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德教育有其自身异于知识教育的特征和规律。孔子的德育思想中始终渗透着三个独到的价值取向,即在道德与规范、道德与功利、道德与知识之间分别倡导和坚执德性优先原则、超功利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孔子颇有创获的德育尝试高扬了德育目标的超越性、德育手段的纯粹性和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精神,对当今道德重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价值取向古今流变的主轴是价值观念的形塑.从萌芽时期个人与社会对垒的自由教育,衍变为现代化以来基础与专业权衡的通识教育,迈向以民族文化认同和社会核心价值融入的公民教育,无不伴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脉搏变奏.审视当下,把握未来.怀揣理想的当代大学,通识教育价值实现体现在建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培养具有善良公民秉性的平民精英.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高校大学生道德取向的调查,了解并分析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现状及成因。对做好青海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适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德育低效的原因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忠华 《学术论坛》2005,(1):173-177
造成我国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德育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德育理论对德育实践的指导功能弱化;二是世界上多元文化的初步形成,带来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困惑;三是惟科学主义给人类带来了精神上的痛苦;四是我国的德育实践存在许多偏差与缺失。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于马克思有没有自己的现代性理论,学术界存在着长期的争论。这种争论反映了现代性进程的多元价值特性和马克思观察思考现代性问题的多种价值取向。作者认为,马克思一方面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积极评价了现代化的正面价值及其广泛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也从人性、阶级性的高度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的巨大内在矛盾及负面效应。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对于落后国家和地区自觉发挥现代化所蕴涵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积极加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预防和克服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在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实践和不断反思自我的双向运动中透析研究对象,优化研究思路,拓展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哲学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之源,并超越国界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哲学;又具有特殊性,是一种特殊性的哲学,因为马克思是作为个体人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关注世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一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思想的支撑与引领。今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应当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的精华,还应该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要深刻认识当前中华民族面临的极为复杂的世界格局以及与其需求相比所面临的智慧短缺状态,积极开展前提性批判和自我批判,在东西方文化的思想碰撞和实践激荡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内在结合,促进中华民族智慧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恩允 《齐鲁学刊》2003,1(2):77-80
道德价值取向的本质涵义是通过其界定和分类来表现的。道德价值取向是指“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是否应当认定” ,它使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或有一定的倾向性 ,引导和制约着道德价值观的确定和道德行为的选择 ;从基本的道德关系来看 ,道德价值取向可划分为个人和社会两大取向 ,并且从道德关系的五个方面来看 ,个人———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实质性规定  相似文献   

8.
潘瑛 《浙江社会科学》2012,(1):141-144,160
道德是中国大学校训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构成中国大学校训的基本特色.把大学校训的道德取向描述为国家道德主义是不合时宜的,追求知识和完善人格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应该强化校训的道德价值取向,在高扬和践行道德精神中追求人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的产生的论述,关于国家是政治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论述,关于民主政治是国家管理的最高形式的论述等,明显地体现了政治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本体价值作为一切价值的存在基础和最终依据,它为我们的德育评价提供了价值指引和目的导向。当前,德育评价体系正遭受着科学实证主义、绩效主义等思潮的不良影响,形成了工具价值对本体价值的遮蔽,导致德育评价愈来愈失去了对本体价值的追求,愈来愈疏离于人的道德生命、精神生命的整全发展。回归本体价值的德育评价改革,可以有效地克服德育评价的合理性危机,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为此,德育评价应不断破除科学实证主义、绩效主义、工具理性带来的不良影响,形成人本主义、生成主义、建构主义的评价理念;不断破除绩效主义管理体系的束缚,创建多元协商、共建共治的德育评价治理体系;建构融合性评价、开放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真正从内在性、精神性、人格性的角度来综合评价以及引导人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徐国利 《江淮论坛》2012,(2):97-104
孙中山的历史观实为民本史观,具有浓厚和鲜明的道德价值取向。在他看来,人类进化史应当是互助的道德文明进化史;道德理性的不断提升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历史发展就是道德文明不断提升的过程;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道德完善的大同世界;中西文化的差别就在于中国文化是道德文明和王道文化,西方文化是物质文明和霸道文化,中国文化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在社会急剧变化和转型期间,由于传统价值取向中部分内容的过时以及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了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向、价值目标由理想化转向现实化、价值评价标准从绝对转向宽容、价值取向层次由单一转向多元化等特点。为此,我们应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邓小平理论相结合,与"敬业精神"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3.
