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钟惺谭元春评选《诗归》招尤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元春在《退谷先生墓志铭》中说钟惺“万历甲寅乙卯间,取古人诗与元春商定,分朱蓝笔各以意弃取,锄莠除砾,笑哭由我,虽古人不之颐。世所传《诗归》是也。几以此得祸者数矣。”《诗归》是竟陵派的代表著作,“《诗归》出而一时纸贵”(朱彝尊),“近世盛行《诗归》一书”(顾炎武),连竟陵派的  相似文献   

2.
《古诗归》、《唐诗归》,晚明时影响很大,以至当时有“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之说(见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钟惺》)。清朱彝尊对此书甚为不满,但也不能不承认它的影响:“《诗归》既出,纸贵一时”(《明诗综》卷六六)。对于这样一部有重大影响的选本,清初之后渐被冷落,《四库全书总目》甚至说,该书“大旨以纤诡幽渺为宗,点逗一二新隽字句,矜为元(玄)妙。又力排选诗惜群之  相似文献   

3.
孔见 《中华魂》2012,(17):54
偶得闲暇,信手翻阅《孟东野诗集》,顿生爱不释手之感。东野,是唐代诗人孟郊的字。他的诗多伤感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诗显寒苦之音。他长于五律,诗的风格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孟郊题为《古兴》的一首诗:"楚血未干衣,荆虹尚埋辉。痛玉不痛身,抱璞求所归。"读后引起了我的许多遐想。诗人在这里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楚人卞和在楚  相似文献   

4.
《名媛诗归》为明代所刊之古代妇女诗词总集,收从上古至明妇女诗共三十六卷,多为上层妇女之作。其中唐代占七卷之多,仅次于明朝;而在所选唐代妇女诗中,女冠诗无疑是最突出的。《名媛诗归》以明末竟陵派诗歌理论为基础,对女冠诗的代表李冶、鱼玄机作出极高的评价;尤其对鱼玄机的艳冶诗风,力排古人之见,作出更为圆通的解释。这种女性诗歌的编选,是与晚明的社会风尚与思潮紧密相关的,是对唐朝女性真实写作的历史回应。  相似文献   

5.
从钟惺《诗归序》看他的诗学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归》一书,为钟惺和谭元春共同编著,选录一些古诗及唐诗,加以评点,借以宣扬他们的诗学观点。钟惺所撰写的序言,不仅是《诗归》其书旨趣的概括,更是他的诗学观点的集中反映,同时也应看作是竟陵派诗歌创作主张的纲领。对以钟惺为代表的明朝末期出现的竟陵派的诗论及创作,历来评价都偏低。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钱谦益早就将他们的诗论及创作斥为“鬼趣”、“兵象”及“诗妖”,要“另立深幽孤峭之宗”(见《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清代乾隆时由纪昀等人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三批评《诗归》“大旨以纤诡幽渺为宗。……于连篇之诗,随意割裂,古来诗法,于是尽亡”。解放以后,对竟陵派著作亦因研究不够,受到  相似文献   

6.
杜甫《望岳》诗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中的“决眦”当作何解,历来众说纷纭。蔡梦弼笺注此诗时说,决眦就是“目眦决裂,入于飞鸟之归处”。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引曹植《冬猎篇》之“张目决眦”,解“决眦”为:“决,开也。眦,目眶也。”这两说是旧专家中较为流行  相似文献   

7.
李白《公无渡河》一诗,元萧士赟谓为“讽止当时不靖之人自投宪网者”。清陈沆《诗比兴笺》谓为悲永王磷而作,诗中渡河之叟系指李璘。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亦以为李白从璘之作,但以渡河之叟为李白自喻。以上诸说虽不相同,或不尽相同,但均认为此诗必有所指,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然此诗究竟因何而作,指归何许,谨陈一得之见,以供参考。此诗若联系李白幽州之行加以考察,其义自明。而《赠何七判官昌浩》《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二诗,则是打开幽州之行秘密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冬日归旧山》一诗,最早被搜录在《文苑英华》(以下简称“英华”)中,《彰明县志》也有记载。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却认为“英华”所录李白“五言《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首,《望夫石》一首,《冬日归旧山》一首,皆晚唐之语。”对前三首,笔者不打算涉及,这里仅就《冬日归旧山》为李白一辩。  相似文献   

9.
明代古诗选本中,钟惺、谭元春选评的《古诗归》占有重要地位。明朝末年,因它与众不同的选诗标准,《古诗归》风靡大江南北三十余年。这一标准,招致清代钱谦益等著名学者的攻击,不久便销声匿迹;但《古诗归》的选诗标准直接影响到清代许多著名古诗选本,如沈德潜《古诗源》等。  相似文献   

10.
《葛屦》为缝衣之女刺贵妇人之作,《园有桃》为魏士人忧贫畏饥之作,《陟岵》为魏役人思亲之作,此三诗皆当作于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晋灭魏之初;《十亩之间》为魏国采桑女子招伴同归之作,《伐檀》为魏国伐木者之歌,《硕鼠》为魏人刺履亩税之作,此三诗皆当作于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汾沮洳》为晋人刺大夫用非其人之作,当作于晋成公元年(前607年)之后。  相似文献   

