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小说,通常是指以历史生活作为取材领域,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基本内容和描写对象的小说。用郁达夫的话来说,就是“指由我们一般所承认的历史中取出题材来,以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和人物为骨子,而配以历史背景的一类小说而言”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历史观、文学观的变化,有人开始把文本叙述中只有“虚”的历史形态而无“实”的史实依据的虚构性作品也包容进来,并以此与传统的历史小说范畴相区别,称之为“新历史小说’”。为了论述的全面和方便,本文从题材的涵盖角度出发,将这种新历史小说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统称为历史…  相似文献   

2.
<正> 接受美学的诞生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它把文学现象看作作家、作品与接受对象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并极力主张从接受对象这一特定视角去进行文学研究,而这正是以往理论所忽视了的.不同作品拥有不同的接受对象,并导致相应的不同反响;随着时过境迁,文学作品的接受对象及其反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作品的价值只有被读者所接受才得到真正实现,接受对象的审美趣味和接受作品后的反响必然会制约作家尔后的创作及其进程.本文试图从接受对象的数值、类型及其历史变迁这一角度对老舍作品的艺术风格、价值功能及其成就等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欣赏者以特定的文学作品为对象,用感情观照的审美方式去把握、体验、发现的过程。因而从本质上说,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接受,这种审美接受的客体是文学作品,主体是欣赏者本人,既然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接受,它对文学作品就有一定的依赖性,受到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制约。这一点已为一般文学理论工作者所注意到了。但是,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接受,更有一种超越特性,而长期以  相似文献   

4.
陈颖 《东南学术》2013,(1):195-202
上世纪50至80年代是海峡两岸严重对峙时期,期间两岸作家各创作有若干以大陆八年抗战为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文学观念,对同一历史题材作出了大相径庭的政治评判和审美表现,但两者间也有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的内在同一。本论文以大陆作家艾煊的《大江风雷》和台湾作家司马中原的《狼烟》为阐述对象,从时代背景、题材审视和审美表现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有不少文学史家,都曾对文学史写作提出了质疑,即他们对通常所认为的文学史能够解释文学审美特点的看法持怀疑态度;国内也有学者对文学史写作的合理性、可能性提出类似的疑问。毋庸置疑,上述思考对人们怎样认识、阐释文学史具有启发意义;然而,他们在思考、讨论中似乎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的文学史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性,但与此同时却不能走出主观虚构性的叙事文本。本文所论述的核心内容是文学史写作中的"虚构性"问题,并认为"虚构性"主要是从文学史写作的性质和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事件入史的遴选标准等方面凸现出来的。本文运用叙事学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倾向、特点为例,论证了文学史是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6.
整个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是和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阶级关系相联系,离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的文学作品是不可想象的。就是那些以幻想形式出现的作品,也总是要伴随着现实生活的影子。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各个封建王朝在政治生活上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只有说明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7.
一、了解学习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意义和水平的编写特点。专升本的学员为什么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后又要开设“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课程呢?学习后者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所谓文学流派,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一些思想倾向、文学观点、创作方法、艺术风格上相近或类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群体结构,创作显示出共同的特征,于是形成了文学流派。这种文学流派一方面联系着特定历史时期有独特风格的众多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又联系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审美倾向的总体面貌。正因为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8.
散文是近年来文学评论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也来谈点个人的认识和意见.成绩有目共睹新时期散文创作有足以值得称道的成就.将散文放到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去考察,追踪它的思想艺术发展变化的轨迹,有助于对散文所取得的成就的认识.最先引起人们关注并且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的作品,是和揭批四人帮有关的挽悼性散文.怀人念旧、、忆别伤逝的题旨和文化革命十年动乱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联系在一起,赋予作品强烈的政治思想内涵,叙写生活中最熟稔的真人实事,抒发郁积于心头最是难以释怀的哀痛与深情,又使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的力量.挽悼性散文中最优秀的作品有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去的信》,丁宁的《幽燕诗魂》,孙犁的《远的怀念》,巴金的《怀念萧珊》等.在文学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于历史深层动因的探求中,散文继续向社会和读者奉献出思想艺术力量深广凝重的佳作.丁玲的《“牛棚”小品》,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巴金的《随想录》,是它们之中的代表性作品.整体地看,从挽悼到反思,虽然同是以“文革”生活作题材,却不但具有主题延伸、转换的意义,而且具有思想艺术深化,审美价值丰富提高的意义.站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去回溯历史,立足于一个新的思想制高点来  相似文献   

9.
历史题材文学是否要有历史根据?对于这个问题,吴晗与茅盾的看法不同。吴晗更强调历史剧的历史品格,茅盾则更强调历史剧的艺术品格。在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中,上述两类作品在文学史上都存在,而在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思想解放,由于整体政治环境改善,由于商业运动介入创作,这种分野更为清晰地显露出来,而且出现了所谓戏说的新品种,因此对于当代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题材创作进行类型的划分,并进一步分别揭示它们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就可以把目前的历史题材作品大体分成三大类:再现类、表现类和戏说类。再现类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强调史书所写历史的忠实性和客观性,不随意杜撰历史,其特色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审美精神。表现类的作品通过由一变多或由多变一的想象,虚构成符号性的形象体系,把现代的观念表现出来、诠释出来。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借历史之外衣,所指涉的是皇权、统治、财富、欲望、享乐、权术、阴谋、算计等等,并不是历史本身,所表现的是浪漫主义的审美精神。戏说历史题材,戏说,搞笑,表现后现代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0.
刘增杰在《文学评论》2 0 0 3年第 6期上发表文章认为 ,在解放区文学发展中 ,除了工农兵文学主潮外 ,还存在着在主题、题材、描写对象等方面与工农兵文学格调不相同的作品。这些作品发表后 ,或受到过批评与批判 ,或长期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因而此后未能流传。这是一个被遮蔽了  相似文献   

