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美国首先向中国退还庚款余额。在美国影响下,英国国内开始出现关于退还庚款的用途和管理的各种建议和争论。同时,中国政府和人民也掀起了要求英国退还庚款余额并力主中国在庚款用途及主权上拥有自由的斗争。面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斗争及当时英国国内外复杂形势,英国最终不得不在此问题上作出了让步。  相似文献   

2.
庚子之役带给中国的灾难是深远而沉重的 ,退还庚款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事宜 ,在其背后更有其政治目的和意图。列强利用庚款退还在中国兴办教育、实业等是对华资本输出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拟就英国退还庚子赔款的状况与国民党在西北联合办学的来龙去脉作一分析 ,透过这些历史现象揭示当时英国对于退还庚款真正目的 ,以及国民党利用庚款在西北进行政策的调整和权力渗透  相似文献   

3.
论庚款留学     
1909年,美国率先把部分庚款退还中国,此后,英、日、法、比、荷、等国也先后把部分庚款退还。这些退款中的一部分被用于派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史称"庚款留学"。中国派遣庚款留学生的谈判充满了争取主权的艰辛;庚款留学考试较其他留学考试严格;这一群体大都学有所成,对20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以及民主政治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英、日等国退还庚款办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鲁航 《学术研究》2002,1(2):95-99
1909年美国首先决定退还庚子赔款的部分款项,用于在中国办学和派遣留美学生。由于成效显著,以英国为首的一些欧洲国家及日本也起而效仿。本文对各国退款的情况进行评述,提出庚子赔款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产物,退款办学则是美、英、日等国采取的对中国未来施加影响的一项政策。但是,由于退还的部分庚款被指定用于教育和科技,使教育、科技能够在当时动乱的环境下得到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适是中华教育改进社的主要成员,参加了该社的成立和初期的主要活动.胡适在参与该社活动当中,与北京教育界同仁、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孟禄访华、国语国文教学、学制、庚款退还等问题上存在不小的分歧.这些分歧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学术、派系利益背景,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教育界内部、北京大学与其他七校之间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形.  相似文献   

6.
为缓和中国人的反日情绪,日本政府顺应国际退还庚款的趋势,于1923年3月推动国会通过《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案》,后经与中国政府协商、换文,组建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以资助中日文化交流,补助中国留日学生学费等“东方文化事业”。无论中国政府、文化教育界,还是留日学生,对此均抱有期待,尝试中日文化“合作”。如中日签订《汪—出渊协定》,文化教育界提出“合作”建议,留日学生乐观地认为“反日运动”将从此消失。但是,随着“东方文化事业”的开启,他们发现所谓退还庚款不过是日本政府虚晃一枪,而“东方文化事业”不过是日本侵华扩张的一种方式而已,于是从“合作”转向对抗,使原本脆弱的中日关系又增加了一层文化对抗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庚款兴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未被深入研究的课题。1900年,八国联军兵临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并向十四国赔偿本息合计980,000,000两白银。在此后的岁月里,庚子赔款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是进一步刺激爱国志士探求振兴中华之道的重要因素。但在1908年后,庚子赔款的一部分被陆续退还中国,用于派遣留学生和兴办国内文教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注意到西方列强利用退款办学实施文化侵略的阴谋,忽视了中国人民在“庚款兴学”中所起的作用,影响了对“庚款兴学”的正确评价。本文对此作一点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关于庚款留美计划的缘起,美国学者认为是罗斯福政府无条件的自发之举,是正义、公正使然,退款用于兴学则是中国政府出于感激自主作出的决定。中国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美国主动提出说,二是梁诚首倡说。本文认为,庚款退还问题应放在中美两国的外交格局,以及作为债权国的美国的战略利益和作为债务国的中国的不同国力下来考察,国家利益的代表者们只是参与博弈的一分子,任何个人难以独自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淑荣 《兰州学刊》2008,(8):146-148
庚子赔款是包括英国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产物。一战后,英国采取了退还庚款的做法.但这绝不是承认其过去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错误,而是迫于英国国内和国际形势,并随着其外交政策的调整,采取的为最大限度地保护英国在华利益及对中国未来施加影响的一种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中英庚款留学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庚款留美的启示 ,英国于 1930年与南京国民政府换文 ,以中英庚款息金的 15%举办庚款留英事宜。从 1933年到 194 7年共选派 9届 193人留学 ,历届庚款留英支用费用约 30 0万元。中英庚款留学生的选拔 ,既遵循国民政府的留学政策 ,又由董事会制定了具体的留英章程 ,留学宗旨为“培养学术高深的人充实中国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学科分配侧重于理工农医类 ,并严格资格标准 ,从而使选拔出的人才都很优秀。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 ,中英庚款留学生具有年龄较大 ,思想较成熟 ,主要来自于苏浙粤及河北等省并出自清华、中央、北大、南开等名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本世纪20年代中叶起,由于种种原因,帝国主义列强纷纷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表示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我国文化教育界人士对此也颇为关注,一时形成“庚款兴学运动”(亦称“退款兴学运动”)。 “庚款兴学运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退款兴学”上,不仅各列强的表现有差异性,其意图与效果有一定的矛盾,而且涉及中国各界特别是文教界人士的活动。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在旧中国时期,只述及事情始末,基本上避开其侵略性质一面。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揭示其本质,但因“左”的影响,往往回避或者笼统地冠以文化侵略的结论。今天,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研究,展现其全貌,力求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前后,英国的在华教育面临种种窘境,其中资金短缺问题尤为严重。英国商会等主张应获得来源稳定且有持续供给的教育资金,比较理想的筹资渠道就是通过息金运作。此时正在进行英国庚款退赔的交涉,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此后,在华教育委员会推动了庚款用途的转向,庚款咨询委员会则促成了通过资本运作获取息金以用于教育这一新模式的落地。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运用基金会模式,通过发行公债等资本运作方式,保证了英国庚款用于在华教育方面的效益最大化,英国的庚款退赔方式由此呈现了资本运用与教育渗透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辑刊》2007,(4):160-164
从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出台到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爆发前,美国政府对中国的留美学生百般刁难,设置重重障碍以限制甚至阻挠其入境学习。面对布满荆棘的留美之路,大批莘莘学子只能望而止步,留美教育几乎中断。1905年美国政府的态度发生急遽转变,随后在与清政府关于退还庚款的谈判中,明确限定所退款项只用于我国学生的留美教育,此后,留美学生数逐年攀升。而促使美国政府幡然醒悟,大力推动教育交流的最主要原因则是气势磅礴的抵制美货运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胡适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关于胡适先生 192 6年为了庚子赔款事宜去英国 ,途经长春并作短暂停留一事 ,有关胡适的论著及胡适传记、年谱等 ,均未涉及此事。朱文华先生在《“胡适研究”所涉及的学术课题———试为“胡适学”初拟内容框架》一文中特别指出 :“整个‘庚款’问题值得作为一个专门课题作研究 ,胡适在 (192 6~ 192 7年 )这一时期活动所留下的传记资料极少 ,……这方面的资料发掘整理工作也应加强。”①胡适先生晚年回忆“192 6年我以‘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国方面三位委员之一的身份去欧洲公干。那时英国决定退还一部…  相似文献   

