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文学接受活动,是文学创造的“最后完成”形式,它以一种新的“生产行为”,使文学创造的意义增殖和价值增殖。同时文学批评又是对文学创造活动的自觉的理性反思,并帮助作家“反馈”需求信息,对文学的“再生产”,具有一种特殊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传统观点审视,中国新文学的黎明期理所当然应始于五四时期,似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天经地义该从这里起步。但是若对中国文学的演变进程加以纵向考察,便会发现晚清文学改良已放射出中国新文学的黎明曙光,古代文学的旧殿堂已开始全面解体,具有“现代型”特征的新文学正在同传统文学的痛苦诀别中艰难地发孕着,从文学观念到创作实践都蕴含着新文学“现代型”的一些基本素质,初步展示出中国文学朝着“现代化”力向迈进的历史趋势。因此,新文学的黎明期应该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开始,考察新文学“现代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状元策”和“状元”一样,其源可溯至唐、汉或更早。“策”作为典型的“官人文学”形式之一,具有许多特殊性质和意义,一直在古代官人制度中居突出而稳定的地位。“状元策”作为古代“官人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最出色”的,它的理论意义可以从“状元策与科举”中予以体认;它的实际功能,可以从“状元策在当时”中得到认识;它的现代价值可以从“状元策在今天”中获得理解。它的庞大阵容和丰厚蕴藏及其多方面意义,都提示我们:不能因为它有“无用”部分而被冷漠不顾,而应像对待其他古代文化遗产一样,当作重要对象之一予以整理、研究、扬弃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沈鲍”是沈约和鲍照的并称,最早出现在杜甫诗中。它的涵义有两点:同盛名于文坛,诗风都具有怨而俗的特征。“沈鲍”并称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晋宋易代之际“士庶杂选”引起的士族和庶族关系变化在文学上的反映。从文学上看,“沈鲍”诗风的价值,在于它是刘宋颜谢诗风向梁陈宫体诗风演进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5.
“乌金文学奖”不同于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纯粹的文学奖项,它的延承发展与煤矿建设与煤矿文化紧密相关,它追求与实现的不是形而上的思想、艺术层面至上的尖峰境界,而更多是关注现实大地上煤矿人的生产、生活。乌金文学奖评选表现出在精神的文化探寻与现实的“载道”意义之间很独特的结合。从煤矿与文学两个领域对其社会价值进行论述:构成并推动煤矿系统文化建设,促进煤矿人本安全文化氛围养成;发展煤矿文学,推出优秀作家,拓展中国文学的创作疆域。  相似文献   

6.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时期文学再度兴起关注人、人性、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热潮。它的兴起绝非偶然,应该说这是“五四”“人的文学”的回归和继续。新时期“人的文学”发端于伤痕文学,经历了反思文学、知青文学。作家们对过去的灾难和悲剧进行回顾和反思,他们认为,过去所发生的悲剧都是人的悲剧。因此,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呼唤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新时期“人的文学”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弱者的本质的发现,而新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强者本质的发现。这既是文学史上“人的文学”的再次回归,又是“人的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理论界关于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已多有讨论 ,但是这一讨论基本没有涉及作为文学本体及文学媒介的文学语言。本文认为 ,文学语言的人文价值是“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中的应有之义。文章从剖析“人文”和“价值”这两个词语的本来意义入手 ,具体界定了人文价值的涵义 ,接着论述了逻辑语言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人文价值的失落 ,然后着重指出在文学这个国度里 ,其词语不仅保存着语言的原初创造力 ,而且经历着往返不已的灵魂轮回 ,经历着既是感觉的又是精神的再生 ;语言在文学里复活了它的全部的生命 ,闪耀着人文价值属性的灿烂光芒  相似文献   

8.
灾难诗具有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灾难诗的文学人类学意义至少在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和证实:第一、文学是“人学”;第二、诗歌在民间。  相似文献   

9.
人学与人的文学:衡估文学现代化的最佳标尺朱德发文学现代化既是作家们关注的焦点又是研究者探讨的重心,但这里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应以什么样的价值标尺来衡估古典型文学与现代型文学的区分度,以及文学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目前学术界对文学现代化的认识并不一致,甚...  相似文献   

