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安彩凤 《唐都学刊》2012,28(6):42-45
唐代女性服饰是中国服饰舞台上最绚丽的篇章,在中国服饰美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呈现出多彩多姿的美感特征。它的款式由遮蔽趋于暴露,图案由简单趋于复杂,色彩由简朴趋于奢华。其中表现的审美情趣,积淀着唐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从女性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唐人的审美风格特征,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特点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关四平 《求是学刊》2012,39(2):108-112
唐人小说中的一系列优秀篇章,深刻揭示了纳妾制度给男女主人公所带来的人生悲剧.这是婚姻制度带来的异化后果,其中包括纳妾制度影响男人心理而造成的人生悲剧,也包含纳妾制度扭曲女人心理而导致的婚姻悲剧,还包括以“至妒”为标志的女人们对纳妾制度的拼死抗争.这种文化意蕴就使此类唐人小说具有了超时空的认识价值.这说明唐代小说家对家庭问题的描写与思考,已经深入到了社会婚姻制度层面,并且捕捉到了这种制度对人物形象深层心态的影响.这充分显示出唐代小说家观照视野的宏阔性、思想见识的深刻性与小说艺术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唐代隐逸风尚盛行,文人与隐士交游频繁,唐人寻访隐逸乐此不疲,由此滋生出唐诗的寻隐主题。唐诗的寻隐主题是对前代招隐题材的承继。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寻隐诗体现的思想意趣有异,但唐人借寻隐来满足其山水之好、寻求心灵超脱的鹄的则是一贯的,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相似文献   

4.
王允 《社科纵横》2009,(9):121-122,130
唐代多元化、世俗化的文化,孕育山中国服装史上独树一帜的女性服饰审美文化。当代服饰审美文化的"多元化"、"世俗化"特征,在精神上与唐代审美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是传统审美文化资源在当代服饰语境中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5.
李怡  马琳 《社科纵横》2011,26(4):137-139
唐代官员常服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等级规范,品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紫、绯、绿、青的品色制度和章服制度上。唐代官员常服是汉族传统服装与来自西域胡服的完美结合,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文明大交汇的直接反映,是其继承前制并结合自身要求内部调整的产物。常服在唐代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即自然美服从于伦理美。  相似文献   

6.
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唐人将清明改火、取新火习俗进一步发扬光大,并衍生出赐新火仪式,风靡一时,蔚为大观。这些蕴含着则天顺气、辞旧迎新、君恩臣报等文化内涵和政治意蕴的节俗活动,既丰富了唐人的节日文化生活,增添了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又契合了唐人特别是统治者的精神、心理需求及现实政治需要,一定程度上维系和巩固了统治秩序,对唐代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异化的乌托邦--唐人"桃花源"题咏的承与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中文 《学术交流》2006,(6):145-150
“桃花源”是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由于社会的巨变,大多数唐人的“桃花源”题咏,所畅想的不再是陶渊明“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的理想国了,而异化为超越凡俗、不染物尘、人神共乐、长久永恒的仙境天国和神话世界。探究这个异化过程的意义,在于从侧面把握唐代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唐代士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11):90-92
唐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彰显了唐代豪迈奔放的时代气息与唐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然而关于唐代体育运动的特征,研究者甚少。笔者仅就唐代体育运动的形态、组织形式、价值观及其国际性等四个方面的特征予以探讨,以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领略盛唐灿烂的文化和社会的强盛。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经济、文化相当兴盛的一个朝代 ,反映在人们的服饰上 ,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服饰文化的同时 ,对外来的衣冠服饰采取兼容并取的态度 ,使这个时期的服饰体现出与其它时期不同的特点 :雍容华美 ,异彩纷呈。本文选取唐代上衣中的襦、半臂和裆作粗浅的考释。  相似文献   

10.
唐代狩猎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贵华 《唐都学刊》2005,21(3):14-17
唐代狩猎诗数量虽不多,但作者涉及面广,无疑是辉煌灿烂的唐诗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唐代狩猎诗创作的繁荣,与唐代朝野普遍尚猎的风尚及文人入幕、从军边塞活动密切相关。唐人狩猎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于中还透露出崇猎尚武、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论初唐的社会和谐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的背后实际上体现着一种内在的和谐,也正是这种内在的和谐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初唐的社会和谐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君民关系之和谐———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的基本和谐;君臣关系之和谐———统治阶层内部的和谐关系;文化之和谐———三教并盛和文化繁荣;夷汉之和谐———中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基本和谐、团结局面。  相似文献   

