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锋 《人文杂志》2008,13(1):36-41
本文认为马克思晚年对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所做的笔记,其主题并非探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未来前景问题,而是探索人类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笔记既是他在19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中后期对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所作长期探索的合理延续和深化,又是直接服务于他晚年"根据世界人类学最新成果,系统探索和制定唯物史观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理论"的哲学创新计划的.  相似文献   

2.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主题并非是探索人类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若是那样,不仅会造成对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的误读,而且会降低对柯瓦列夫斯基笔记重要意义的认识。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应是探究东方社会的公社土地所有制和未来发展道路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历史地位,国内外学界曾流行多种看法。本文按照"笔记文本的个案研究——笔记间关系的辨析——笔记主题的判定——笔记在马克思同一主题的理论探索活动中的地位的指认——笔记与马克思社会理想、革命实践的关系的辨认——笔记与马克思其他主题的理论探索活动的关系的考察——笔记历史地位的界定"的方法论思路,对"人类学笔记"的历史地位做了重新界定:笔记是为直接配合晚年马克思"根据世界人类学最新科学成果,系统探索和制定唯物史观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理论"的唯物史观创新计划而作的准备性材料,它们实质上是为晚年马克思系统阐明唯物史观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理论、写出一部系统阐明上述理论的历史哲学著作做材料、思想上的充分准备的,而就其终极理论使命、价值目标而言,它们也是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革命实践服务的。  相似文献   

4.
林锋 《东岳论丛》2007,28(4):19-31
本文是为促进学术交流,回应叶志坚先生的《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与王东、林锋先生商榷》一文而作的。文章就"确定马克思晚年笔记称谓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主题和思想重心"、"马克思晚年笔记的正确称谓"等三个争论的焦点问题,对叶文的商榷意见做了详细回应。文章强调,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真正主题应是"国家与文明的起源问题",而不是叶文所主张的"东方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笔记的正确称谓应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而不是所谓"人类学笔记"。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9):51-58
本文针对叶志坚先生《也谈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一文的质疑进行了详细回应,为《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新探》的学术观点做了有力的辩护。本文重申,马克思晚年所作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其主题并非探讨"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未来前景问题",而是探索"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澄清这一点,有助于合理认识该笔记的学术价值、历史地位,还原马克思晚年思想、晚年探索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前苏联和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主题是探索所谓"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未来前景问题";笔记与大致写于同一时期的晚年马克思的<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 <给<祖国记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等书信、手稿有共同的理论主题,它们都是晚年马克思思考和探讨东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未来前景问题的重要文献.实际上,通过深入、透彻的文本研究可以发现, "人类学笔记"的真正主题并非探索上述问题,而是探索人类的原始社会及文明时代的起源.澄清这一点,有助于正确评价笔记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初答叶志坚先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东  林锋 《东南学术》2006,(2):77-86
本文是为促进学术交流,就叶志坚先生的<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与王东、刘军先生商榷>(<东南学术>2005年第3期)一文而作的.叶文对我们之前在<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的<"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一文中关于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并将"人类学笔记"流行称谓更名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的观点及理论根据,提出了他的不同意见.对此,我们将在本文中,就叶文提出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其中包括叶先生本人的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够妥当的观点和看法,结合我们的观点,作相应的分析和说明,与叶先生及学界同仁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我们主张,为恢复马克思笔记本来面目和马克思晚年思想原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本超越长期以来流行的"人类学笔记"错误称谓,确立对笔记的科学解释--用"国家和文明起源的历史哲学研究"来解释马克思晚年笔记,并将笔记更名为"国家和文明起源笔记".  相似文献   

8.
叶志坚 《东南学术》2006,1(4):125-135
本文是为回应王东、林锋先生的《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初答叶志坚先生》(《东南学术》2006年第2期)一文而作的。本文认为,王、林文存在着诸多令人疑虑和困惑的问题;而且所得出的有些结论完全背离历史事实和基本常识;用“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难以准确表达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真实内涵,“人类学笔记”则能够表达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真实内涵。因此,马克思晚年笔记的正确称谓应是“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  相似文献   

9.
论井田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田制实际上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农村公社(也称农业公社)或马尔克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 农村公社,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应当是和国家同时产生的。因此,作为一种土地制度来说,它不是原始肘代的土地制度,而是文明时代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它是奴隶制时代的土地制度。马克思在谈到“农业公社”不同于较古的公社的最主要特征时说:“所有其它公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79—1882年间留下一批数量很大的鲜为人知的笔记。这批笔记已被整理发表的有《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亨利·萨姆拉·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约·巴·菲尔  相似文献   

