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吴组缃是一位清醒的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用短篇小说试笔,曾发表过《不幸的小草》(1923年)和《鸢飞鱼跃》(1925年》两个短篇。三十年代初,他叩开了文学创作之门,连续发表了《离家的前夜》(1931年),《两只小麻雀》(1931年)、《栀子花》(1932年)、《菉竹山房》(1932年)、《卍字金银花》(1933年》、《天下太平》(1934年)、《樊家铺》(1934年)、《一千八百担》(1934年)、《女人》(1935年)、《某日》(1936年)等十多个短篇小说,这些抗战前的作品,全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吴组缃抗战前的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并且有了新的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出版时间,196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正文前的扉页上写道:《形态》一书由“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于1932年第一次全文用原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这里的原文应是德文。可见《形态》一书公开发表的时间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目前在一些文章、教科书、工具书和参考书中关于《形态》一书何时问世及其它方面似乎又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3.
巴金是我国继鲁迅、郭沫若、茅盾之后影响最大的作家.以往的研究者们多偏重于他的小说创作的研究,而对他的散文则注意极少,这是不公平的.夏衍说:“不论是小说家、剧作家、报告文学作者,他们最先学的、最早写的,都是散文”.(《精炼与清新》见《文艺报》1982年第1期)巴金也是如此.其实巴金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是相当高的.就数量来说,民主革命时期所写的作品,结成集的就有《海行杂记》(1927)、《从南京回上海》(1932)、《旅途随笔》(1933-1934)、《点滴》(1933-1935)、《短简》(一)(1936)、《短简》(二)(1935-1937)、《梦与醉》(1937)、《控诉》(1931-1937)、《旅途通讯》(1938-1939)、《无题》(1936-1940)、《黑土》(1939)、《龙、虎、狗》(1940-1941)、《废园外》(1938-1942)、《静夜的悲剧》(1945-1946)等十八本之多.就种类来说,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就体裁来说,有通讯、报告、速写、杂感、书信、序跋、随笔、游记,回忆等等.就质量来说,他的散文犹如一朵朵美丽的彩云,令人神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巴金的散文以题材的广泛,感情的真挚,风格的朴质清新等形成了他的特色.可以说,巴金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  相似文献   

4.
徐珣 《可乐》2011,(4):41-41
1932年8月,14岁的周璇参加上海电台举办的演唱比赛,名列榜首,被誉为"金嗓子"。她以清脆、明亮的歌喉,征服了十里洋场。周璇跨入影坛后,分别在艺华影业公司的《花烛之夜》和电通影片公司的《风云儿女》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几年后,她又应袁牧之邀请,在明  相似文献   

5.
左翼电影出现于1932年,到1935年,其最高代表作品《风云儿女》表明,中国左翼电影已经从整体上融宣传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并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影片在都市意识和电影市场意识规范下的叙事策略,既是出品方电通影片公司的制片路线从左翼电影向新市民电影转化的基础,也是一年之后新市民电影全面取代左翼电影成为唯一的中国主流电影的开始,而二者间内在的文化逻辑关联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6.
青岛作家协会主席尤凤伟发表了“抗战三部曲”,其中《五月乡战》被长影拍成电影;《生命通道》、《生存》则由北京阳光灿烂制片有限责任公司取得电影改编拍摄权,并协定先宁白《生存》。1996年6月4日,“阳光公司”派人携已签名盖章的协议书到青岛尤凤伟家中,经商谈后达成协议大致如下: 尤凤伟将《生存》的电影改编权及电影拍摄权独家授予“阳光公司”,期限为三年;尤凤伟担任《生存》的电影文学剧本编剧,并在影片的显著位置署名;“阳光公司”如对剧本有异议,可改编再创作;“阳光公司”支付尤凤伟五万元作为《生存》的改编权许可使用费,投入拍摄后支付尤凤伟不低于六万元的编剧费(后者达成口头协  相似文献   

