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记忆的延续,更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守护历史文脉对城市建设发展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开展城乡建设时,应当挖掘城市的历史文脉,展现场所精神,在建筑与规划上将城市独有的历史景观予以重现,使城市性格能够在这片空间得以凸显,改善“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现状。本文针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守护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傅守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4)
文化生态保护与改善,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的破坏、城市特色的丧失与城市文化的趋同.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需要总结与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审视与探索适宜的城市文化生态保护措施.文化多样性保护涉及空间、时间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注重文化生态的异质化选择、可持续发展以及保育机制的形成.当前,我们尤其要防止借保护文化多样性之口行毁坏人文生态之实,降低人类精神文化的品质.城市发展能否为寻求文化认同的社群留下生长空间,如何让传统文化实质地进入城市公共生活,是当代城市发展与文脉接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4.
城市化与城市文脉的延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凤琦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99-101
在城市化建设中,继承历史传统,延续城市文脉,张扬城市个性的观点引人注目.本文以重庆城市化相关问题为观察视角,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探讨,并就马克思关于"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的思想提出了一些城市化建设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83-88
扬州作为江淮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和辐射地,在中国地域文化的分布中地位重要。在文化集大成的宋代,扬州的城市文脉在宋人引用前朝唐人的诗歌典故中,在延续前朝城市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本朝特色的城市文化,并进一步向前发展。南朝梁时的"何逊在扬州"、晚唐杜牧的"珠帘十里"、北宋欧阳修的"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这三个共存在宋人笔下的扬州典故形成和改变了扬州的城市印象,同时也反映出宋人复杂的心理:一方面表达出对唐人文化和唐时城市繁华的景仰与追慕,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意欲包揽古今,甚至超越前朝古人的壮志与情怀。 相似文献
6.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2,(3):50-58
本期对话是在冯骥才和陈云岗之间进行的。冯骥才在文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文化学者,他始终以一个文化人的睿智眼光、一个文化人的责任和担当,面对千百年来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不断遗失和消亡,倾其全心致力于这方面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目的是为了唤起公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责任,保留下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那些美好记忆,践履着在今日... 相似文献
7.
刘向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2-46,54
诺伯格·舒尔茨提出场所精神的背景和指向及对场所精神的心理研究脉络说明,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营造需要潜意识的出场。从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两层面看,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潜意识营造具有具体的设计方法论价值。在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潜意识营造中,当代设计师更需以历史潜意识传承民族的潜意识传统,即所谓潜意识传统的潜意识传承。 相似文献
8.
汤凌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171-179
中国艺术有“以形写神”的传统,儒释道心性论、形神观和言意观为此奠定了思想基础。以形写神具有五层美学蕴涵:穷形尽相与艺术家的体物工夫有关,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物象的观照;传神写照是艺术创造的审美理想,有赖于审美情感的介入,需要创造意识发挥作用;随物赋形是对艺术形式法则的概括,落实在艺术家展现创造力的“写”的过程中;形神两忘指向心物交融、物我不二的审美境界,有意无意之间方为传神之妙;游戏笔墨是活泼自在、任运自然的审美情趣,在禅宗思想滋养下,艺术创造成为彰显自性的方式。以形写神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蕴涵和人文价值亟待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9.
漆仲明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57-59
值此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各地争相提炼城市精神,这既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方表达”,更在于成功打造城市灵魂并使之成为地方科学发展的文化路标。因此,提炼和培育“六安精神”,必须观照“精神”范畴的基本释义、探索地方城市精神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立足对皖西地域“绿水青山”的自然风骨、“红土地”上革命和建设... 相似文献
10.
美国第一部《城市宪章》
自从“五月花”号在美洲登陆、并创设了第一个新英格兰式社区以来,社区就在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拥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未有美国,先有社区。在所有这些后来成为美同立国支柱的社区中,最有名的一个社区就是曼哈顿。这里也是美国《城市宪章》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1.
