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民族资本与上海帮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帮会气焰嚣张,势力笼罩全市,成为民族资本家及其企业生存发展的一种社会环境。民族资本家怀着复杂的心态不得已与帮会拉扯关系,既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安全,也是为了一定的商业竞争的效用。至40年代下叶,它还有意味深长的社会政治意义。上海帮会一方面结纳民族资本的企业主和经营者,另一方面自己也涉足实业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蜕旧开新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形象。民族资本与上海帮会的不寻常关系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中诸多非经济因素中的一种,反映了近代中国法治极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社会关系的一种扭曲和变形。  相似文献   

2.
日伪时期,北平市日侨数量迅猛增长,其所从事的职业门类也多种多样,但在政治上均负有共同的"拓殖"使命。其中,从事工商业经营的日侨为数最多,其将经济活动的触角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华北沦陷区的政治中心,北平还聚集了大量在殖民机构中任职的日本"顾问"。  相似文献   

3.
国家     
“国家”作为涉及社会政治组织的概念,较普遍的用法是指政治上组织起来的人们的团体;较特殊的用法是指政治制度。现代的政治理论家们,一般都把国家定义为一个特殊的联合形式(周密地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它通过其目的以及贯彻那些目的的方法,通过其领土、主权,把自己区别于其他联合体。国家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暴力所支持的法律体系来保持秩序和安全。国家权力的行使局限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而在这一范围内,国家拥有最高的权力。  相似文献   

4.
侯虎虎 《唐都学刊》2001,17(1):102-104
汉奸是鸦片战争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或潜纵纷起,为侵略者刺探情报,或赤膊上阵,成为侵略者攻城掠地的急先锋.鸦片战争中的汉奸具有数量多、成分杂、分布广、破坏大的特点.清政府的防奸之术并不真正要消灭汉奸,而是为了对付人民大众.战后汉奸的处理也被打上了殖民的色彩,这是中国独立司法权沦丧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学问》2010,(5)
日本侵华时期在沦陷区采取了军事化的殖民统治,尤其强制建立奴化教育体制。为了向沦陷区提供所需要的师资及各种技术人才,日伪注重各占领地的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及军事教育,反映了日伪在沦陷区竭力推行殖民性专门教育的事实。其目的是以此为途径控制广大民众,毒害青少年的思想,同时培植本土化、具有专业知识及技术能力的亲日群体,以满足日本军事侵略与殖民统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文化殖民是日本在华殖民统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日伪当局对文坛进行了积极的政治干预,企图把文艺纳入为“大东亚共荣圈”服务的轨道,但北京大多数知识分子和作家没有屈从于法西斯军事统治的淫威,北京文学的主体仍顽强地沿着五四新文学开创的道路迂曲生长,保持着不能扼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刘国建  王灵秀 《探求》2008,(3):22-26
权力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们分析当代相关领域活动的重要对象。技术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共在与互动,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座架”。政治权力具有显著的序惯性与继承性,在很长时期之内部表现为强者恒强;与之相较,技术权力的序惯性较弱,但技术权力具能动性与活跃性。技术权力与政治权力有序合理的巨动是增强综合国力、促进我国和平崛起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构我国新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建构我国新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马振凤,鄂淑芬权力作为一种政治现象,随着社会与政治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运行之中,具有推动或阻碍社会发展的正向和反向的重大作用。权力腐败是权力运行中的一大瘤疾。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在文明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更是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沦陷区文学评价中的几个问题》(陈辽,《文艺报》2000.1.11,简称《问题》),仅据《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的总序,便推导出该领域中的四个政治问题,并要“激浊扬清,立正去邪,把近十年来已被某些人颠倒了的沦陷区文学是非重新颠倒过来”。...  相似文献   

10.
日本在侵华期间对浙江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侵华期间对浙江沦陷区的奴化教育周章森本文指出,日本在侵华期间对其占领区进行残暴政治统治和疯狂经济掠夺的同时,在文化上也进行了野蛮的侵略。文章以翔实的资料对日伪在浙江沦陷区的奴化教育作了论述。周章森,男,1949年生,杭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杭州...  相似文献   