11.
晚年人类学笔记是马克思在生命最后时期所进行的一次思想和理论上的伟大长征,是他在贫病交加、伤痛缠身的情况下,为完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勤奋拼搏的光辉记录。这部由五本摘记和评注所构成的人类学笔记,真实地再现了马克思晚年的理论志趣和思想风貌。其中原始社会史问题作为唯物史观的起点,在笔记中占的比重最大,是马克思晚年的思想兴奋区。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是执行马克思的遗言,是对马克思的《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最好的解说和发挥。因这部分内容已为大家所熟知,就不再赘述了。鉴于理论和现实的需要,在马克思的笔记中,除了原始社会史外,也隆起另外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下面仅就这几个问题,对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内容作一简要的评介。  相似文献   

12.
叶志坚 《东南学术》2005,(3):112-120
本文认为,探明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是解决马克思晚年笔记称谓问题的关键.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必定源于革命实践而绝非仅仅是理论研究上的需要.马克思晚年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就在于结合俄国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道路的辩证统一,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新设想.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学的研究,既应答了来自革命实践方面的挑战;又完善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本文指出,如若用"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这一称谓来取代"人类学笔记",不但有悖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而且对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贡献也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对于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称谓,还是应该将其称之为"人类学笔记".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读书笔记的形式,通过研读马克思晚年所写的四本人类学笔记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并结合近年来学术界的人类学研究,对原始社会有关“原始群”、“人类的童年”、“血缘婚姻”、“母权制和父权制”以及原始社会的分期等问题谈了作者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刘军 《学术论坛》2007,45(1):1-4
马克思晚年的理论生命并没有终结,其晚年笔记蕴涵着丰富的国家起源思想。文章从国家起源的生产关系基础、社会关系因素、意识形态因素和制度基础及阶级实质等方面展开马克思对国家起源问题的思考。文章还从国家起源的标志、国家的性质和职能两个方面比较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笔记”是马克思在其晚年所作的重要笔记,也是马克思晚年留下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它不仅数量很大,而且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其中,除了《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很早即为人们所知而外,其它的笔记,即《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第一册)一书摘要》、《马·亨利·萨姆纳·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和《约·布·菲尔〈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一书摘要》则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应有注意和重视。1920年,列宁曾派当时任苏联马恩研究院院长的梁赞诺夫去国外收集马恩  相似文献   

16.
江林昌 《江海学刊》2006,(4):158-164
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夏商时期的家族公社和西周、东周的农村公社三个发展阶段。井田制度与农村公社具有密切的关系。西周时期,农村公社兴起,井田制度形成;到了东周时期,农村公社衰落,井田制度瓦解。这一事实,既能得到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史学理论的支持,又有大量传世文献的记载与新出土考古材料的印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要对五种人类学著作所做的笔记,在70年代公开发表以来,强烈地震动了马克思主义学术界.这是因为“人类学笔记”证明,马克思在晚年仍然对真理如饥似渴地追求,使人们目睹了他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迸发出来的思维的闪光.这些堙没了近一个世纪的笔记还证明,马克思在垂暮之年,在失去终身伴侣和爱女以后,仍以病弱之躯鼓起生命的余力,沿着陡峭的山路进行着意义重大的攀登.马克思这些“人类学笔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理论画卷.这里有原始社会、原始文化、原始道德、原始宗教这些典型的文化人类学问题.也涉及更为广泛的、重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问题,对我们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里就几个目前受到关注的问题扼要地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18.
1881年马克思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这一思想越来越引起我国理论界的思考和兴趣。这一思想来自马克思长期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和晚年手稿——“人类学笔记”中关于农村公社的论述。因此,弄清楚马克思对于农村公社性质的分析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实质及其具体历史条件,对于理解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分清马克思主义与俄国民粹派的本质区别和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景源 《东南学术》2006,(6):107-114
<东南学术>开展的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学术争鸣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表示我国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从一般原理的研究进入到重视文本的探讨.这种文本的探讨深入到唯物史观的三个方面:一是这一历史观在唯物史观制定初期没有也无法制定的部分,这就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的内容;二是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的关系问题;三是马克思史学研究的方法问题,这表现为逻辑方法与实证方法的关系问题.对此,争鸣双方都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有着深刻的理解.其二,双方的分歧是同我们以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层面上对唯物史观理论的理解有关系.长期以来,哲学教科书遵循的是"二分板块"结构(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者的关系是前者对后者是一种"推广"或"应用"的关系.今天我们关于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争鸣,既涉及对"二分板块"观点下的唯物史观理论如何制定的理解,又与这一理论体系、历史使命或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一个世纪以来,随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研究的深入,已出现一门“《起源》学”。坚持和发展《起源》的基本理论及其学术成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文章着重叙述恩格斯写《起源》以前对原始社会史的创造性研究,以及为准备第四版对《起源》进行精心修改和补充的情况,论证了恩格斯独立完成《起源》并非偶然,而是有着长期研究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为了击退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一科学理论的进攻。文章还结合当今有关学科的新成就,对《起源》中的原始社会分期、级别婚、家长制家庭和父系家族公社等问题作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