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失地农民社会排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是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日益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其受到的社会排斥机制.失地农民群体受到了来自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就业、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排斥,这些排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对失地农民群体的排斥机制. 相似文献
2.
3.
制度排斥与再生产——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限制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2000年在福建省福清市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计算流动表和回归模型等方法描述和分析了福清农村社会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农村社会流动限制的形成与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在团结与排斥的分配机制中,教育选择成为既可以化解精英冲突,又能有效维持地位再生产的重要的社会维护手段,并对教育分流、考试制度和阶层传递这三种教育选择方式进行了分析,得出教育选择的后果是非整体性在生产和下层精英地位的崛起。 相似文献
5.
政策排斥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两面性等特征。资源稀缺性、社会问题复杂性、决策信息不对称,决策与执行者的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等都会影响到政策排斥性问题的形成与产生。消极性政策排斥的危害是不可低估和轻视的,基于政策排斥的社会管理创新不仅是弥补政策自身不足的客观需要,而且是推动社会管理实践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一个欧盟社会政策的分析路径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彭华民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3-30
社会排斥理论是欧洲社会政策研究中新兴的理论.欧盟一体化进程和福利国家危机是社会排斥理论发展的主要背景.社会排斥指社会成员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但是被不可控制的因素阻止的事实.社会排斥问题的存在影响社会成员公民权利的实现.欧盟的研究表明,社会排斥在健康、就业、社会保护、教育和住房五个与社会政策相关的领域中存在.社会政策是反社会排斥达到社会融合的手段.欧盟希望通过社会政策调整和实施去消除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最主要的问题包括农民工问题、失地农民问题以及城中村问题。社会排斥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这些问题的视角,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政策,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以社会公民权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并为流动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8.
营销实践中越来越多商家开始利用不确定性促销策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基于社会排斥的需求威胁模型和补偿控制理论,通过五个实验研究揭示社会排斥对不确定性促销偏好的影响及其过程机制、边界条件,结果表明,经历社会排斥后,个体对不确定性促销的偏好显著降低,控制需求是其内在机制,并且这一作用机制被金钱概念启动所调节.启动金钱概念后,社会排斥将不再影响个体的不确定性促销偏好,控制需求的中介作用也不存在.由此,企业在采用不确定性促销策略推广产品或服务时,应重点关注被排斥或高控制需求群体,并适时在广告宣传中通过大量显示与金钱有关的符号、词语、语言等启动消费者的金钱概念,以提升不确定性促销策略的效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民收入的差异性是指城市居民在收入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或不平等程度.作为一个新的分析视角,"社会排斥"理论不再囿于贫困问题的表达视域,而是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学方法对城市居民收入差异性的解释垄断,以其特有的概念架构和研究范式,揭示了掩盖在经济技术指标下面的不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反"社会排斥"的政策回应,政府处理城市居民收入差异性的行动方案应该嵌入"社会融合"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1)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赋予了商业保险相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保障功能,但在现实生活中,以养老和医疗为导向的补充性商业保险并未充分履行其职责,反而存在对弱势群体的投保歧视,加大了社会福利在弱势群体与普通社会成员间的不平等分配。以残疾人投保为案例,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实证研究发现,其在投保过程中的困境表现为风险评估环节的歧视,以及由此导致的较高概率的拒保和投保渠道的阻碍。借助社会排斥理论分析可知,这种投保歧视来源于社会排斥及其再生产过程,即文化排斥和福利排斥共同引发对残疾人的身份歧视,造成风险评估和服务环节的不公平对待,使其投保出现困境,由此强化了其弱势地位,并再生产出新的社会排斥。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借助政府干预以消除文化排斥和福利排斥对弱势群体的身份歧视,并强化商业保险的补充保障职责,有效阻断社会排斥及其再生产过程,切实保障不同群体通过市场获得商业补充保障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12.
13.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平均每人每周都会在社交媒体上上传内容.一旦有了这些内容,它们就会被网民观看、评论、转发或者引用.但如果在电子媒介互动过程中,个体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未得到预期的交流和认可,这种被忽视或拒绝的现象称为网络社会排斥.而在工作环境中,个体在职业场景中其工作压力、自我损耗、上下级关系和睡眠质量对网络排斥又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自我损耗理论"出发,证明了工作压力显著正向影响网络社会排斥,同时自我损耗显著正向影响网络社会排斥,上下级关系负向调节工作压力对自我损耗的影响等关系.研究结论为帮助公司更好地达成各项目标,改善组织氛围,对公司形象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徐平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2):34-36
“社会排斥”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起源于对贫困问题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解释各种社会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城市只接纳了这一群体的工作,却排斥在了住房体制之外。包括为实现居者有其屋理想的廉租房的建设,因为城市户口的限制,把这一群体也排除在外,以至于导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孤岛化和边缘化。 相似文献
15.
公正是任何一个社会都试图追求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公民能够获得公平的权利、平等的机会、同样的规则和透明的分配。但是,不可否认,任何一个社会都可能存在对弱势群体的排斥现象,这种排斥将部分人群边缘化,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几近隔绝——这与对社会公平的追求相悖。因此,在当今环境下,在社会公正的视角下实现社会排斥的拯救,通过反社会排斥的努力,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消除贫困与障碍,淡化歧视与偏见,实现安全、公正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的剖析,阐述了社会排斥的概念及其诉求层面,探究了社会排斥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对社会公平与反社会排斥意愿的实现,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保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8(2):121-126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以社会关系为核心范畴,以权利、参与等概念为视角,采用多维、综合、动态的方法,着重围绕劳动力市场研究失业、贫困与社会排斥的关系,凸显非经济性或社会机制动因,回应全球化与后工业社会带来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基本矛盾关系的新变化,"范式"性地解释了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新的贫困与社会不平等问题。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同样遇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类似的问题。虽然问题形成的背景、内在的矛盾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有差异,但是,梳理与检视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并与中国转型要素相比较,确定其普遍与特殊意义,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开拓思路的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7.
“社会排斥”与“社会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排斥理论强调了贫困者不仅缺乏收入,而且还缺乏收入以外的许多社会内容,如社会参与、社会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道德秩序等.同时,它也强调了作为穷人,其社会地位、生活、受教育和其他方面不仅是短缺的,而且是被排斥的.这种排斥是在社会结构制约下的一种长期的"隔离".作者吸收了社会排斥理论的部分观点,提出了"社会脱离"概念并做了初步分析.当前以贫困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城市新贫困者身处社会脱离状态之中,他们的职业身份、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等与社会生活的主流之间存在距离.不过,这些人具有在较短时间内摆脱贫困和走出社会脱离状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社会排斥"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能力的剥夺。社会排斥是在市场中产生,但不能在市场运行中自然解决。只有利用政府和其他非市场的力量,通过二次分配及多次分配解决不平等问题。政府必须使公共财政、公共税收、公共管理都围绕着"发展就是消灭社会排斥"的主题行为,并与企业、社会其他部门通力合作,消除社会排斥的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中国农民政治权利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试图采用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研究中国农民问题。作者认为,农民问题日益严峻的根源在于农民权利实现过程中遭遇到的社会排斥,农民宪法权利实现的障碍。基于这一分析,我们提出了保障农民权利,解决农民问题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排斥"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西方社会政策的研究焦点,到目前"反社会排斥"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政策研究的共同话题.依循其兴起背景及概念演进,社会排斥理论在贫困、剥夺理路基础上释放出巨大的政策内涵,它与社会政策的内在契合性使之成为了这一语境中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