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格冲突与故事情节我国古典小说的作者,很善于根据作品中人物性格与人物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推演产生出动人的故事情节。因为现实主义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应该遵循生活中矛盾斗争的规律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去揭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如果没有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就会象枯萎的花朵一样,既没有色,也没有香,失去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固有特性,不可能真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因素,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那么如何进行场面描写呢?请看《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3.
在叙事性作品中,不乏见到一种铺垫技法。铺垫,就是通过环境或细节描写,以及非主要情节或非主要人物,以此为主要情节或情节高潮及主要人物的出现做准备的一种技法。铺垫,有远铺垫和近铺垫之分,这是指铺垫与主要表现对象,即主要情节或主要人物的出现间隔的远与近而言。  相似文献   

4.
一座倾斜40度的熔岩状废墟,一场黑皮鞋雨,三个破衣烂衫的掌灯人……如果事先没人告知,很难想到这是老舍作品《我这一辈子》被改编成话剧后的情景。但是,如果这部戏的导演是李六乙,那就没有什么不可能。《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在1937年的作品,体裁应该说是散文体小说。因为在形式上,它记录的是一个老北京巡警在临饿死前的追忆与反思,整个文本全是自述,没有对话,没有情节,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叙述  相似文献   

5.
e记叙文中的写人是体现社会美,写景是体现自然美,那么叙事有没有美可言呢?答案是肯定的。叙事之美,来自于情节的腾挪跌宕,一波三折。情节是事情的变化和经过。作品中所叙之事,如果平铺直叙,情节平淡,就很难谈得上情节美。通常人们所喜欢的,总是那些丰富曲折,变化繁多,引人入胜的情节。这是因为,追求情节末知变化的紧张,是生命发展的原动力决定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新奇变化的期待的投射。一、情节的美感来自于求新。求新,就是追求形式新颖,就是采用别人没有采用过的结构形式。总是重复前人已有的形式,是不可能唤起人们的美感的。2001年中考作文…  相似文献   

6.
大凡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人们总是同时称赞音乐写得也好。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家罗·扎哈洛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既曰“灵魂”,是因为舞蹈的全部情节,所有动作、画面都是舞蹈编导家根据音乐编织出来的。没有音乐,编导就无从着手编舞;没有音乐,演员也就无法进行表演。可见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决定着舞蹈。欲要舞蹈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山水诗的发展历程蕴含有一条清晰的叙事性线索,尤其是入宋以后,山水诗的叙事性得以全面彰显。事件过程、自然情节、逻辑思理三大叙事表征在宋代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作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正是推动山水诗入宋以后取得叙事性前进的重要诗人,他的山水诗在诗题诗序、结构章法、时序时距、散文趋向等方面倶体现出了鲜明的叙事因子,是宋代山水诗叙事性发展之典型。   相似文献   

8.
纪实文学的情节反映的是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件。司法实践中有以纪实文学作品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实为由而拒绝对纪实文学作品的情节予以保护的案例。但应看到,这些事实进入作品成为作品的情节、成为作品的内容之后,就已经成为作者的表达;作者为把这些事实固定下来付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劳动。因此,纪实文学作品的情节有资格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对反映客观事实的情节不予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必然会产生荒谬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正> 电影、电视是以视觉为主的艺术,它们的情节组织与安排与其它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具有共同的规律.情节的组织与安排本属于结构范畴,即属于形式问题,但本文想从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谈谈在影、视剧作中如何处理好有关情节组织的几个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丁西林的戏剧带有小说化特征。其作品情节来自小说或者现实生活,没有过度凝聚化处理,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情节性与戏剧冲突相对弱化,背景与时代相连,小说性的叙事性元素突出,或隐或显昭示着作家的存在。丁西林小说化的实验创作塑造了平实又极富魅力的知识分子形象,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精神,同时合理地引导读者观众进行理性思考,戏剧艺术在其手中焕发新生机。  相似文献   

11.
汉魏六朝辞赋与志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魏六朝辞赋的叙事性和虚构性,决定了其与同时代志怪的必然关联。这种关联主要以意象、情节和题材为典型,表现为辞赋作品描绘神祗鬼怪、虚构人神同游、幻想神仙意趣、伪托人鬼交通等。而上述表现,特别是以神女为中心意象的传统主题及其表达模式的文学嬗变,客观上证明:其一,汉魏六朝辞赋是早期辞赋在新时代的拓展;其二,汉魏六朝辞赋在吸收志怪叙事特定信息的同时,又对志怪叙事产生积极作用,以致影响着文言小说的时代走向。  相似文献   

