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社会的大踏步前进,使过去看来互不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学科领域,有可能走向一体化。由于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在管理自己方面更多的想到的是如何利用自然科学技术的成果,而在自然科学技术发展中,如何利用社会科学规律及社会现象,尚处于很不自觉的状态。实际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产生的交叉学科的发展,不仅能推动社会科学的进步,而且能推动自然科学的进步。可以说,本文所要论及的仿社会学就是正在被人们逐步认识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2.
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科学品质与人文品质刘斌张阳(北京联合大学学报)马克思曾经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会把关于人类的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正如同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一样:它将变成一个科学。我们称这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为一个科学的过程为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创造发明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样重要 ,彼此依存 ,不可分离。中外历史上有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和谐统一以创造历史辉煌的先例。当今必须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克服轻视社会科学的思想 ,才能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要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划分是学科的划分 ,而非实践的划分。人类的实践活动要求各门知识共同起作用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所起的支撑、导引、保证作用绝对不可忽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是自然科学一步一步地投向人文社会科学怀抱的过程。对“科教兴国”要全面理解 ,不能片面理解为“技术兴国”。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主要不是给自然科学提出的 ,而是给人文社会科学提出的。新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认真克服重理轻文的倾向 ,使人文社会科学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然科学是兵,人文社会科学是帅。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出现了自然科学之兵对人文社会科学之帅的僭妄。这种僭妄使自然科学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从而引发了人类的一系列危机,危机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自然科学之兵回归其应然的兵位,从而找回沉默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失落的人文精神,用科学的和谐带领人类走向幸福安康的阳光大道。  相似文献   

6.
诠释学的当代价值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诠释学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它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性、因果性方法的“理解”方法,从而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划分开来;其次,它使自然科学诠释学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使普遍诠释学真正成为可能,从而为弥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科学主义哲学与人文主义哲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鸿沟提供了可能性;第三,诠释学的理论和视野可以使我们对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和问题获得新的理解,使我们的认识发生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如鸟之双翼,两者互相渗透、有机统一。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统一,是实现跨世纪人才战略目标的需要,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总之,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统一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崇高职责。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社会前进。自然科学认识自然规律,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使自然造福于人类;哲学社会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处理人与人、  相似文献   

9.
环境史学是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以人类与环境的互动,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人类活动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等为主要内容。生态文明史观是核心指导理论;其研究方法在承续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外,大量借助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法,其中,史实综合互证法、实地调查法、口述访谈法、计量统计法为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该学科扩大了史学的研究领域,在增加科学要素,强化史学的公共性等方面发挥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10.
当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不仅表现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统一,而且表现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这种统一根源于研究对象的统一性,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的表现是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渗透,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渗透,以及在两者的交界处建立起大量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是人类文明进入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及持续发展的伦理需要。简而言之,就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造福于人类社会,达到自然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它涵盖着运用“和谐”这一自然规律范畴来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责任”这一社会规律概念来理顺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从而解决人类对生态与社会两大系统中的关系认识及其行为准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在长期的农业生态安全建设实践中,孕育了丰富系统的农业生态安全建设思想,以显扬生态农业之美,防御自然变异之害。文章从哲学思想、生态意识、心态追求、布局法则和生态技术和管理措施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通过对“康德问题”的重提和解释,凸现了认识可能性的问题。并通过对自然的思维态度以及由之产生的自然科学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困境的揭示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自然思维态度的哲学思维态度。理解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的区分是进一步掌握胡塞尔现象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立足于全人类与民族文化的差异,去探索和总结人类生态行为的差异,及其生态后果的差异,揭示生态灾变的成因及形成机制,以便从中找到既能高效利用生态资源,又能确保人类社会生态安全的对策。根据上述研究对象,本文还提出了生态人类学近期急需完成的四项任务。  相似文献   

15.
杜维明以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对儒学作出“创造性阐释”,把儒家哲学阐释为一种哲学的人类学。认为儒家的人性自我的实现除了需要内在主体在自我修养中不断深化外,还需要在外在人际关系的层层拓展与交互作用中进行创造性转换。但这种“创造性阐释”方法仅仅是观念的诠释,既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本意,也缺乏历史条件的支撑,更不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创造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一般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从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但冷战后,这种从现实政治层面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已经不再是一个显学;与此相对的另一部分是从哲学、文化、美学和意识形态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这股潮流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语言学等等都受到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思潮的影响,甚至包括今天的全球化研究。西方(英美)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感和问题意识,这种现实感和问题意识表现在美学研究上,就是集中于审美话语的现代性意义、审美话语的历史衍变、历史与现实意义方面。这与中国的美学研究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学术建制、社会制度、学术背景与传统造成的,但这不应成为中西双方对话与交流的最终障碍。现实感和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源泉,也是真正展开全球视野下学术对话与交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复调的生成-外位性思想与巴赫金的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外位性思想是巴赫金在学术生涯初期提出的,它脱胎于其哲学人类学,并始终在其学术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他在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中加以积极应用,生发了复调小说理论、对话理论、狂欢化理论等。尽管外位性思想在哲学人类学、文化学、人文学科方法论等方面有很大价值,但巴赫金在文艺学领域的创见却有着明显的哲学人类学印记。这虽然为文艺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学术视野,却是以对文学自身某些规律有所忽略为代价的,因此,这也是巴赫金的某些结论始终无法彻底自圆其说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鲁迅杂文中有着丰富的自然意象,它们是鲁迅关注时代和社会现实的艺术结晶,是强烈的时代情感、深刻的哲理思想和真实的自然物象的高度统一体。鲁迅杂文中自然意象具有鲜明的悲剧色彩和抗争色彩,这种特色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生活根源。鲁迅杂文的自然意象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教育,形成了丰厚而独特的审美意蕴。因此,这种自然意象是一种带有现代“原型”意义的意象类型,具有深远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天人之学是古代哲学的基础理论,儒、道、阴阳各家对天人关系都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哲理性探讨。《淮南子》则综合了各家思想,以天人合一为纲,强调以人应天,以人合道,因顺自然。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指出政治也要合于天道,顺应自然,从而构建出一种管理社会生产生活的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20.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区分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主要涉及人论、世界观理论、价值论和哲学观等问题,后者主要是马克思运用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深入研究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时代性结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以严肃的理论态度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梳理和完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方法,用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