7.
永久的谢幕     
《北方人》2008,(Z1)
胡蝶,原名胡瑞华。1924年,胡蝶16岁时回到上海,入上海中华电影学校第一期演员训练班。1928年,加入明星影片公司,并与阮玲玉合作了《白云塔》,这是这两位中国影坛巨星的唯一一次合作,胡蝶也因此片而开始走红。1933年,在上海新闻界人士陈碟衣、毛子佩等人发起的女明星竞选中,蝴蝶被选为"电影皇后"。她在有声片《姊妹花》中兼饰一对性格迥异的孪生姐妹,此片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1975年定居加拿大,著《胡蝶回忆录》,  相似文献   

8.
1932年夏,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在东满、磐石、宁安、汤原、巴彦和珠河等地发展抗日武装斗争,创造游击区域的战略方针。1933年8月,满洲省委在工作决议中又指出,只有“很灵敏的运用统一战线的策略”和发动广大农村群众,支持农民的斗争,才能有效地完成建立抗日根据地的任务。①1934年2月22日,在《中央给满洲省委的指示信》中表示:“中央同意你们把磐石、间岛(延边)、汤原、绥宁、珠河等五个游击区当作我们工作的中心”,并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建立革命政权和根据地。经过各地党组织及  相似文献   

9.
读大作家的书信是很有兴味的事情,从中往往可以看到比他的作品更明晰的意见,而且可以借此钩稽文坛的故实,探索作者的生平。反过来,也可以依据信中所包含的故实和生平考订书信的写作时间。鲁迅书信中适例甚多,试举三则,以发其凡。其一,《鲁迅书信集》附录致王志之断片,注云:“此断片据收信人作《鲁迅印想记》所引抄存。此信约写于1933年。”后来包子衍同志重加考证,订为写于1934年5月22日。按之信中所涉及的文坛故实,此信当写于1933年5月10日。鲁迅与王志之通信始于1932年底。1932年冬鲁迅因母病有北京之行,其间曾会见北京左翼文艺界人士,对“北平左联”的工作有所指示,其主要内容是:“纠正关门主义,如何对  相似文献   

10.
深大学人     
田启波教授笔名“一波”、“张然”,1965年9月生,湖南常德人。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发展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0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中国现代化》(专著)、《邓小平哲学思想与深圳实践》(副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副主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当代反思》(合著)、《移民文化与市场伦理》(合著)、《当代高校公共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合著)、《邓小平理论研究前沿报告》(合著)、《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哲…  相似文献   

11.
从电影生产的角度看,《春蚕》与电影人的左翼意识形态宣传策略之间存在着隐秘而深刻的联系。影片以同名左翼小说《春蚕》为改编对象,其题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照应,且作者茅盾因《子夜》的出版备受认可,加上导演程步高实地考察养蚕过程,增强了电影的科学性和可观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票房数量,从而扩大了宣传范围。在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夏衍有意地增强了革命话语色彩,以达到宣传左翼思想的目的。此外,左翼电影人还建立起电影的批评阵地,与刘呐鸥等人进行“软硬电影”笔战,更加扩大了《春蚕》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二期上发表的陈则光同志写的《论历史讽喻剧〈赛金花〉》一文,对我国著名剧作家夏衍同志的早期历史剧《赛金花》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在如何评价《赛金花》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最后说:“《赛金花》是他的第一个剧本……”,这一说法是与史实不相符的。夏衍的第一个剧作并非是《赛金花》。夏衍的七幕历史剧《赛金花》最初发表在由傅东华主编的《文学》杂志一九三六年四月号上(民国二十五年,《文学》第六卷第四号),署名夏衍。这是夏衍第一次用“夏衍”这个笔名(原名沈端先)发表剧作,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为《赛金花》就是  相似文献   

