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的伦理学说由“性善论”、“义利观”、“五伦说”、“修养论”所构成。其特点是以人为中心解答道德的根源、价值、规范、修养等问题,从而实现人与道德的统一,即道德的人化和人的道德化。这对当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重建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五伦说,具有双向义务的性质。而经过汉代董仲舒和宋儒朱熹等人在不同时代的历史演变,孟子的五伦逐渐趋于封建化,并由双向的义务关系演变为单向的尊特刊皓卑、主从关系。我们应该恢复孟子五伦的本来面目,并从中揭示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由于儒家伦理的主导地位及隋唐后佛教内重大乘而轻小乘的倾向等因素,在汉地,《善生经》所揭示“六方”伦理长期沉寂,迨至近代太虚大师始倡扬之。孟子的“五伦”说与佛教的“六方”伦理之间有相似的特性,如:在学说提出上皆来自圣贤的教化,在施教对象上都面临着当时社会等级差异性,在各伦之间的地位上皆具有不平等性,在对人重视上都以物质富足为先导再重教化等。但两者的立意及归宿却是不同的,孟子的“五伦”说是其王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落脚点,而佛教的六方说虽也注重世间伦理建设,劝人止恶行善而求今生善,但其根本上是以超越轮回、了脱生死为目的的,世间伦理建设是其方便、手段及道场。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无论扬谕还是贬斥,“五伦”说与“三纲”说都被并列论之。其实,“五伦”说与“三纲”说分别代表了中国伦常观念的两种不同传统,应予分梳。“五伦”说昭示的人际间双向互济关系,为建构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诸多文章中所提出的观点:一是孟子并未实践其“以意逆志”的说《诗》方法;二是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诗》方法是对“断章取义”用《诗》方法的否定,分别给以辨正。并简要分析了孟子“以意逆志”说《诗》方法的得失。  相似文献   

6.
“养气”说与“寡欲”说为孟子道德修养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对二说的理解认识向有分歧。作者认为,孟子所谓“养气”的过程,实即使人的感性行为化为由理性支配的过程,其“养气”说的实质意义是在强调理性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意义。孟子关于“养心”与“寡欲”关系的认识,实包含了如何对待义利关系的观点,故引发了后世的理欲之辨。从孟子到宋儒及清儒戴震关于义利、理欲关系之思想发展的经验来看,人们必须正视人欲与道德原则既矛盾又统一这一事实,依据客观实际寻找正确摆布两者关系的合理的度,任何脱离社会实际片面地强调满足人欲或片面地强调维护“理”的做法,都将导致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现实伦理生活中的人伦关系是丰富复杂的,孟子在对其进行系统概括的基础上建构了五伦范型。五伦范型是传统人伦实体设计的基本伦理范型,它体现了人伦本于天伦而立的文化原理,适应了"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社会结构;它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道德哲学精髓,是支配人们道德生活最有力量的伦理理念之一。它为人们追求个体的现实归宿和精神家园提供了安身立命的人伦坐标,挖掘其道德哲学价值和伦理精神对解决当下社会人伦之殇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学以“仁”为核心 ,“仁学”即“人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说人的本质 ,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善良之心 ,这也是仁、义、理、智四种基本道德的萌芽 ,孟子以此来区分人与禽兽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 ,孟子提出“仁也者 ,人也”,认为“仁”就是以“人”来对待人 ,即“爱人”、“敬人”;在理想人格的追求方面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孟子还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 ,表现了儒家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9.
《孟子·滕文公上》有一段孟子批驳许行观点的话,孟子说:“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文章的大意是清楚的,但对“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中的“舍”,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三种观点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孟子“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不仅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与当代文学理论有着内在的契合。因此,今天重新认识这两个命题的内涵,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一、理论建构“以意这志”说见于《孟子·万章上》答咸丘蒙一节。孟子针对咸丘蒙对《诗》断章取义比附穿凿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批驳了他关于德高者君不能以其为臣,父不能以其为子的观点。将《小雅·北山》的主旨概括为“莫非王事,我独贤劳”。进而,从解诗者的角度提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的观点。孟子的这一观点起码有如下几层含…  相似文献   

