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旧体诗是一种比较难学的文学形式。写旧体诗除了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外,还要掌握一些特殊的修辞方法和格律知识。旧体诗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唐代之前的诗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之后的诗称之为近体诗,但不包括近代的诗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古体诗只求押韵,不受其它格律限制,如骚体、乐府、歌行、古风等均如是。而近体诗则除了要押韵外,还讲究其它格律,较之古体诗更为规范,更富有音乐性。近体诗的格律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代。它分为绝句(五绝、七绝)、律诗(五律、七律和排律)两种形式。绝句每首限定四句,…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作为元白诗派的代表人物,创造了半格诗这一新的诗体,融合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格律规范于一体。就字数而言,半格诗不受字数限制,多用12句、16句、20句等句数类型;就平仄而言,合律诗句和不合律诗句同时存在且比重大致持平,多用粘对律和拗救;就用韵而言,其韵式分为一韵到底、邻韵互押和中途换韵三种,平声韵部使用频率较高;就对仗而言,主要分为律诗的工对、古体诗的对仗和无对仗等三种类型。其规制介于古体诗和近体诗之间,别具一格,"似古非古,似律非律",为古典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魔戒>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个人的神话体系,本文对其进行美学意义上的澄清,认为托尔金基于中古语言文字的创造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盎格鲁·撒克逊美学底蕴,并通过讨论作品和古英语诗歌<贝奥武夫>契合,阐释<魔戒>和<贝奥武夫>一样是抒情的而不仅仅是叙事的.它从主题上表达了盎格鲁·撒克逊世界观,并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哀婉的风格,从而证明<魔戒>是作者为其祖国和现代盎格鲁·撒克逊族群创造的另类的历史和神话.  相似文献   

4.
旧体诗就是今人用唐代及其以前的诗歌形式来写的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讲究声律对偶的近体诗滥觞于南北朝的齐、梁时代。至初唐,近体诗的声律趋于成熟、定型和完备。写作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应师承高古学唐诗,但是更要学习唐人既讲声律、又不惟声律的那样一种自由解放的艺术精神。谐或不谐声律,皆以自然随性不刻意为好,切勿因之而束缚了自己的创作灵性,影响了情志的自由表达。  相似文献   

5.
盛唐诗人王昌龄诗作久负盛名,是研究盛唐语音的重要语料.王诗用韵,近体诗可分21个韵部,古体诗可分32个韵部.大多诗歌用韵规整,合于<广韵>.支脂之微、萧宵肴分别合为一个韵部.而且出韵较少,偶有换韵,亦有韵字不避重复者及特殊韵字.  相似文献   

6.
律诗的特点     
《新天地》2008,(7)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诗歌规律来写的,没有一定的标准,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考察唐代语音,王昌龄的诗歌无疑是宝贵的材料之一.本文韵谱依据《全唐诗》卷一百四十至卷一百四十三所录王昌龄诗外,又补入王重民等辑录《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1982)所收王昌龄《城傍曲》和《题净眼师房》(26页)两诗,共计有诗184首,其中近体诗97首.韵谱在圈定王昌龄诗韵脚后,联系《广韵》进行归纳分析.韵谱分十四组,每组下有的分若干摄,每摄分近体诗和古体诗两部分.每部分先列平声,次列仄声.为节省篇幅,诗题太长者适当删节.文中书名号内的阿拉伯数字是该诗在《全唐诗》(1960年4月中华书局版)的页码.  相似文献   

8.
词一般是由长短句组成的,而且篇幅一般比近体诗要长,平仄组合亦比近体诗复杂,但是仍然有规律可寻。词虽很难讲是由近体诗发展来的,但近体诗平仄的交错律在词中仍得到保持,对粘律仍继续使用,升降律又有了新的发展。交错律、对粘律、升降律这三者的综合运用,就形成了词平仄组合规律。它在继承了诗的平仄组合法则上又有了发展。(一) 交错律的保持近体诗是以律句为主的,它的节奏,一般来讲,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节奏单位的(节奏点发生变化的除外)。近体诗也有拗句,它的节奏虽与律句基本相同,但在平仄安排上与律句不同。词中仍较多地使用近体诗的律句,同时也使用近体诗  相似文献   

