量的壮大与社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月泉吟社”为元初宋遗民所创立的在当时诗坛上影响最深、规模最大的诗社。其作品《月泉吟社诗》一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社总集”。①它产生于南宋遗民诗人面临民族压迫深重而思想文化方面却相对宽松的特殊背景,其作者大都为入元不仕的故宋遗老。他们通过独特的征诗活动,为后世的诗社活动提供了一套新的活动模式,对元、明、清文人结社造成深远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董俊珏 《殷都学刊》2010,31(2):61-65
陈三立之诗学旨趣,散见于其存世的各种文字之中。本文在辨析陈三立与同时代诗人创作理念的差异性的前提下,阐述了其诗学体系两个层面的一是重视诗人的人格修养,即"胎息自然,不汩其真";二是强调诗人应在转益多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