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海英 《社会科学》2003,(10):94-103
明清时期江南与全国其他区域的经济交流是非常密切的 ,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全国范围的经济发展而言 ,无论是闽粤地区丝棉纺织业、果木、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和出口贸易的崛起 ,还是两湖等地最大商品粮基地的形成 ,江西过境贸易的繁荣 ,以及华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开发等等 ,无不与江南经济密切相关。江南在同各区域的经济交流中 ,互相开拓市场 ,共同促进了各地的商品经济活跃 ,体现了江南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密切的互动关系及江南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明清江南与闽粤地区的经济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后期至清代 ,在全国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市场网络体系。这使得江南经济与闽粤等地区的经济交流日益扩大 ,从而将江南区域市场纳入全国市场体系之中。本文据此探讨两地经济联系、市场互动关系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江南成为全国商品粮需求最大的地区,执商界牛耳的徽商在利润的刺激下,积极从事粮食的转运、销售活动,成为江南粮食市场的主力军,徽商的经营活动,满足了人民对粮食的需要,稳定了江南的粮价,促进了江南粮食市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湖广熟,天下足"谚语的出现,是一种经济现象的真实反映,标志着两湖地区凭借粮食生产成为全国经济重地。唐代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开始有南移的趋势,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江南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经过五代和北宋200余年的持续发展,江南生产的粮食成为供给天下的粮食来源,于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民谚。到了明朝中后期,江浙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比重下降,湖广地区则由于长期的开发,承接江南地区农业功能,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湖广熟,天下足"在湖广地区的出现,该地域的土壤水热条件是基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发展及种植技术层面的改进是关键因素,也与官府的轻徭薄赋与劝耕等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乾隆时期,苏州的浒墅关是江南重要的粮食转运中心,粮食商品流通的增加,为浒墅关税收提供了充足的财源;乾嘉之际由于受产粮区商品粮数量的减少、粮价增加、交通条件的恶化以及江南自然经济程度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经过浒墅关中转的粮食大为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江南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治国方略中,粮食问题始终是受到统治者们普遍重视的问题。粮食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与其它商品的交换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市场结构。因此粮食问题成为研究清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网络系统。本文试图以汉口为例,通过粮食贸易的集散经营、流通运销等问题的分析来探讨清代粮食贸易的性质及其影响。一、汉口粮食的集散与经营湖北汉口镇,“肇于明中叶,盛于(天)启、正(崇祯)之际”。到清代,随着长江流域沿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其自身优越的地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下,清代长沙的商业显著发展。诞生了一批享有盛誉的特色商品。同时,在晚清社会经济转型期,长沙的商业也出现了近代化的发展,成为两湖地区、长江中游一个重要的商业区域。为湖南在中国近现代时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宗法社会渊源深长,宗规族法生成发展衍至清代渐臻完善,它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宗族法的一个典型形态,其社会作用究竟如何?朱勇同志撰文《清代江南宗族法的社会作用》,以清代江南地区的宗族法为考察对象,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对其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嘉庆时期环渤海地区是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区域,粮食贸易对维护该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粮贸活动中主要是由奉天省向直隶、山东两省输送,其商品粮是指粮食产出后经过市场与货币进行交换的那部分粮食,包括中长途贸易粮石,同时也包括农民在自家门口集市上交易的粮石。奉天省粮食向直隶、山东两省沿海州府的输送,具有商品粮贸易的性质,且数额较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在逐渐发生变化,粮食商品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实际上也就是文学家族.这是江南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作用使然,由此也充分显示出江南文化家族在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毫无疑问,在清代文学史发展中,江南文化家族的参与程度极高,从一定意义上说,江南文化家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清代文学创作力生成的过程.因此,对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将有助于理解清代江南文学作者群的成长和创作环境,也有助于理解其创作的源泉和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