11.
殖民主义与西方汉学:一些有待讨论的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松建 《浙江学刊》2002,(4):191-196
西方的汉学研究一百多年来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人们在为此而欢欣鼓舞之余,很少会平心考虑下述问题汉学作为兴起于十九世纪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一门学科,它所提供的关于中国的“知识”是否转化为西方列强殖民中国的一种“权力”?汉学家笔下的中国形象究竟是对于历史的真实表述还是权利关系支配下的人为的虚构?本文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西方汉学可以说是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的产物,而它反过来又服务于而且强化了这种殖民扩张的需要;通过对这种“知识”与“权力”的互动分析,西方汉学中曾经存在过的一些殖民话语因素有可能会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王莉 《浙江学刊》2005,8(6):184-187
作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重要纠偏机制,社会团体对公共职能的承担和对公权力的行使已成为公共行政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与此同时,社会团体行使公权力现象所引发的法律问题也日渐突出,主要包括:权力来源问题、权力的行使界限以及负面效应的克服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有助于社会团体自身的良性发展和公共行政改革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政治责任意味着政治领导者份内应做之事和没有做好份内之事所应受的谴责和惩罚。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力依然存在异化的可能,这就要求作为权力行使者的政治责任主体对人民负责,由人民评价他们履行政治责任的情况,并决定他们是否应当受到惩罚。政治领导者能否践履政治责任关系到人民对政治权力的认同,进而影响到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和谐状况。进一步讲,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政治责任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但现实政治中,政治责任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的现象。政治责任主体不明确,党政干部责任、集体和个人责任、正副职之间的责任、不同层级之间的责任不清楚;政治责任评价主体不明确,政治责任评价主体单一,人大、媒体作用颇微,社会团体依然没有成为对党政干部和人大代表履行政治责任情况的真正评价主体,同体责任追究代替了异体责任追究;政治责任追究程序不清晰,特别是宪法、法律关于人大对政治责任主体的追究程序难以启动。这些问题影响了党和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给社会带来了不和谐声音。政治责任建设任重道远。要进一步培养政治领导者的政治责任感,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强化政治责任追究机制,这是政治责任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英国和法国作为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两个殖民主义宗主国,它们的殖民扩张历史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法两国不同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殖民指导思想,其差异严重影响着英法殖民地在殖民统治时期以及独立后的国家发展进程。在东南亚地区,英属马来和法属印支两块殖民地在英法殖民主义管理体制下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反映出在不同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影响下的两种殖民指导思想的差异性。了解近邻历史及其社会发展,对于中国发展东南亚各国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安林 《学术交流》2007,6(7):26-29
政治权力制约问题,自古以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政治权力制约理论的梳理,批判性地吸取各种理论经验,提出制约政治权力必须从社会与政治的互动角度思考,即要将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置于多元均衡而和谐的社会结构之中考察。本文认为,这样才能推动政治权力制约理论的深入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政治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完善,进而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女性精英的演变于文兰在普通社会学中,精英指的是具有智力上的优势,而且享有很大权力的人。在政治关系社会学中,精英则指的是由少数杰出者组成的群体,该群体在社会中比其他群体享有更大的权力,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就性别来说,精英分为男性精...  相似文献   

17.
(一)宪政理念下的监管权力与受刑人权利宪政主义的逻辑前提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与对立.在西方传统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立理念中,国家权力的势力范围仅仅限于政治国家领域;对于市民社会领域,国家权力是一种放任的态度,只要市民社会中的自治行为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干预就是多余的、非法的.这样,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逻辑划分,在社会生活中便形成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划分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区分.在宪政理念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是一种对立与冲突的关系,公民权利的实现与保护首先要防止和避免国家权力的侵犯.在宪政主义者看来,国家权力是侵犯公民权利的主要威胁者.为了限制国家权力的无限膨胀,防止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任意侵犯,人们通过制定宪法达到规束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之根本目的.在这个意义上,宪法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达成的政治契约,是公民权利保障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本位的观点下,国家对于个别公民或团体的特殊需要反应迟钝或力不从心会造就公民的消极与被动;这拉开了政治权力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缺少其他社会组织关系的同时,也会造成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疏远。作为一个中介性的机制,结社组织提供了个人参与公共事务、参与国家决策的渠道。人们既可以在结社团体中找到情感上的认同,也通过这些团体传达、争取其个人的权益;而且个人在结社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和学习,能够培养其作为公民的公共精神。通过结社组织,个人发挥了他的自主性,学习到民主生活的基本品德,而社会则同时获得了内在的凝聚力,不至于因为私人利益的竞争而分裂。  相似文献   

19.
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学者最早意识到 ,文化是国际政治中的一种软权力———文化力。从这一角度看 ,美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向别的国家所展开的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侵略、以及“文化殖民”等文化外交行为 ,从实质上讲 ,是软权力 (文化力 )的运用和实施。由此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美国实现其全球霸权利益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领导者影响力,即领导者在领导行为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者影响力按其性质可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通过领导者的职务、地位、权力等外在力量,依靠法制和奖惩作为手段加以实施的。在一个正式团体中,这种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