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 在整个汉语语音发展史上,塞音透定二母的演变过程应该说是比较简单的。最近,我们在对江西宜黄方言的调查中发现,宜黄古代透定二母的文言读音象大多数赣方言点一样,都读成送气塞音,而白话读音却出现了塞音擦化现象。本文目的就在于对这一语言现象作些简单的描写和解释。本文例字用国际音标注音,音标后用数字标明其调值。  相似文献   

2.
陕北人学习英语的障碍主要在语音方面。汉语的辅音音位有送气与不送气之分 ,而英语辅音则有清浊之分 ;汉语的辅音除了 [n] [ ]之外 ,只能出现在音节首 ,而英语辅音除了 [ ]之外 ,既可以出现在音节首 ,也可以出现在音节尾 ;汉语的辅音音位没有组合现象 ,而英语的辅音组合可以多达三、四个。因此 ,英语辅音的清浊音、辅音音位以及音位组合都是陕北人学习英语语音的难点。  相似文献   

3.
攸县方言中有[k 2ε1]、[t i2ε1]、[k y21]三种读音。[k y21]是受普通话影响而产生的文读音,只用于读书或作报告等情况;[k 2ε1]、[t i2ε1]的词汇和语法语义比较复杂,表示“浪费”、“前往”等词汇意义,具有谓语等多种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4.
非洲留学生在习得汉语声母过程中出现混淆送气与不送气辅音、混淆舌面前辅音与舌尖前辅音以及混淆舌尖前辅音与舌尖后辅音等偏误;韵母有混淆[u]和[y],混淆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发音以及儿化音发音不准确等偏误。教师可采用可视的教学辅助工具、语音分析软件辅助、知觉训练等方法增强语音学习效果,学习者在语音教学结束后也应继续语音练习,巩固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河津方言"子"尾有三个层次的读音:第一种是老派读音,即按照前一音节韵母是否具有鼻音色彩把"子"尾分别读为[tei0]与[nei0],这是一种连读音变现象,至今仍是当地方言的强势读音;第二种是中年妇女把[tei0]、[nei0]合流为[nei0]的读音,这应是一种弱化现象;第三种是青少年人群把[nei0]又读为[lei0],由[nei0]到[lei0]应是进一步的弱化。[tei0]→[nei0]→[lei0]这样连续的弱化链在同一方言共时平面上共现比较少见,它的进一步弱化应该就是周边方言的"子变韵"。  相似文献   

6.
常州方言中,古知庄章精见五组声母的合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知章精见组合流为舌面音[t]、[t‘]、[],其中有部分字的声母因受舌面前元音i、y的影响,而变为舌面前辅音;另一种是知庄章精组合流为舌尖前音[ts]、[ts‘]、[s],先是知庄章组合成卷舌音ts,继而平舌化与精组合流为ts。这一语音现象在许多方言区都普遍存在,只是各地的发展不够平衡。  相似文献   

7.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纽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中的发展演变是不同的。我们根据《方言调查字表》中古音系统的声韵配合关系,以《同心方言研究.同音字表》同心县北片回民话读音为准,列表、分析、归纳,认为:中古知、庄、章三组声纽在同心方言中依古韵摄、等、开合口的不同,演变为ts组和t?组两套声母,且知组和庄组、知组和章组演变为t?组都有合并的现象;中古知、庄、章三组字在同心方言中的今声母既不是全部读为t?组的济南型,也不是典型的昌徐型和典型的南京型,而是介于昌徐型和南京型之间,比北京话更倾向于南京型;同心方言中读为ts组声母的字在普通话中有一部分读为t?组声母,是受中古知、庄组在同心方言中开合口和等、摄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合变化的沉淀,是与在普通话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表现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西安话遇通入摄知系字有[pfu]和[tsou]两种异读形式,其形成与历史上金元战乱导致的长安人口重建有关,是由晋南移民方言与长安当地方言接触、叠置而成。根据关中、晋南方言遇通摄知系字读音类型的地理分布和有关历史移民的文献记载,可推断[tsou]为长安本地方言固有的层次,[pfu]为晋南移民带入的外来方言层次。  相似文献   

9.
重庆开县厚坝乡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小片。该语音系统包括19个声母,38个韵母,4个声调;古全浊声母今全部清化,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知庄章组及精组洪音今读舌尖前音[ts tsh s ];古泥来母不分;古晓组合口一二等与非组声母混合;入声塞音韵尾消失;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声归阳平。重庆开县的移民到邵东几年后,其方言的语音变化主要有:送气声母在阳平中气流减弱,韵母[yi]的韵尾逐渐变弱,与韵母[y]有合并趋势等。  相似文献   

10.
黔东苗语送气擦音是后起的区域性语音创新,是辅音格局经历大变动之后语音内部调节机制的结果。文章通过15种苗瑶语方言的对比材料,分析黔东苗语塞音、塞擦音、擦音演变过程中的推链与挤压,认为送气擦音主要来源于*sr-、*r-、*-、*j-等具有送气性质的古清擦音、颤音声类,还有一部分由*ntshr-、*tsh-、*phr-、*thl-等古送气清塞擦音、塞音声类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从有声語言的角度來看,厦门話是汉語系統的一种方言,具有汉語最突出的三个屬性,即: 1.音節的意义为声調所决定。音同而調不同,則意义各異。2.元音在音節中佔首要位置}輔音不存在。3.送气与不送气的清塞破音与清塞擦音,形成独立音位。除了上列汉語共有屬性之外,厦门话还有一些特性,在語音学上颇佔重要位置,这些特性是:  相似文献   

