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甲午战争中清军消极防御,战斗精神低落是失败的重要原因.造成清军战斗精神低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狭隘需要,也是官场腐败的直接后果;既是赏罚不明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长期疏于训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台湾学术界有一种论调 ,认为日本割台是台湾“被 (中国 )遗弃的历史”。而历史事实证明日本割台是蓄谋已久而且是分三步实现的 :第一步 ,利用甲午战争中国败绩之机非法“窃取”钓鱼岛 ;第二步 ,利用中日马关议和之机抢先攻占澎湖 ;第三步 ,通过《马关条约》“割台”条款完成了割台的三步曲。日本明治政府是发动侵略战争和割台的罪魁祸首 ,一些人别有用心地论证中国方面“遗弃”台湾 ,纯属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颠倒。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朝贡体系角度来解释东亚一体化制度建设难产的原因,分析东亚历史上的朝贡体系对东亚一体化制度建设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首先对东亚朝贡体系进行简介。然后分析论证朝贡体系对体系中的国家在国际规则建立、主权敏感性、以及民族主义情感方面产生了不利于东亚制度化建设的消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议东亚应借鉴本土历史,创建更适合东亚特性的一体化制度而非遵循欧洲的经验开展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州学刊》2019,(12)
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完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具有正当性。多年来,我国环境资源立法取得很大成就,但依然存在立法工作不协调、不适应以及法律缺失、法律修改与解释工作跟不上等问题。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应当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在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修复、自然资源保护与违法责任追究等方面制定立法新方案,并总结立法经验,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改进立法工作方法,为全面提高环境资源立法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5.
自1840年中国被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大门以后,清王朝就进入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至1912年这个王朝结束,晚清社会都是在动荡中渡过,动荡的社会伴随着动荡的朝局一同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1894年的甲午战争对晚清的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战后清流势力的重新崛起、帝后分歧突出、淮系失势、新兴势力出现等变化,给晚清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会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客观现象和历史潮流。在社会现代化的视野下,中日两国均属“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起点时,两国曾面临着同样的社会历史状况。但是,考察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的历史,中日两国却走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其分界点就是1894年甲午战争。由于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在此后的现代化过程中,两国相互影响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和定位甲午战争。幕末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初步勾画的日本对外战略,成为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直接渊源。明治初期,日本对外取“远交近攻”之策,以“征韩论”与“征台论”表明了北进大陆与南进海洋的政策意图,其亚太政策初露锋芒。山县有朋首相的“利益线”主张及其在国会发表的演说,标志着以大陆政策为主体的近代日本亚太政策,在甲午战争以前已基本形成。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初步实施该政策,取得了从北、南两个方面踏向亚洲大陆及南方海洋地区的基地,并打破了亚太地区旧有的“华夷秩序”,为其称霸亚太开辟了道路。甲午战后,日本进一步实施其亚太政策;日俄战争就是甲午战争的继续,战后日本在政略与战略方面的积极进取,则为其亚太政策的继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电报局是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企业,它的创办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电报局创办之初,就鲜明提出以满足军务需要为第一要务。以往学界在论及电报局时,很少关注其在战争中的实际情况。事实上,甲午战争时期,从朝鲜战场到国内战场,中国电报局承担了大量不可或缺的事务,尤其是电报局通过架设随军电报直接参与战斗,为清军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日本自明治维新确立了资本主义之后,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不断对中国以及朝鲜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一些民间人士打着“保全中国”的旗号配合日本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从1884年7月在上海开办东洋学馆开始,日本在中国开办了各种学校,尤其是在上海开办的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中国通”,通过大旅行等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全面的立体式调查,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充当随军翻译、间谍,在中国的要塞搜集情报,成为日本侵华的帮凶。学校的兴衰也随着中日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主要探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在上海创办学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东亚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朝贡体系,这是近代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的基本国际关系形态。日本曾经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成员。与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相比,日本独具特点,是反复无常的朝贡国,也是这一体系的终结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中国人自办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式报刊当推甲午战争后出现的《中外纪闻》。围绕该刊的创办、朝中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最终结果是朝廷允准在京城创设官报馆,并对民间办报持默许态度。此后一二年间,神州大地逐步出现一个兴办报纸的热潮。可以说,甲午战败的结局为中国近代报刊的初兴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2.
