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汉时期,以经学为形式、以神学目的论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正统思想在文化学术领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而身处东汉时期的王充直追战国末期的荀子,异军突起,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但由于为那个时代所决定的历史局限,王充的思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系,其社会历史观尤其如此。他主观上力图在社会政治历史领域贯彻唯物主义,但客观上展现出来的却是历史唯心主义;他坚持“汉高于周”的历史进化思想,又摆脱不了不变论和循环论;他坚信历史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而又将这种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他认为教化与治乱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认为最后决定治乱的是“时”、“数”;他笃信命定论,但有时也相信人的主观努力;他把无情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统治及其偶像,但又以令人生厌的阿谀之词去歌颂他所面对的王朝和“圣王”,乃至匍匐在“至圣先师”的脚下等等。总之,他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有时是傲世的天才,有时是可厌的俗物,然而,这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王充,而不是被抽象化了的或被一些人用圣水洗礼净化过的王充。  相似文献   

2.
“美的艺术”与意境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在分析“美”时的主要见解大家已相当熟悉。即审美无利害;美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美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在分析“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到了“美的艺术,”认为“美的艺术”应具有如下特征:(亚)美的艺术的“意图”就是符合人的发展的规律。而人的发展规律、艺术规则都与自然的一切规则同构,是生命的灌注,生机勃勃。所以艺术的“意图”不是确定的意图,它应该是从对具体事物的审美判断出发,从感情出发,这样,创作和接受才不被某种意图所左右,才具有天真而又丰富的生命特征,才使艺术成为艺术,才能创造出自然一样的东…  相似文献   

3.
“夺胎换骨”之我见熊一坚黄庭坚是北宋大诗人,他的诗在有宋一代影响很大,但人们对他的诗以及他的诗论毁誉参半。“夺胎换骨”,就是黄庭坚受到人们抨击的“罪状”之一。此说始见于宋僧惠洪的《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无意,虽...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终于走出中世纪封闭轮回的怪圈而开始步履蹒跚地逐向近代社会的起点。在这条极富苍凉悲壮色彩的历史晨昏线上,龚自珍,以他巨人的批判的功绩树起了一块纪念碑,成为那一时代精神的象征。他的影响是深广而持久的,早在龚氏生前一就有人注意到他“见地卓绝,扫空凡猥,笔复超迈”[1],把他看作“未易”之才;近代学者梁启超更认为,“(晚清)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今文学之健者,必推龚魏”[2];就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杰出贡献的鲁迅、郁达夫等,也都非常喜爱龚氏诗文,在他们…  相似文献   

5.
李昌懋 《理论界》2023,(4):89-93
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中,小分队的总任务被分解成“守土御匪”和“拯救母亲”两个任务,前者由少剑波主导,后者由杨子荣主导;栓子与小分队成员在片中形成默认契约;小分队提供保护,寻找他的母亲,而他只有在小分队执行上述任务时才服从小分队;最终,以完成救母这一任务为条件,小分队的“传奇”成为片中当代时空主要角色的“爷爷”记忆和讲述的“荣誉”,并借此得以在当代人中被流传与改写。  相似文献   

6.
人们把《三国演义》看成“智谋大全”是有道理的,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以古今人才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观才与才敌,而一才又遇众才之匹,不奇;观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一才之胜,则更奇。”作品无论写内政、外交,还是写军事谋略无?..  相似文献   

7.
“人性善”是我国思想界的传统命题,作者认为,适应我国明清之际反对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空谈心性、倡导所谓“实学”的需要,陈确进一步发挥“人性善”学说,认为“人性善”即人的“气”、“情”、“才”善。进而他指出,人性善恶之别,是后天“习”作用的结果;人性之善是建立在人知善行善的道德实践基础上的,从而赋予“人性善”以实践的品格和特性。  相似文献   

8.
论林语堂小说人物与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年代,林语堂以小品在国内博得“幽默大师”的名号。出国以后,又以小说在西方“红透半边天”。其小说创作成就虽不如散文小品,但影响却远在散文小品之上。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瞬息京华》),是作者献给西方的“福音书”,曾畅销欧美,是作者引以“自豪”,认为可以“传世”的杰作。但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在西方与在国内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认为“《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是现代的《红楼梦》”①;在国内,则认为它缺乏真实性而并不欣赏。林语堂小说同他的文化论著《生活的艺术》一样,意在向西方传扬…  相似文献   