10.
时代、社会、尤其是知识精英群体人的价值取向影响制约着文学的价值走向,而文学的价值走向反过来亦给予时代、社会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人的价值取向的流变由“屈已以就群”而“屈群以利已”而个人本位主义的“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文学的价值走向也因此而形成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观念始终徘徊在文学与政治、审美与实用的二元对立之中,或者说,20世纪的中国作家是在顺从政治的自觉中认识了文学,同时又是在掌握了文学的真理后去反思政治的。百年中国文学正是以这种充满着内在矛盾的运行方式,向世界展现着它现代化的奇特历程。  相似文献   

12.
从价值学 (Axiology)视角来看 ,2 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明显在道德情感与文化理性两个认识层面上表达了对乡土世界的否定性价值判断 ,即在否定乡土地域既成价值系统中发生 ,在新的否定中完成世纪之旅 ,这种价值取向上不断的否定嬗变成为循环于世纪乡土文学内部的主导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3.
世俗化成为市民文化的本色是一种逻辑必然.对于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的创作主体来说,消解崇高,以俗为本,成为他们的一种基本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叙事立场.世俗化最突出的表现是主题上的反崇高性和题材上的日常琐屑化,世俗化的价值取向也就决定了这些作家具有的平民化的叙事立场和叙事态度.  相似文献   

14.
新康德主义的文学价值论主要是在西南学派的李凯尔特那里形成雏形的。它的主要内容在于:其一,文学艺术是具有价值的文化对象;其二,文学艺术的价值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价值关系;其三,文学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审美的、直观的形象;其四,文学艺术的价值必然凸显文学艺术的意义及其动态性,而不是线性发展。它对20世纪西方文学价值论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在传统女性文学的基础上发生嬗变,在中国文坛上引起巨大的震撼。试图从女性生存的环境和女性性别意识诠释女性文学发生流变的真实状态。探讨女性文学在变革时期所走过的不寻常的路。剥离出对现在文学有启迪的、有价值的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性”理论对我国文艺理论在80年代以后的发展影响很深,但其重大缺陷是将文学的思想性与审美价值割裂开来,也偏离了西方美学和文学研究传统的精华。维科是“美学科学的发现者”,他的“新科学”所关注的正是文学中思想的独特性。巴赫金认为,文学中思想的形式和类型问题“迄今为止几乎完全没有研究清楚”,还是空白。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学的审美价值主要内涵就是思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掘文学中的源发性思想。  相似文献   

17.
俄版《2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一部俄罗斯人自己编撰的文学史读本,它以"在场者"的视角重新梳理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从精神层面而非意识形态层面展现了20世纪的俄罗斯精神与文学艺术风貌,匡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误解。这种"重构经典"的文学史写作似乎与"消解经典"的"后现代"精神相悖,然而其背后隐含的却是对人类一种永恒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小说的“疯癫叙事”历经从萌生、演变、沉寂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缘于作为叙事视角兼叙事声音的“疯癫者”驳杂多面的文化形象及不同于常人的言语、思维与情感体验特征,从“五四”到新时期再到世纪之交,中国20世纪小说疯癫叙事文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皆隐秘漫溢出特殊的历史意识。20世纪中国文学疯癫叙事踯躅于对历史的建构、置疑与重构之间,某种意义上,疯癫叙事是窥探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意识的标本与参照。90年代以前,疯癫叙事致力于挑战同时期文学实践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与宏大;世纪之交,疯癫叙事在浓郁的历史虚无主义氛围中,展现出对虚无主义历史意识的审视与过往历史话语价值的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历史小说走过一条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变革的创新道路,其现代化进程大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从英雄创造历史到解构英雄,从人民创造历史到偶然创造历史是其突出的历史文学观。而历史氛围的轮回性,审美取向的循环论,结构形态的进化论又是其重要的艺术手段。不论是规律认识,还是价值判断,历史由叙述赋予意义。  相似文献   

20.
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派诗,在时代的感召下,作出了个人情感与大众心态沟通、直面现实人生、张扬知识分子主体性品格的价值取向。艺术上较成功地实现了中西诗艺的嫁接,客观性与间接性的戏剧化手法,思想的知觉化,力求智性与感性的溶合,为中国现代诗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