11.
孟子认为自己的“好辩”是不得已,是为了“正人心,息邪说”,与当时的纵横游士之辩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孟子在论辩时始终坚守道义,高扬自我精神,处处体现出大丈夫的气概。孟子自认为“知言”,并善养“浩然之气”。“知言”和“养气”都是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孟子看来,言语与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精神气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孟子始终围绕政治伦理来阐述语言的社会功能。孟子非常著名的“以意逆志”的观点,从文本解释学或者说从受传者的角度对言与意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怎么解读文本,怎么求得语言的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孟子关于诚信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四个方面:把"朋友有信"上升到"五伦"之一的高度;对"诚"作出道德意义上的规定,并提出了"思诚"的命题;认为讲诚信应是人的本性使然,即性善论的必然要求;系统阐述了如何取信于民的思想。孟子的诚信思想对后世直至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孟子承认万物皆有其性,但不以生理现象与欲望等作为性的本质,而从心之所生来规定人性.荀子受传统即生言性论影响,沿着孟子开拓的路向对性作了更为明确的界定.其“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说是对孟子观点的理论概括与提升,也是在传统“即生言性”说基础上的一次质的飞跃.荀子把性与伪相对而言,否定心具有自我立法、自我完善的功能,但认为心可以接受后天习染而趋善.  相似文献   

14.
屈原在古今中外享有的盛誉,已成社会共识,然而屈原何以如此享誉,对于许多人来说,理解上就未必尽然一致了。孟子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他这话相当高明,同我们今天所说的知人论事,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考察人和事的观点是相通的。本文即从这种认识论出发,探讨屈原为什么赢得后世人们的无比钦敬和热爱。  相似文献   

15.
孟子与两汉《诗》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传经的一大功臣 ,他的诗学思想对汉代诗学有深远影响。孟子的某些观点为汉儒所继承或发挥 ,四家诗皆与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而孟子的诗论则初步限定了汉代《诗经》学体系的框架 ,奠定了汉儒说《诗》的规范 ,至此 ,“仁义”理念成为诗学的焦点与亮点。  相似文献   

16.
商品经济大潮的翻卷,人们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在发生着急剧复杂的变化,道德理性也受着猛烈的冲击.因此,研究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本文试对孟子的义利观作一粗浅探讨.在《孟子》一书中,多处讲到义,或仁义并提,孟子赋予了这些义以明确的观点和丰富的内征。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俟何义卜”(《孟子·滕文公下》,下引读书只注篇名.)即是说不主动地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说:“古者不为臣不见”孟子又指出,从前魏文侯去看段干木,“段干木逾垣而避之”;鲁穆公去看泄柳,“泄柳闭门而不纳”,都做得…  相似文献   

17.
《孟子》是享誉世界的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的影响之所以历久不衰,一方面是它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观点、民本思想、性善论等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等各方面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与它本身所具有的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有直接关系。《孟子》语言精练、形象,运用娴熟的修辞手法说事论理,产生了明白晓畅的艺术效果。由于《孟子》篇幅较长,本文以《孟子·梁惠王》为研究对象,从材料、意境、词语以及章句这四个方面的辞格来窥探《孟子》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术界好些人对孟子统一天下的政治思想的认识欠准确,尤其是笼统地说孟子“反对兼并战争”的观点是欠妥的。本文认为,孟子统一天下的政治思想应是:主张法先王,强调行仁政,在推行仁政达到“人和”的基本上、然后才能进行兼并战争;反对暴政、反对实行暴政的国君发动的给人民带来灾难的非正义的兼并战争。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学界都存在着有关孟子是否主张民主的争论。支持者认为孟子主张“主权在民”,反对者则大多认为孟子主张“君权神授”,与周公相同。实际上,“主权在民”与“君权神授”都是有关政权合法性(legitimacy)的理论,都以“政权应该由谁掌握”的价值判断为其核心。争论双方所提供的论据并未包含这样一个判断,而俱由实然判断构成。故其并不能反映孟子的政权合法性思想,双方对各自观点的证明并不成立,其对关键文献如“天与人与”等节的解读存在错误。孟子实际主张政权合法性的依据在于统治者道德上的成就,并以超越的“价值之天”(而非人格神)为其终极基础,民意并不能直接作为合法性的依据。孟子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人民民主、打破西方国家对民主价值的垄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孟子自诩:“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①看来很有一些神秘主义的味道。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建立在他的唯心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在孟子的心目中,有一个能主宰社会和人生的天,他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②“五百年必有王者兴。”③而这一切的最终的动因则是“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