15.
韩芳 《兰州学刊》2009,(5):196-199
中基会是负责保管和分配美国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余额所设立的专门机构。它之所以成就突出,主要是因为其制度完备、管理严格,始终致力于科教文化事业、谨慎分配款项,以及以任鸿隽、胡适为代表的诸位董事的共同努力。他们恪守章程,尽职尽力,使中基会能够绵延至今。这些经验,对类似的基金会亦不无启迪之处。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53-159
20世纪初,日益崛起中的美国意图争夺在华领导权,但美国政府依然推行限制华工和中国留学生的严苛政策,一些美国民众也存在歧视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在有识之士的建议下,美国政府推行庚款留学计划,为美国赢得了中国精英阶层的好感。美国高校拓宽招生渠道,并在学费、学业管理和课外生活等方面给予中国留学生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美国商界和基督教会的民间关怀也改善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和生活条件。通过多元化以及多层面的管理与接触,美国成功地以无形手段,拉拢了中国青年精英阶层,传播了美国宗教文化、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进而推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改造与转型。  相似文献   

17.
百余年来,美帝国主义对我国除了进行政治、經济和軍事的侵略之外,更加注重被美帝国主义称为“不外交的外交”的文化侵略活动。仅以教育事业而論,自从美国退还庚子賠款规定用于“发展”中国教育事业以后,大約經过四十年的时間,“在中国的二十  相似文献   

18.
如何把中国固有教育融入学堂系统,是晚清教育改制进程中的难题.1906年提学使东游事件,清廷的本意是提升出身科甲的提学使对学堂教育的见识,而提学使则从日本明治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出发,以新教育体制的执行者身份将这一难题再次提出.迄今为止."旧学"、"新知"与"新制"如何融通,仍然考验着国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期 ,日本教习逐渐代替了欧美教习在中国法律教育界的垄断地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中日甲午战争后 ,中国将学习西方的目光转向日本 ,聘请日本法学教习成了解决国内法学师资短缺问题的捷径 ;日本教习相对较低的薪水也使中国政府更乐意聘用他们。来华日本教习对清末的法学教育事业、法制改革和法学发展均有所臂助。  相似文献   

20.
金普森在《东南学术》2 0 0 0年第 1期撰文指出 ,在甲午战争前 ,中国与日本基本上是同步走向近代化的。但是甲午战争后 ,日本利用从中国勒索的赔款 ,大力发展本国工商业与基础教育事业 ,从而迅速挤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中国除战争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外 ,还承受了最为残忍、最为苛刻的不平等条约 ,超负荷地背上战争军费外债与战后赔款外债。甲午战争后 ,中国付给日本的赔款为 2 315 0万两 ;甲午战争中中国军费支出以及为解决军费困难 ,而举借汇丰银行、汇丰金款、怡和借款、瑞记外债等近 1亿两 ;对日赔款举借的俄法、英德续借款三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