11.
一文艺作品的题材是文艺家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出来,经过提炼加工而成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一定生活材料,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事物。由于题材来自生活,并且是作者按一定的立场观点汲取的,它的表现更受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的直接制约,所以作品的题材虽然是作品的内容基础,它的自身意义与作者开掘出的主题有密切联系,但在整个艺术构成中,它只是一个重要部分,是作者的生活实践和思想观点决定对它的选择取舍。没有经过开掘的题材的自在意义,还并不等于主题,也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这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我们讲重视艺术创作的题材问题,也是在反对“题材决定”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和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提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整体概念有着充足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应该说,自由主义文学概念,如同“民主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七会主义文学”、“人道主义文学”、“法西斯主义文学”一样,是一个从外部概括文学现象的提法,或者说是一个文学社会学概念。自由主义文学是针对中国现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政治色彩较浓、思想意识纷繁复杂的现象所作的一种社会学概括,是对原有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社会学概括的一个补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提这一概念并注…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02-108
沦陷区文学中大量历史题材作品的存在彰显出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历史记忆。沦陷区历史题材作品不仅反映出沦陷区作家的情感倾向,也或隐或显地表明他们对待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态度,为沦陷区人们提供了民族想象空间,更因言说语境的特殊而呈现出寓言式的丰富含义。通过历史记忆书写,沦陷区文学不仅延续且不断地深化、强化了沦陷区人们的民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文学的艺术画廊里,工业文学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杜鹏程和蒋子龙的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作品反映的生活侧面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比较,从中探索到许多相近的特色,为社会主义工业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以悲秋为主题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唯有宋人能于悲伤中见高远、在个人荣辱中显现忧国忧民之情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宋代词家“悲秋”的文学现象有自己的形成原因、特点,不仅反映了词家对社会历史的感悟,也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文学性”消解的当代症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性”(Literariness)问题 ,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尤其是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 ,“文学”(Literature)和“文学的”(Literary)同样成为了问题。值得认真辨析和进一步清理。就文学性而言 ,雅可布逊在论及文学科学的对象时认为 :“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 ,而是‘文学性’ ,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1] 换言之 ,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本身的特性 ,是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 ,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种东西。所以 ,“诗对它所陈述的对象是毫不关心的” ,[2 ] 文学的本质特性只能在作品本身 ,而不可能在其…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颠覆历史权威,强调"对话"品格,将话语权力作为支点,寻求主体叙述,即通过文学虚构得以完成的历史文本的新的"历史诗学".其历史观的颠覆性即体现在主体间入中的虚构性和诗意中追求真实性的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客观叙述,历史真实观被新历史主义彻底地否决.取而代之的是"审美与真实之间功能性区别的消解"和"带有诗人看世界的想象虚构性".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这一历史观对文化生态的多元共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但其个性的恣意展现也使它失却了历史的严肃性,在消解历史权威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8.
所谓“都市文学”,指的是反映都市生存情境及人在其中的生活状态的文学作品。这是以作品题材的地域范围加以界定的概念,也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与“乡村文学”相对而言的。长时间内,台湾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受到格外重视,然而随着都市的扩张和乡村的萎缩,特别是近10年来飞速发展的都市文化进程,无论是乡土题材,或是仍耽留于农村的作家,都越来越少。在乡土文学无可避免地式微的同时,都市文学逐步兴起;进入80年代后,更以其笼罩、辐射台湾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的广度和深度,磅礴于台湾文坛。正如台湾青年作家黄凡和林耀德所说:都市文学业已跃居80年代台湾文学主流。当然,在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中,无论是作品的具体内容或不同作家的情感特征,都有很大的区别。根据作家的情感、价值取向和美感经验特征,可以分出如下几个类型。  相似文献   

19.
唐传奇一些作品作为素材,散落在元杂剧里,经元杂剧作家的改编,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元人对唐传奇的改编,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研究这种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元代神仙道化题材相对于爱情婚姻题材或历史轶事等题材,更能体现出与传统儒学精神完全不同的文化气质,它深深打上了元代社会与时代的烙印.文章首先对比改编之作,找出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差异,从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等方面来看;其次分析改编差异,结合元代社会背景和元代文人心态的变化进行分析,探究改编之作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主义批评选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作为主要批评对象,旨在寻找一方文化演示的舞台。它将文学文本当作文化文本解读,发掘、建构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意义系统。它改写作品“历史”,突出“自我形塑”的力量,并用隐喻式结构表达出来,整个批评操作过程,都是一种文化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