12.
穆渭生 《唐都学刊》2007,23(3):23-28
唐代六胡州所在的“河曲”之地属半农半牧地带,既是多民族错居杂处而交融频繁地域,又是唐朝的边疆战略要地。六胡州的置废变迁,就是唐前期关内道北部乃至整个北方边疆军政形势起伏变化历程之缩影。本文着重从地理环境、畜牧经济、人口数量和地缘战略等方面,考察六胡州设置前后的历史地理背景,力求揭示当时的北疆军政局势与河曲内外的民族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13.
王兰兰 《唐都学刊》2010,26(4):35-38
历来史学界认为唐代的边患主要存在于西北,其实玄宗朝更关注东北边境问题。玄宗朝公主和亲主要是联姻东北的奚、契丹。同时,考察当时节镇的设置、调整、兵力分配等,均可发现唐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的关注与防范程度。  相似文献   

14.
论曲江池的兴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正文 《唐都学刊》2002,18(3):36-38
曲江池位于唐长安城东南部 ,在这里巧用自然地势布设风景区的设施 ,开始于秦代。隋代以前池中的水源主要依靠池内西侧的汉武泉 ,唐代时池中之水的来源又增加了一条从大峪口引氵水入池的黄渠。秦汉时这里已为名胜游览区 ,唐代时达到鼎盛 ,宋时因长安废不为都 ,黄渠断流 ,泉眼堵塞 ,池水逐渐干涸  相似文献   

15.
潘明娟 《唐都学刊》2012,28(2):15-18
汉唐时期对灾异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历程。两汉时期,人们认为水、旱、震、日月食等属于灾异范畴,基本上是用阴阳五行说、天人感应论等来解释灾异的产生,表达其对灾异的认识。唐代,仍然注重与农业相关的灾异,与汉代相比,基本忽视了地震、日食、火灾等灾异。在两汉灾异认识论的基础上,唐代仍然认为灾异为天谴,但是也有人淡化了董仲舒"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的思想,认为"灾变"非"灾异",灾变有常,是客观存在或者是人为造成的,这就是唐代出现的灾变自然成因说和社会成因说。相较两汉而言,唐代对于灾异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16.
赵雨乐 《唐都学刊》2001,17(1):27-33
唐代自进入中后期,翰林学士的政治角色日形重要.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又参决军政机密事务,分担了宰相部分职权.宦官北衙的势力兴起,虽操纵君主废立命运,然而草制宣诏的合法化过程,同时亦强化翰林机构的议事渠道,形成一股新兴的抗衡力量.北衙宦官对翰林采取强烈制控,由委任翰林亲信,到设立宦官专职的翰林学士院使,均旨在纳入内廷诸司的监控范围.文章在前人研究翰林学士院职掌的基础上,对唐中后期翰林于南北司的权力格局之中,如何层累衍生学士、承旨和使职名目,稍作补充.  相似文献   

17.
梁炳猛 《创新》2010,4(1):24-29
汉唐时期的合浦是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贸易中心,当时发生在南方的许多重大事件与合浦息息相关,同时合浦又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汉唐与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合浦作为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近年来合浦汉墓的考古发现所证实。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汉唐时期中国沿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的同时,传播了中华文化,扩大了中国的影响。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既有历史的根据,也符合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蒋长栋 《阅江学刊》2009,(2):114-120
中国韵文文体的演变轨迹,可据其发育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点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以草创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奠基期,汉魏六朝以唯美为主要特征的文体自觉期,唐宋以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文体成熟期,元明清以叙事为主要特征的文体鼎盛期。  相似文献   

19.
赵东 《唐都学刊》2010,26(5):45-48
唐代频繁的祭天之礼能够申明其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可以强化皇帝专制的至高无上,能够表明其统治的存在与粉饰太平,从而在文化上维护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唐代,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中大部分人还处在相信神灵的阶段,祭天之礼可以约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专谨行为,关心民生。唐代祭天之礼从社会心理的角度促进了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认同,使唐代成为中国文化大一统局面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维追步楚骚的文化背景和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维追步楚骚,是应盛唐时代要求而动的积极走向。王维是在对六朝文学全面清算的文化偏激中走向楚骚的,他在避开初唐非此即彼的激烈论争中找到了诗歌创作的自由。楚骚对王维的深刻影响主要是绮靡精神和幽寂情调。王维熔铸诗、骚,熔铸汉魏古诗和齐梁新体,兼融汉魏清刚和六朝清丽而获得了艺术上的超越,形成了他特有的风华腴丽而清逸空灵的诗风,形成了风骨兴象兼备的盛唐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