不知道别人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别人的城市。这句话也是多年前在一本叫《花城》的杂志上看过的一篇小说的题目。那篇叫《别人的城市》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也愈来愈严格。城市的发展水平也随着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而在城市现代化不断发展进步的实际情况下,其对应的城市管理政策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变优化。在我国较为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城市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城管部门以及城管综合执法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关于城市对应的城管执法权力相关限制问题,由于当前城市管理仍存在不足,其对应的城市管理执法依据和手段不足,对应的管理范围较广,任务也相对较重。因此,对于当前的城管部门的工作,其对应工作机构性质以及其对应的工作公务员身份都较为模糊,经济地位、福利、工作条件以及队伍建设都无法得到较为有效的保障。在部分地区给予城管相关的设定管理目标中,其与当前地区公民生活的质量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城管执法过程中时常触发暴力倾向,要对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制度进行严格管理与优化。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为人类渴望美好生活提供了空间。千禧年后世界经济的普遍发展,在历史上首次让全球绝大多数人口成为城市居民。随之而来的各种“城市”研究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焦点。在形形色色的城市学说中,刘易斯·芒福德的思想再次成为学术前沿。虽然对他的评价在其身前身后一直莫衷一是,但这些争议更多地表明当下城市学界的傲慢与偏见。如何从一系列相关争论和辨析中,深入领会和理解芒福德以“诗性精神”为基础构想“人类家园”伟大理念的意义所在,这已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与卡尔·马克思提出“改造世界”的畅想一样,芒福德基于“城市的作用在于改造人”的立场倡导创建“诗性城市”,呈现了广阔的文明史视野和生态学愿景。在根本上,一座城市的改变不仅意味着生活场所的改变,更意味着生存目的之改变。事实说明,芒福德充满人文情怀的思想遗产对当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如果要找一个最具中国传统气息的城市,我首选景德镇。时至今日,这里依旧是手工造瓷的重镇,但曾属于“CHINA”的昔日辉煌,已经被“Madein CHINA”所快速抛弃。景德镇的往事,其实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15.
16.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载体,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所在。一个城市的文明,不仅表现在城市所拥有的物质基础上,而且还体现在城市所拥有精神风貌上。一个文明的城市不仅需要拥有高度的物质基础来展现物质文明,更须拥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精神来展示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7.
18.
杨凯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4):154
看得见的城市和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研究的两个维度。作为城市的精神内核,看不见的城市还有待挖掘。城市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可以成为研究看不见的城市的三个维度。作为战时国都,重庆不仅应该有现代化的城市景观,更应该生成完整的都城文化。但由于都城文化认同感的匮乏,以及社会秩序尚不稳固,重庆的都城文化始终处于未发育成熟的状态。因此,战时重庆是一个灰色的社会空间,其中充满了中间性。通过挖掘文学想象所包含的心理和精神维度,作为观念建构的战时国都将展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高迎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4):108-123
西周时期王畿地区诸个城邑经常成为宗族聚居的中心地点。不论是出土铭文材料还是考古遗址均显示,在西周中晚期,围绕西周几座重要的都城形成了一批带有鲜明城市特征的宗族聚居区,如“奠(郑)”“丰”和名为“周”的岐邑都是西周时期容纳多个宗族聚居的重要城址。这种城市中的宗族聚居现象通常与西周时期迁徙宗族分支前往服务王室的政治、行政需要有关,这批生活在城市中的宗族分支与大宗本家仍保持宗法层面的关系,却世代承担着王室分派的行政职守,甚至这些同居城市的分支宗族之间亦通过婚姻形成了一个贵族社会网络。引入城市空间的视角审视城市内的宗族交际,反映出西周时期的城市固然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及行政功能,城市也因为提供了宗族分支的居所而成为了宗族社会重要的生活及社交空间。 相似文献
20.
金方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4):108-123
西周时期王畿地区诸个城邑经常成为宗族聚居的中心地点。不论是出土铭文材料还是考古遗址均显示,在西周中晚期,围绕西周几座重要的都城形成了一批带有鲜明城市特征的宗族聚居区,如“奠(郑)”“丰”和名为“周”的岐邑都是西周时期容纳多个宗族聚居的重要城址。这种城市中的宗族聚居现象通常与西周时期迁徙宗族分支前往服务王室的政治、行政需要有关,这批生活在城市中的宗族分支与大宗本家仍保持宗法层面的关系,却世代承担着王室分派的行政职守,甚至这些同居城市的分支宗族之间亦通过婚姻形成了一个贵族社会网络。引入城市空间的视角审视城市内的宗族交际,反映出西周时期的城市固然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及行政功能,城市也因为提供了宗族分支的居所而成为了宗族社会重要的生活及社交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