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牛宏 《西藏研究》2004,(2):78-82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所著的一部有关佛教显宗修证方面的经典之作。本文从三士道的修证体系、菩提心的发愿、止观法门的修学三部分来简要论述了该论典中的佛学思想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元成 《中国藏学》2023,(3):169-176+219
藏传佛教大小五明学和“讲授、辩论、著作”智者三德理论深刻影响了蒙古族高僧的文学创作和诗学研究。文章提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世纪蒙古族著名的佛学家、传记文学家和诗学家阿旺图丹藏文诗论著作《诗镜论备忘录》,它是一部在借鉴藏族《诗镜》注疏的基础上,采用诗学概念诠释、举例诗歌解析以及引经据典等模式,对印度古典诗学名著《诗镜》原著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诗学著作。就其系统性、创造性、开放性、成熟性而言,可以称之为19世纪蒙古族《诗镜》研究中的重量级诗学名著,甚至是历代蒙古族高僧《诗镜》研究史上极具代表性的诗学著作。因此,阿旺图丹的《诗镜论备忘录》研究对《诗镜》及其藏文注释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影响研究,以及藏蒙诗学关系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山法了义海论》之"果"篇章中,笃补巴·西饶坚赞引用《大般涅槃经》《大法鼓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以及"慈氏五论""龙树六论"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论述,深入阐述了佛的法、报、化三身的理论、实践、功能等内容,材料丰富,持之有故。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此书的"果"篇为资料依据,对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佛学理论依据进行了探究,尝试完整呈现活佛转世制度的演变轨迹及佛理依据。  相似文献   

4.
何欢欢 《西藏研究》2012,136(6):58-66
梵本《中观心论》及其藏译古注《思择焰》阐释了清辩对中观思想的独特理解,描述并批判了小乘部派佛教、大乘瑜伽行派以及数论、胜论、吠檀多、弥曼差等"外道"的主要理论,是我们了解五、六世纪印度佛教内外诸学派情形和思想流布的宝贵资料。详细介绍《中观心论》、《思择焰》的梵、藏文本的同时,对其主要思想内容、研究现状等进行较为详尽的叙述,并以两论对数论派、胜论派、吠檀多派的记述与批判为例展示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探讨出印藏佛学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李学竹 《中国藏学》2006,4(2):227-236
月称是公元7世纪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著名论师,在印度中观学派历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他的学说对于印度后期大乘佛教,以及我国藏传佛教都有很大影响。尤其是藏传佛教把他的中观学说看成是代表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石,而且指定他的代表作《入中论》为格鲁派学僧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在各寺院中一直传习不绝。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月称的生平、著作和他对中观学派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入中论》的先行研究、梵文佚文等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6.
李元光 《民族学刊》2014,5(3):73-75
藏传佛教在继承并创新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形成了融形上学和形下论于一体的佛学体系(亦哲学、亦宗教)。作为宗教哲学它既追求出世又在世间,把出世和在世有机统一起来,是世间的哲学与出世间的哲学的辩证统一。《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研究》准确把握了这一特点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思路,同时它将存在论、知识论、实践论融为一体,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对藏传佛教及其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因明学是藏传佛教探求佛学真理和知识的一种方法论。对藏传佛教的修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辩论术与认识论密切结合起来,以"破"与"立"的理论思维来论证教法义理和佛学哲理,在一问一答中,推出正确的见解,以使问答的双方加深义理的理解。这种逻辑论式对玛久拉仲修学广、中、略三品《般若经》和建立其般若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桑旦东知 《中国藏学》2023,(1):109-118+216-217
藏传佛教后弘期,西藏本土翻译家接续前弘期的译经事业,且以更大规模译介佛学经典,巴蔡·尼玛扎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译著不仅是了解这段翻译史的重要线索,也是探究后弘前期般若中观思想在西藏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文章从诠释学的视角,结合各类文献资料,对巴氏所译文本的类别、特点及跋文等作了“翻译考古”式的梳理和考察。研究表明:首先,巴蔡共译42部显密经典,根据所译文本体量显示出其“重中观、倾应成”的翻译旨趣;其次,他对龙树、提婆及月称所著中观经典的翻译会特别采取“译校”“译订”或“订校”两道工序;再者,基于《明句论》修订鲁氏所译《中论》,即知其宗旨所归为应成见,自此拉开了藏传佛教般若中观思想从“自续”转向“应成”的序幕;最后,借由翻译进一步推动了般若中观思想在西藏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中又分显宗和密宗。由印度传人西藏并广为传播的是大乘佛教,其中密宗较为兴盛,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藏语称密宗作“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密宗的发达是藏传佛教重要特点之一。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唯有藏传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习的完整形态。藏传佛教密宗有自己的传承,在所重经典、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一、中外古籍对长白山女真的不同称谓 辽代长白山女真,《辽史》记作“长白山三十部女直”,《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作“女直三十首领”,《高丽史》则记作“女真三十姓部落”。 《高丽史》记载说:“显宗三年(1012年)春二月甲辰,女真酋长麻尸底,率三十姓部  相似文献   

11.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