12.
快乐和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良好的教育就是让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而更加快乐和幸福地生活。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感是重要的,如果教师不快乐,他的学生往往就不会有好日子过。如果教师万一不能拥有完整的快乐与幸福,但他至少要想办法让自己过得有希望。如果教师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和梦想,教育就会发生危机。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拥有创造性的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所谓痛苦的人,就是那些生活在种种束缚中的人,是那些一直在为他人做嫁衣裳而没有自己作品的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作品可能是他曾经改变了某个学生,可能是他上…  相似文献   

13.
卞之琳的抒情诗创作中至少有这样几种叙事性因素介入:故事、情节因素;日常生活细节、叙述性口语的运用;叙述视角的变换、叙述结构的大幅跳跃。这些叙事性因素的介入给卞之琳的抒情诗带来了极大的包容性。运用这些因素,一方面是卞之琳出于对感伤浪漫的抒情方式的自觉反拨;另一方面主要受闻一多和艾略特等中外现代诗人的影响,是源于“客观化”、“非个人化”的现代诗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一艺术情节中的人物一般都有原型依据——这是艺术源于生活的具体表现与证明。巴尔扎克曾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小说家为例,指出在他们的作品中“找不出一篇不是以当时的真实事实作基础的”作品。因而,他说:“世界上没有光凭脑子就可以想出这样多小说来的人,单是去搜集这些故事,也得下很大的功夫才行。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  相似文献   

15.
读汪曾祺的小说,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看似不经意、不着力而又处处弥漫的由主观情思和意绪构造的氛围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云波诡谲的情节,没有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这些在叙事性小说中被抬高到决定小说存亡的关键因素被汪曾祺轻描淡写地冲决了,取而代之的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氛围。它制约着小说的情调、人物情感和情节结构的生成和流向,它是作家的精神气质的文本化,是环绕某一人物、事件或场景的基本色调,是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民族情感、地域风情等众多因素与作家个人的文化素养、社会经历、个性特征的有机结合而形…  相似文献   

16.
<正>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早期创作的名篇,当然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概言之,就是平谈、清新、质朴、自然。 首先,作品所写的是凡人小事,选材就很平淡:一个中学生去旅行,与一伙巡回艺人邂逅相遇,然后分手。既没有刀光剑影,也没有生离死别。故事平淡无奇,淡到几乎没有什么情节,远比不上欧·亨利式的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在谈到美术创作,特别是绘画创作时,常常会听到“概念化”这个词儿,而许多从事这项活动的人又无不怕听到自己的作品得到这样一个评语,无形中“概念化”成了评论作品时的贬义词,如果说某一作品“概念化”是指它在思想内容上太平凡,一般化,作者对这个主题理解不深,他之所以要表现它是由于赶风头,容易受到评论家的重视;因此在形式上也就可能是图解式的,不真实,没有生活气息,更谈不上典型形象。这样的作品肯定是感人不深,甚至是根本不感动人的。说出它是“概念化”的作品,指出它的浮光掠影的表现,要求作者深刻地去认识这一主题,也即是通过深入生活加深自己对它  相似文献   

18.
残雪和卡夫卡是东西方两位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他们抛弃传统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技巧,呈现给人们没有时间、具体地点,有时甚至没有合理情节的小说作品。通过对两位作家作品在结构、内容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比较,探讨其形成原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人的作品其实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解读他们的作品其实就是一场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传奇》的现代性和对话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作品常被误读为古典式叙述,但通过对其小说集<传奇>的叙述视角、叙述话语模式和非叙事性话语的分析,可以显示出其艺术表现的现代性.很少有作家像张爱玲那样有着极强的读者意识.她作品中的对话性不仅表现于作品本身,还表现于她与其特定的读者(上海人)之间.  相似文献   

20.
电影媒体可以承载和传播核心价值观,影响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运用电影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电影创作者要把好作品质量关,多创作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另一方面,理论工作者和宣传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借助电影故事和情节分析、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善于利用微电影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