9.
运用穷尽式系联方法,归纳出刘长卿诗歌用韵系统:近体诗阴声韵、阳声韵共22部;古体诗阴阳声韵共18部,入声韵7部。并将刘诗用韵与相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诗人用韵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刘诗用韵的特异之处及其与通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诗歌用韵的考察可以分析诗人所处时期的语音系统及方音现象 ,这已经被认为是“主要从文献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方法之一。这些诗歌的用韵不只包括古体诗之间的通叶 ,而且包括近体诗 (主要指宋代诗人的 )中的借、出韵现象。借、出韵现象也是诗人实际语音的流露 ,我们从韩诗的用韵情况就可得出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宋代诗人廖行之的古、近体诗的押韵情况及各部特殊韵例、韵字的讨论,归纳了作者的用韵特点。古体诗阴声韵有通叶现象、入声韵有混押现象。近体诗较多出韵,首句入韵也不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虞集古体诗、词、赋等的用韵和近体诗的用韵做穷尽式的考察分析,我们发现;;虞集古体诗、词、赋等可分为18部,和宋代诗词人用的基本相同,与《中原音韵》有别;;近体诗基本上按传统的“诗韵”写作,但其中有与古体诗各部之间通押相似的借、出韵关系,也有些近体诗不符合“诗韵”规定,而是对实际语音及方音特点的流露。虞集虽然是名儒显宦,近代诗用韵也受到实际语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语和法语同属于印欧语系;以历史的观点来观察,这两种语言又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一0六六年诺曼人侵入英国时,法语便随之进入英国,并成为官方和上流社会的语言。诺曼人并非法国人,他们入侵英国之前征服了法国西北部的诺曼第,吸收了被征服者的更高文化,且把法语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因此,当他们侵入英国之后,就把法国现行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带到了英国。当时,英国的黎民百姓讲自己的木族语——盎格鲁·撒克逊语,教会使用拉丁语,上流社会及官方则通用  相似文献   

14.
北宋诗僧德洪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存诗最富的释氏德洪诗歌韵系与宋代通语18部相一致,但又有其鲜明的个人特点。用韵较宽,其诗中透露出许多江西方音现象,并兼用吴语。可见宋代(特别是像德洪这样不受官韵约束的僧人)诗作无论近体诗、古体诗都能反映当时的实际语音  相似文献   

15.
Alliteration是日尔曼诸语族自古以来惯用的一种诗歌手法(poetic device)。在英国,从盎格鲁·萨克逊的民族史诗Beowulf到中世纪末期WilliamLangland的寓言性长诗PiersthePlowman,都以这种重复词首音(initai)造成音响共鸣呼应的方法作为诗的主要形式。几百年中,alliteration一直被当作英语诗律学(prosody)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乔叟引进了英雄偶句(heroiccouplet),把音节尾韵(rhyme)带入英国诗歌以后,allit…  相似文献   

16.
处于刘宋“诗运转关”时期的谢灵运,除了在诗歌内容上开创了山水诗一派,还在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文体革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术活动以及诗歌创作分别在声律、对偶、名句锤炼方面对诗歌的律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英诗头韵包括有古英诗歌头韵和现代英语诗歌头韵两大类,现代英诗头韵可以分为元音头韵和辅音头韵两个类别,而辅音头韵又可以根据6种标准划划分为12个小类。从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古英语诗歌头韵到现代英语诗歌头韵,英诗头韵在形式上经历了很多的变化,规则上愈来愈宽松,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谈到中国诗歌中的近体诗,六朝无疑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时期。因为,六朝诗不但上承汉魏的古体诗,同时下启唐代的近体诗。就中国诗歌的发展史而言,六朝,尤其南朝是格律诗的发端。齐、梁以后的诗跟近体诗的形式很相似,到了永明(482~493)时期,四声论已相当流行,当时的文人讲究声律的调和,就产生了永明体。 以前的文论家亦主张声律的调和,但他们讲求自然的声律。那么齐、梁时期为什么盛行讲究声律的风潮?主要原因:(1)东汉以后,佛经的翻译和梵音的输入,音韵研究颇发达。这成为声律运动的推动因素。(2)乐府衰亡以后,新转入有词而无调的时期。诗既离调,诗的音乐要显现出诗的文字,音律的作用就是要在诗的文字本身显  相似文献   

19.
和韵是中国有近1200年历史的诗词创作方式,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汉语诗歌写作中也受到尊崇,成为古代汉文化圈带有普遍性的写作行为。和韵正式形成于唐代,创始人是元稹和白居易。唐代浓厚的诗歌氛围、近体诗的成熟和元白的个性特征是和韵产生的主要原因。和韵有共时性和韵与跨时代和韵两种类型。跨时代和韵开辟了与古人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的新渠道,也为诗人提供了一种文字消遣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20.
徐远水 《老友》2013,(10):49-49
齐梁时代,音韵学家发现了"四声",作诗开始讲究平仄。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或"古风";唐以后的诗,尽管是五言、七言的四句或八句,如果不合格律,仍然只能称古体诗或杂诗。格律诗有这样一些特点:①每首四联八句。五字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