9.
《菜根谭》系明人隐士洪应明所作,它以格言形式指出人性善恶和教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几年前,就听说日本企业界掀起争读《菜根谭》的热潮,近两年才得以阅读.笔者从事管理学的教学工作,所以从管理学角度来阅读这本书,觉得其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给我教益匪浅.体会最深的有两点,这就是以德为本的管理素质思想和管理方法思想.一对于管理者来说,德的素质是相当重要的.在这里洪应明不是纯粹地讲德,而是通过德与才、功业利禄的关系来进行阐述的.他借用主与奴的关系,说明德与才的关系.他认为,“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这些比喻确实非常精彩,论述也很深刻.“德在人先,利居人后”,是洪应明对德的进一步论述.他认为,人才应该“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只有这样,“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相反,过分贪恋名利,“不是个好臣士”,“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士夫徒贪权市宠,竞成有爵的乞人”,重者,“便坠危机”.所以,就一般情况而言,君子立德,小人图利,“立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应是“知识人”与“文化人”的结合。艺术教育使人在“内敛”的同时,又有“外显”态度和方法;获得的“动物性”的幸福,而又不违“社会性”的要求;在“实力”的基础上,增加了“魅力”,提高竞争力。非艺术类专业的艺术教育是成为艺术“消费者”的条件,其形式可以是简易、活泼、轻松、通俗的,应当更多地有“民间意识”,而在艺术内容上则要坚持严格标准,要用大学的文化取向引导社会文化趋向,而非相反。艺术教育要“扬优”与“护短”结合,注意发现学生的天赋、背景和爱好,指导他们形成个性专长。隐性课程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显著,要主动创建优质的环境,放大、校正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镇洋彭兆荪是清代乾嘉间名震文坛的骈体名家,他的骈文作品主要收录在《小谟觞馆文集》4卷及《续集》2卷中。彭氏认为,骈体文的出现,乃文学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骈散异途同源,不分尊卑,而八代之文未尝衰;同时,骈文应以六朝为高标,并依此“矫厉肤庸,归诸渊雅”,使当代骈文创作走上正轨。彭氏骈文的主要特点与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精熟《选》理、宏博沉丽,以散运骈、辞茂气盛和诸法兼擅、尤工议论。就文学史地位而言,在清代骈文史上,彭兆荪足称一代名家,我们应对他的骈文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读易三则     
任光椿 《船山学刊》2002,(3):137-138
释革命“革命”一词,始见于《易》。《易》之《彖下传·革》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尔后,数千年间,人们都很少用它,直到上世纪辛亥革命时期,它才又常常出现于人们的口头与笔端。章太炎写过一篇颇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他说:“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在他看来,只有同一民族内部的政权替换和制度的改变,才能叫做革命。所以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参加的组织叫做光复会,而不是孙中山的革命党。章太炎对革命的解释,基…  相似文献   

13.
“边缘人”的角色尴尬——容闳在晚清中国的人生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闳是一个典型的“西化”人物 ,他受过全面系统的西学教育 ;可他仍然是爱国的 ,他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对于晚清中国来说 ,容闳本是不可多得的近代新型人才 ,但是 ,在那仍然重视传统科举功名的时代 ,作为“洋学生”的容闳实在难以介入晚清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 ,他的爱国与报国的良苦用心也因此得不到世人的真正理解与支持。容闳在晚清中国社会以一个“边缘人”的角色 ,处境颇为尴尬 ,而这种尴尬的人生境遇 ,对他的事业有着严重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早在20年代,陶行知就尖锐地抨击了旧学校办学的根本弊端是“与社会隔离,”不能用社会的力量以谋进步,呼吁要拆掉“围墙”,开放办学。同时,他提出了产教结合,联合办学的新思路。他说“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要有一个大规模联合,才能希望成功”,“教育要与农业携手”,“与银行关充分联络”;“与科学机关充分联络”,“与道路工程机关充分联络”他强调,学校“改造乡村生活力量大小,要看他对于各方面势力联络的范围多少而定”。我们办“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生利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  相似文献   

15.
韩非非法家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理论界都把韩非当做法家,作者认为欠妥,韩非应为术家。主要根据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确实有个术家学派,申不害就是其创始人;秦汉时期人们都将申、韩并称,认为其属申子学派;韩非虽说过要“以法治国”,但同时又说过要“以术治国”,“以术治国”在《韩非子》中的地位比“以法治国”高;韩非还将慎到法家的“势位”思想,改造成了术家的“势”;韩非从申子、商换、吴起等那里吸取来的亦主要都是术的思想;韩非不仅是术家集大成,而且还创立了术家的一个支派──“义理”学说,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只有还韩非术家的真面目,才能正确评价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对后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个面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同志求实与创新精神在教育思想上的结晶。因为它既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客观要求,又反映了时代特征和对教育未来的科学预测;它既指明了教育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必须大力提高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又指明了教育要有长远的战略目标以适应21世纪人才的需求,必须着眼于未来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准备人才。“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办好教育…  相似文献   

17.
赵治中 《天府新论》2000,3(6):57-62
阮籍是人格颇为复杂且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心”与“迹”有异,“才”与“性”相离;行为上“慎”与“狂”兼具,“真”与“伪”同体;作品则外在风貌与潜蕴内质有别,以至相悖。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阮籍的人格悲剧,也就成了客观公正评价阮籍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8.
论嫉贤妒能郭晓君(一)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就有爱才、举才、荐才、用才、护才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也存在着愚蠢、卑鄙的嫉贤妒能现象。人才的成长,几乎无一不伴随着奸佞小人的陷害和攻击,正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相似文献   

19.
丁纪 《天府新论》2020,(4):29-44
孔颜关系意蕴丰富,本文借庄子“亦步亦趋”、程子“有准的”、孟子“具体而微”、扬子云“未达一间”四种话头,从不同层次与角度加以领略。颜子好学之第一表现,必在于亦步亦趋,而亦步亦趋非在心理之融通,尤在一言、一事、一善之服膺,然后得以成乎规矩;颜子所以为学圣人之标准,则在其入圣人为近,使人有所用力,故学者来此取法,尤不可恃才,须每退一步、下一等,方有以居于实地;至谓颜子具体而微,则以其屡空而更欲有进于空空如也,以见所谓“具体”之“体”者,实体、空体两面意义之兼具;至谓颜子未达一间,乃其竭才尽力之余,始开向上一机,然又不为已甚,以一身而为狂邪之横障,使此文明得有一种中道健全之保持。  相似文献   

20.
颜元是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实学特征,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教育目的——“实才”与“实德” 颜元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认为“人才为政事之本”(《习斋先生年谱》卷下)。但传统的八股举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只知谋取功利名禄,而毫无“利济苍生”、以谋事功的能力。他辛辣地讽刺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峨冠博带,垂目坐,如泥塑”(《习斋先生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