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积极推进行政改革,使行政改革伴随于改革开放的始终。每次行政改革都有特定的背景和明确具体的目标: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发展同步,行政改革也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并向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方向发展。期间,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也在演化与调整.可以概括为从效率为主导向更加注重公平的转变、从政府集权向社会分权的转变、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从适应政策调整到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的转变,是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价值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一般人类文化一样,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包含三个维度真、善、美,具体表现为亦真亦幻、善恶之门、美丑之间,也就是真假、善恶、美丑之间的双重交织和二律背反。面对这样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危机与希望同在的困境,我们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价值评判,而要以冷静的、理性的、健全的文化反思与批判态度,真正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为建立新的价值体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儒家德育思想作为历史文化产物,经历了我国千百年来德育思想史的洗礼,已成为我国思想文化之"根",深植于中华民族德育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因此,在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努力发掘儒家德育思想的价值,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很好的教益。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行政伦理价值取向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华 《云梦学刊》2006,27(3):70-7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多元社会形态并存的现状,是中国行政伦理价值取向的基础。其在价值取向上受传统、制度和现实的影响,强调公平正义、以人为本,表现出多元跨越。受此影响,中国行政伦理的价值取向既面临困惑,又内含生机。  相似文献   

17.
正义与科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从制度层面来看,政治文明要求制度的设计和安排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充分体现政治公平和政治正确;从政治运作层面来看,政治文明要求政治发展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并通过法治实现政治的正义性与科学性。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原则,则是其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8.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一般是指劳动者付出劳动后应当获取的劳动报酬。如何给付这种劳动报酬,与所有制性质以及发展目标,即所谓本质论有关。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追求价值的增殖,以求获取更大的利润,体现出显著的工具取向,因此在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之间的切换非常灵活。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执政者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本质存在差异,工资制度在不同国家及不同历史阶段也出现了显著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公式是苏维埃政权与电气化目标的混合,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有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果实的现实性需求,也有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目的,形成了工具取向与价值取向的合二为一,导致工资制度围绕着如何通过物质激励发展生产而展开,计件工资制由此在苏联长期成为主要的工资发放形式。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公式则强调变革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反对单纯通过物质激励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做法;同时,供给制实践、均贫富思想以及资产阶级法权概念的影响,使得按劳分配原则受到质疑,被认为具有物质激励特点、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计件工资制在价值取向上难以得到认同,这是计划经济时期多次叫停计件制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时期,随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被视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组成部分,工具取向与价值取向合二为一,计件工资制获得实施的合法性,得以在企业中重新推广。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儒教道德体系与文化发展阶段之间表现为一种时差与异质的价值关系。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非现代化”社会,具有维系宗法秩序,强化人治国家的本质适时性;在现代化体系已经确立、充分物化了的“后现代化”社会,具有慰藉精神、调节心理的非本质适时性;只有在文化转型的“现代化中”社会,儒教根本精神表现为本质的不适时性。作为一种被绝对化了的道德体系,儒教经历了一个由“仁”至“礼”、“由“礼”到“理”及“命”的逐渐被神圣化也被世俗化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宗教理性与现代人权的对立,义利之辩亦由道德性的善恶判断扩大为政治性的是非判断,阻碍着社会和人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把以当代人眼前利益为中心的“秩序、公平、自由”作为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在人与生态自然关系上所体现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性助长了人类无限度掠夺生态自然的种种弊端。应根据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要求 ,以“人类和生态共同利益”为中心作为生态文化价值观念取代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的法律价值取向应由人与人的社会秩序向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扩展 ,由对个人价值的承认向对其他生命物种种群价值的承认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