12.
湖南汨罗方言的"徛[t i21]""徛个[t i21kei33]"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持续体貌助词,前者用法复杂、分布面广。两者关系密切,但在句法分布、语义组合等方面存在差别。"徛"的声母不送气,而汨罗四周方言及湖南境内诸多方言的持续体"起[□□i]"都是送气声母,显得颇不"合群"。不过,虚成分"徛"的多功能模式与汨罗邻近的长沙、宁乡等方言中对应的"起"大致平行,加上有周边省份方言作为旁证,可推测"徛"读不送气应该是动词"起"在虚化过程中伴随了语音弱化的结果,"徛"的语源极有可能就是趋向动词"起"。  相似文献   

13.
临川方言和唐宋诗词格律对应举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川方言保留了唐宋时期语音的许多特点,素有“中古汉语活化石”纳美誉。文章从方言和古代诗歌的内在联系入手,在粗略介绍临川方言形成和语音特征的基础上,以唐宋诗词为例,考察和比照出临川方言语音与唐宋诗词中平仄和押韵的部分对应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临川方言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考察义乌方言入手 ,讨论现代汉语“V·de”结构及“de”的性质。现代汉语“V·de”结构与义乌方言的类似结构有着非常规整的对应关系。现代汉语里的“de” ,不管书面语作“得”还是“的” ,语音形式只有一个 ;在义乌方言里一个“de”却对应着两个不同的读音 :[tai]或 [ ]。两个读音泾渭分明 ,从不相杂。义乌方言的这一语言现象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它将引导我们分析各家的观点 ,并作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正> j q x同z c s不分,是合肥方言的一个主要特点。但是,是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合肥方言中没有j q x呢?我们说完全不是。一、合肥方言把普通话以j q x为声母的字读成z c s声母,一般只限于j q x声母和i韵母相拼的字。 1、普通话j声母和i韵母相拼的字在合肥方言中读作[tsl]。如: 基、几、机、叽、鸡、济、剂、挤、纪、记、寂、荠、计、技、妓、寄、伎、季、祭、系、既、忌、嫉、际、继等等。 2、普通话q声母和i韵母相拼的字在合肥方言中读作[ts‘l]。如: 期、欺、妻、凄、齐、祁、其、旗、棋、岐、企、崎、骑、启、乞、起、泣、弃、契、砌、器、气等等。 3、普通话x声母和i韵母相拼的字在合肥方言中读作[sl]。如: 喜、西、牺、溪,希、稀、洗、铣、系、戏、细等等。另外,普通话声母d t和韵母i相拼的一部分字也读作z C声母。如: di读作[ts‘l]的有:  相似文献   

16.
边音是一种辅音,发这种辅音时,允许空气从舌头抵住口腔顶部构成封闭的一边或两边逸出.典型的边音是[1]音.如果空气仅从舌的一边逸出,叫做单边辅音(unilateral consonant,monolateral consonant)或不对称的边辅音(asymetric consonant);如果空气从舌的两边逸出,则叫做双边辅音(bilaterant consont).单边辅音和双边辅音在音质上没有明显的区别,都可以用[1]来表示.英语边音通常是带音的、无摩擦的,同鼻辅音和[r]以及[j]、[W](不那么典型)一样,属于带音的延续音.因此,边音在许多方面同元音相象,常常当作元音来使用,即具有或音节的功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边音是作为辅音来使用的,它不能成为音节的核心(即音节的中心部分,相当于“突出峰”)而且从纯语音观点来看,它的不带音的擦音变体[!]是辅音性的语音.  相似文献   

17.
中古全浊声母在厦门话里的读法再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古全浊声母在闽南方言的读法,罗常培先生在《厦门音系》一书里说:“全浊并奉定澄群从床七母变入全清的比变入次清的多。跟北平音平声变次清,仄声变全清的条理不同”。袁家骅等在《汉语方言概要》一书里说:“全浊并奉定澄群从床七母多半变为不送气清音,小半变为送气清音,这一点跟普通话平声变送气清音,仄声变不送气清音不同,而与客家话一律变送气清音也不同。”潘茂鼎等在《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一文里说:“古全浊声母今读清塞音清塞擦音的,不论平声仄声,闽方言(包括闽南方言——引者注)多数不送气少数送气,客方言则一般都送气,不送气是极少数。”  相似文献   

18.
中古知三、章组声母在湘方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三章组读音在现代湘方言读音复杂,有读舌根音(k组),舌尖中音(t或l组),舌面前音(t■组或■组),舌叶音(t∫组),舌尖后音(t■组),舌尖前音(ts组)。k,t,t■,t■,t∫,ts,l组的读音是各自独立,还是有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历史语音演变?文章从文白异读、知章组字的不同读音、入声字的特殊音读几个方面出发,分析了中古知三、章组声母在湘方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广韵》日母字发展至今北京音系有着很多不同的读音变化,东北地区有着和其他方言不同的变化:止摄开口字读为零声母,止摄开口以外的日母字丢失[zt]声母,并有[i]介音,亦读为零声母。这很可能与明末清初以来山东“闯关东”的数千万移民有关。移民带来了他们的方言,使东北方言形成了一些与山东方言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吉安方言今读中的古音遗迹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今读唇音“f”与零声母的字中有一部分仍读重唇:1、源于36母中“非、敷、奉”三纽的部分字今读与“滂”纽同。2、源于“微”纽的今读与“明”纽同;三、今读舌尖后音“zh,ch,sh”的仍保留中古读音;三、源于古日纽今读“r”声母的读与“泥”纽同。源于喻纽今读“r”声母的今保留了喻母的读音;四、源于“见、溪、群、精、清、从、心、邪、晓、匣”今读“jqx”的仍保留了中古读音;五、源于“微、影、喻”母R部分“疑”母今读零声母的仍保留了中古的读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