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相对于西方史学的解释性特征而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是以叙事见长。显然,这是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国史学遗产所致。事实上,仅在历史理论方面,如天人关系、大一统思想、古今之变、历代兴亡之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英雄与时势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史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遗产。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使中国史学从不同的方面更多地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进程这一维度,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期望能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史学的自身品格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安彩凤 《唐都学刊》2012,28(6):42-45
唐代女性服饰是中国服饰舞台上最绚丽的篇章,在中国服饰美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呈现出多彩多姿的美感特征。它的款式由遮蔽趋于暴露,图案由简单趋于复杂,色彩由简朴趋于奢华。其中表现的审美情趣,积淀着唐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从女性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唐人的审美风格特征,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特点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曹伟 《唐都学刊》2002,18(4):19-22
唐代节度使的兴起和演变自有其特定的缘由 :从经济和军事方面看 ,因均田制的破坏而引起府兵制的瓦解 ,改变了过去兵农合一 ,寓兵于农的特点 ;从政治方面看 ,玄宗朝中后期的朝政腐败 ,使中央政府统治力量每况愈下 ;从社会方面看 ,在唐王朝中央力量削弱的同时 ,周边少数民族势力却在逐渐增强。所有这些都给节度使的出现和割据局面的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4.
孙玉荣  敖海平 《社科纵横》2007,22(3):142-143
婚姻门第观念在唐代经历了一个从盛行到消亡的过程:唐代前期,由于社会意识的滞后性,婚姻门第观念盛行;唐代中后期,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旧士族性质发生改变,婚姻门第观念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5.
李波 《社科纵横》2004,19(2):39
文章从服饰与政治、宗教、文化的结合上论述其社会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6.
图像学是一种诠释艺术作品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图像的绘画技法、表现形式及人物布局方式的解读,只是图像学视觉上的识别,而画面人物反映的时代风貌、人文风俗及审美意境等,都隐含在形式美中,再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特有的精神神韵,映射出盛唐时期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7.
杜海斌 《唐都学刊》2003,19(1):28-32
唐代科举考试制度在唐代社会发挥着选拔、激励、教育导向、维护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的功能。从科目设置、测量方法、选拔标准等方面来看,科举考试对人才的选拔是客观公正的,对士人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推动了崇文尚学的社会风气的形成;维护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倡导了公平、平等的思想理念;选拔了大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员,提高了唐代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扩大了统治基础,打通了社会流动的正常渠道,培养了中国乡村士绅阶层,使之形成地方文化核心,有力地维护了唐代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左汉林 《唐都学刊》2007,23(1):15-19
在唐代,献诗大略可分为两种,一种具有讽谏性质,另一种则是歌功颂德之作。有官职的人献诗为依例上奏,无官职的人要投匦上奏。人们热衷于献诗,是因为通过献诗可以得官或得到高名。边将献乐往往选取或截取当时著名诗人的诗作作为歌词,其歌词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而献诗则是诗人一时之作,歌颂之作较多,文学性往往很差。  相似文献   

9.
在唐代商人阶层中,胡商队伍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唐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水陆交通空前发达;唐政府又执行了开放的民族政策,重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及外国的通商互市。这些有利因素,为唐代胡商提供了良好的经商环境。胡商在唐代的空前发展,有力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联系,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  相似文献   

10.
民国以后,河湟地区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体现在当地人民的衣着与服饰习惯上。本文通过对人们服装样式、面料变化特点的阐释,反映了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能俊 《阅江学刊》2012,4(1):74-79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两次出现"天狗"谣言,引起大规模恐慌。该谣言所指的"天狗"在汉唐时期被认为是大凶与灾难的象征,具有神秘性与耸动性。从形成的过程看,"天狗"谣言在南朝梁陈时期即已大规模流行。从社会学与伦理学角度分析,唐前期的两次"天狗"谣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盛世下潜在政治危机的担忧,也体现了当时以阴阳五行为主的主流学术思想、以佛道为首的宗教神秘主义、包括谣言在内的封建迷信等社会思想对于大众的深刻影响。谣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考察谣言为研究社会环境和大众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刘利侠 《唐都学刊》2002,18(3):39-41
汉代情诗在继承《诗》、《骚》传统的同时 ,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 :一是乐观的心态 ,完美的感情 ;二是坦露的表达 ,热烈的追求 ;三是纯洁的心灵 ,刚烈的性情 ;四是对夫妻之情的倾诉 ,对家庭幸福的歌颂  相似文献   

13.
王兰兰 《唐都学刊》2010,26(4):35-38
历来史学界认为唐代的边患主要存在于西北,其实玄宗朝更关注东北边境问题。玄宗朝公主和亲主要是联姻东北的奚、契丹。同时,考察当时节镇的设置、调整、兵力分配等,均可发现唐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的关注与防范程度。  相似文献   

14.
从《汉书·刑法志》看西汉的德治与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健瑛 《求是学刊》2003,30(2):68-71
<汉书*刑法志>内容主要是关于法的起源、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及其变革的概况,尤其是关于前汉以来各个帝王刑罚改革的情况,其理论基调对后世史书"刑法志"各篇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书*刑法志>不但是我们研究汉代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史料,其中所体现的浓厚的儒家思想也是研究汉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张连举 《唐都学刊》2006,22(5):31-33
唐代江河津渡架设桥梁已很进步与普及,木梁、石梁、舟梁应有尽有。唐代的诗人们也纷纷以如椽巨笔书写虹桥彩梁的丽姿倩影,抒发因桥触发的情志感慨。无论是西京长安的灞桥、渭桥,还是东京洛阳的天津桥,抑或是架设在城郊乡野的板桥,尽管有些桥身早已灰飞烟灭,但其桥名依然存留在不朽的诗章里。唐代诗人用言情味最浓的诗歌来赞叹称颂桥之美景,来抒发情志感慨,从中不难感受到唐人生活的浪漫甘苦。  相似文献   

16.
李瑛 《学术交流》2005,(2):168-171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送别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送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妙合无垠”。这就使得送别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梁炳猛 《创新》2010,4(1):24-29
汉唐时期的合浦是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贸易中心,当时发生在南方的许多重大事件与合浦息息相关,同时合浦又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汉唐与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合浦作为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近年来合浦汉墓的考古发现所证实。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汉唐时期中国沿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的同时,传播了中华文化,扩大了中国的影响。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既有历史的根据,也符合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易小平 《唐都学刊》2004,20(5):34-37
盛唐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注重风骨,中唐古文家和新乐府诗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则强调政教。这种接受差异表明接受者的心态发生了"向内转"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9.
陈纪然 《学术交流》2006,(6):161-164
《史记》的传布和研读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问题。在汉代,主要由于政治上的羁绊,使得《史记》没能广泛传布。这一时期,对《史记》主要局限于政治意义的解读。晋唐间,主要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人们克服经济、技术等困难,亲手传抄《史记》,使得《史记》的流传较汉世更为广泛,因此研读也渐为深入,逐步走向阐释《史记》学术意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