13.
关于《金瓶梅》成书的年代问题,中外研究者们有好几种说法。主要有两大说:一说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简称“嘉靖说”);一说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简称“万历说”)。“嘉靖说”是一种旧说,而且据的是传闻,没有扎实的根据。到1933年7月,郑振铎在《文学》第1卷第1期上发表《谈<金瓶梅词话>》一文,认为“《金瓶梅》是作于万历三十年左右,”第一个同旧说进行挑战。次年(1934)1月,吴晗在《文学季刊》创刊号上发表《<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认为“《金瓶梅》的成书时代大约是在万历十年到三十年这二十年(公元1582—1602)中。”后来主张“万历说”的越来越多;黄霖先生认为《金瓶梅》成书于万历二十年(1592)左右,更为精  相似文献   

14.
一《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刻本。该书又叫《新刻金瓶梅词话》,1932年发现于山西介休县。发现时第52回缺两页。1933年,以“古佚小说刊会”名义影印了120部。影印时52回所缺两页用《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补上,并附插图200幅,每回二幅。  相似文献   

15.
应修人烈士(1900—1933)和潘漠华烈土(1902—1934),先后在1933年和1934年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应修人烈士是在1933年5月14日被国民党特务从四层高楼的窗口推下而牺牲的,当时是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潘漠华烈士是1933年12月在天津担任中国共产党天津市委宣传部长时被敌人逮捕,在1934年12月于牢狱中和同志们一起进行绝  相似文献   

16.
在夏衍同志改编的电影《林家舖子》里,林老板是全剧的中心。在这个人物身上,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充分表现了改编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评价这个人物也就成了评价整个作品的关鍵。对于林老板,夏衍同志有他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一方面是被压迫者、被剝削者,另一方面又是一个还可以压迫人的剝削者”;“他对豺狼是绵羊,但是他对绵羊则是野狗”。在我们看来,狠和羊,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剝削者和被剝削者,是本质完全不同、阶级地位根本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物身上。夏衍同志用这种观点来处理人物,不是实事求是的,而是別有用心的。我们打算对这个人物进行必要的分析,看看夏衍同志究竟通过影片宣扬些什么?  相似文献   

17.
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拍摄、集中展现《水浒传》中“宋江杀惜”情节的影片《阎惜姣》一方面通过对阎婆惜追求真爱及其孝女形象的彰显重新塑造了这一特殊的女性人物;另一方面,影片又出色地发挥了戏曲唱段对于片中人物性格刻画的重要作用,从而既折射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对于《水浒传》人物精神内涵的特殊理解与诠释,亦体现出戏曲元素对于古典名著改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告是返回文学出版与生成历史现场的重要途径。统计和分析《申报》所载良友公司书刊广告,其新文学出版与经营可分为探索期(1927-1930年):以图像出版为主兼及新文学生产;转型期(1931-1932年):寻求能与时代共鸣的图书出版路线;高峰期(1933-1937年):原创丛书、大型选本与纯文学期刊比肩发展三个阶段。《申报》所刊广告文本折射出新文学灵活的出版策略,选题趋新与名家组稿、精美考究的装帧印刷、丰富多元的广告宣传以及中立的文化立场是良友公司新文学生产成功的关键。广告文本还内含着诸多传播与接受的历史信息,不仅发行网络广、效果好,且还出现名人学者高评、同行媒体宣传、大众首肯追捧的传播效应,成为1930年代中小出版企业主动介入新文学生产与传播场域的成功个案。  相似文献   

19.
[摘要]影片《鬼子来了》是根据龙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拍摄的。小说《生存》主要探究的是人在战争下的个体命运,而姜文在原著关注个体命运的基础上,运用其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法进行大力改编,形成浓郁的“姜文风格”电影,成为抗战革命题材电影的另类电影,为中华民族百年抗战史增添了一笔以全新角度再现历史真实的文献资料。论文从解读小说开始,过渡到对影片的探究,着重探究姜文《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而去研究影片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20.
《夜店》是中国话剧史、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本文研究《夜店》的剧本改编,包括艺术内容和形式,以及有关的背景、过程。首先是从高尔基的剧作《底层》到柯灵、师陀的话剧《夜店》的外国剧作中国化;其次是柯灵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影片《夜店》的舞台剧电影化。对《夜店》的剧本改编的艺术性、创造性有深入的、细微的解释,并给予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