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福泽谕吉、内村鉴三、内藤湖南等知识阶层纷纷发表文章探讨日本应尽怎样的天职,这些出自不同思想派系的“天职论”,尽管论述角度及论述内容各有不同,但都涉及到了在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的融合、对峙、冲突的复杂纠结中日本如何定位的问题,都将日本行使天职的对象设定为中国及朝鲜等东亚国家。探讨和分析甲午战争前后的“天职论”,不仅能够透析日本当时流行的东洋观、西洋观及对华观等各类问题,同时有助于认识日本知识阶层在明治政府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具有社会良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毅然挑起拯救中华民族的重担,因而开始认真地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借鉴西方文明,企图以此为基础寻求到拯救中华民族的良方。 相似文献
14.
资本逻辑命题的核心理念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逻辑。资本逻辑主要是指资本运行所遵循的效用原则、增值原则以及强制生产与强制消费原则。资本逻辑命题虽然是我国环境哲学研究领域一种颇为流行的话语体系,甚至成为了环境哲学领域的一个教条。但是,从环境哲学的角度看,该命题仍然存在知识谱系不够真实、关键概念界定不清、核心论点飘忽不定、当代世界的生态危机现象无法解释、理论逻辑难以自洽等五个有待克服的理论局限。资本逻辑命题以对资本的生态批判开始,以对权力和资本的双重遮蔽而告终。 相似文献
15.
在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和日本都处在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日本一直视中国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而清政府对此并无清醒认识.北洋海军的军备方式由于受到了国内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日本的海上实力相比,长于防守、短于进攻.战争的结果并非只取决于军队实力,而与国家的发展方式相关.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在于保证改革政策得到执行的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因素.正是这些方面的缺陷使清政府在推行其外交政策时捉襟见肘.在变换不定的国际环境中,小国可以迅速积蓄起一定的能量从而乘势而起,大国的崛起则需要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中,对中日甲午战争问题,大都侧重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环境等综合性的角度加以分析。这种分析虽然全面,但也不免失之笼统。本文侧重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明治维新后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的经济根源、直接的经济动因及经济影响,以便能更深刻的认识甲午战争对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作用。一、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与半封建的农业并存是日本极具侵略性的经济根源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各国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所形成的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类型,不仅对以后农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 相似文献
17.
18.
《申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新闻报道内容多、信息量大 ,涉及当时社会各个方面 ,其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较高 ,对国内民众的影响较大 ,为我们今天研究中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9.
体系解释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系解释作为通过建立理解的语境进行解释的法律方法,遭遇到解释学循环的难题.通过对体系解释进行诠释学的反思,体系解释中的解释学循环由方法论走向了本体论,体系解释的过程势必是解释者前理解结构参与下的理解过程,成为理解的螺旋上升过程.因此,体系解释所依赖的法律体系势必是需要解释者进行价值评价的开放体系,但是不能因此否定法律文本含义的稳定性,从而以读者权威取代文本权威.为维护法律文本的权威,体系解释的目标则由法律文本的协调性走向解释者价值评价的融贯性,要求解释者采取一种建设性的解释态度. 相似文献
20.
重写文学史的视域凸显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开掘民国资源的文化向度,民国社会和文化机制所建构的新型空间及学人的现代性体验,绘制了民国时期文论体系的话语风貌。现代传媒的蓬勃发展,为学人的文学想象提供了更加宏阔的公共空间,促使民国文论展现出认同文化传统和吸纳异质文化的多向的现代性体验。新旧并存的文论书写形态彰显民国文论开放兼容的文化特质,勤劬的民国学人勾勒了一幅充满历史张力的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镜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