11.
一、《赠康叟》诗辨疑白居易《赠康叟》诗云: 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再三怜汝非他意,天宝遗民见渐稀。这首诗除王汝弼选编的《白居易选集》选入外,一般很少有人谈及,而王注有几处颇令人费解,值得探讨和商榷。《白居易选集》在《赠康叟》诗后的“康叟”条下注云:“清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以  相似文献   

12.
李贺咏昌谷诸诗中所用专名不多,但是,注释专名时,内容似欠充实,出现的疑问不少,诸如“昌谷”、“昌谷北园”、“南园”、“昌谷山居”、“南山”、“天几”等。现分条陈述己见于后,以尽“抛砖”之责。文中专名,揣摩作者所绘制《昌谷图》。一、“昌谷”“昌谷”,见李贺诸诗题目,《昌谷诗》、《春归昌谷》、《昌谷读书示巴童》、《自昌谷到洛后门》、《昌谷北园新笋四首》等。昌谷在何处?清代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序》云:“按:昌谷在洛阳,地志多失  相似文献   

13.
《诗经》诗并非指《诗经》一书中的三百篇作品,而是指后世在诗歌创作领域形成的以《诗经》为核心题材的诗作。依据创作宗旨与表现形态的差异,可分为集《诗》诗、《诗》事诗与论《诗》诗三类。集《诗》诗的出现是引经之习、用典之风、拟古之作三种因素的合力作用造成的。《诗》事诗的内容或是吟咏《诗经》一书,敷衍其篇章意旨,或是铺叙读《诗》所感,颂扬圣人之心,还有续补六笙诗之作。论《诗》诗的内容则或是专论《诗经》之技法特色,或是偏重以《诗》为法,阐述诗学原理。三者共同构成了《诗经》文学影响的一个具体层面。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和源头。这部不朽的诗集,反映了周代广泛的社会内容,其中“国风”、“小雅”中的战争、行役诗在诗集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对其代表作《东山》和《采薇》两诗进行赏析和比较。 《东山》是征人还乡途中思念家园的诗。全诗四章,描写久戍归来的征人归途中悲喜交织的复杂感情。 诗开篇就以第一人称抒情,“我徂东山”极言离家之远,不归”极言时间之长,以极具时空感和强烈感情的诗句,把诗人思归而不得归的愁绪渲泻出来。“我来自东”终于可以归家,诗人似乎带着喜悦,但心情很快就象“零雨其的天气一样,为阴影…  相似文献   

15.
令狐楚表荐张祜时间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晚唐之际的著名诗人张祜一生落魄,其生平人们所知不多。但在他的一生中,却也有一段盛传于诗坛的遭遇,这就是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所载的令狐楚表荐张祜、而为元稹谗毁罢归的经历: 张祜,元和、长庆中,深为令狐文公所知。公镇天平日,自草荐表,令以新旧格诗三百篇随表进献。……祜至京师,方属元江夏偃仰内庭,上固召问祜之辞藻上下,稹对曰:“张祜雕虫小巧,壮夫耻而不为者,或奖激之,恐变陛下风教。”上领之,由是寂寞而归。祜以诗自悼,略曰:“贺知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  相似文献   

16.
词之初起,盖同乐府,无特定调名。词名果起于何时,历时久远,未易究诘。《朱子语类》论诗篇曰:“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了许多泛声。后来怕失了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全唐诗》词类小叙云:“唐人乐府,元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以歌唱之理推之,似长短句之发生在诗之后,而词之调名,亦从诗之题名渐渐脱变而出。故若《江南弄》、《忆江南》、《杨柳枝》、《竹枝》等调名,殆与诗题无异;然谓词即承五、七言律绝诗来,则又不尽然  相似文献   

17.
朱熹是《诗经》学术史上革故鼎新的风云人物,其《诗经》批评资料异常丰富。择撷朱子原话,以《诗》说命题形式,评述其相关思想观点,大抵涉及朱子论《诗》之效用、《诗》之垂教、《诗》之序言、《诗》之本意、《诗》之手法等五个方面,以揭示和概括这位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诗经》批评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小弁》为弃妇诗”补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雅·小弁》的作者是谁?它的一些关键性的诗句该怎么理解?历来争议颇多。据《孟子》所载,远在战国中期,高子和孟子对此就有不同的看法。高子说:“《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则认为:“《小弁》,亲之过大者也。”又说:“《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到了汉代,毛诗学派和三家诗学派对此诗的理解也不相同。《毛诗序》说:“《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三家诗则谓此诗为周宣王大臣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谓尹吉甫惑于后妻,伯奇无辜被逐,因怨叹而作此诗。到了宋代,朱熹对《毛诗序》的说法有所怀疑:“《序》  相似文献   

19.
唐人孔颖达曾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毛诗正义》) 在学习我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赋、比、兴是其基本的表现方法,尤其是比兴与赋的结合及转化,乃是诗歌创作中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20.
《诗经·豳风·东山》一诗,古今解者甚多,意见也多有分歧。对这个自来解说不一的名篇,究竟应当怎样理解,现在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这里试谈一谈我的理解。 在未对诗篇作具体解说之前,先来说说与理解诗篇有重要关系的关于诗篇写作的时代、所写事件和其作者是谁的问题。卫宏《诗序》对此都作了说明:“《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卫序认为诗篇写作的时代是周公东征的时代,其所写的事件是周公东征的反映,这个说法是可信的。第一,诗的首旬“我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