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尔雅》是一部以解释先秦典籍中的词语为主的语义分类辞典,在《汉书·艺文志》中已经著录,今保存在《孔丛子》一书.据《隋书·经籍志》载,《孔丛子》为秦末陈胜博士孔鲋所撰。这一说法自宋代即有人怀疑.《小尔雅》的作者也随之成为问题.至清代,更有学者认为《小尔雅》非《汉志》著录之旧本,应出于汉末.但也有一学者认为《小尔雅》突出于孔的之手,秦汉之交.争论至今不息.本文拟就此提出一己之见,庶几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前人怀疑《小尔雅》为的作,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孔丛子》是伪书,《小尔雅》作为其中一篇,亦必伪无…  相似文献   

2.
《小尔雅》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魏时王肃将它收在《孔丛子》中①,明代以前的学者对此书的真实性並不怀疑。可是到清代乾隆年间,戴震却对《小尔雅》的真实性表示异议,认为它“非古小学谴书”。其后,很多学者接受戴氏的影响,把》小尔雅》指为伪书。办了弄清《小尔雅》的真伪,有必要对戴氏之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清代学者葛其仁所著《小尔雅疏证》(以下简称《疏证》)最早见于《咫进斋丛书》,后被今人收入《丛书集成》。此书为《小尔雅》较好的注本之一。  相似文献   

4.
《孔丛子》自被宋咸注书进献以来,有关其书真伪的争辩就一直未断。对其成书作者与时代的推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各家旧说的归纳分析及比较考辨,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有宋以降,《孔丛子》一书的真伪即成为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掇拾历代《孔丛子》真伪观,并且对其进行一定的梳理与条辨,对于重新认识此书以及对其学术价值进行客观定位,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晁福林 《南都学坛》2003,23(5):19-25
上博简《诗论》多次提及《诗·甘棠》篇,说明孔子对于召公奭的重视。简文之论可以与《孔子家语》、《孔丛子》等的相关记载相互印证,表明了孔子对于宗庙祭典的看法。孔子认为只要有大功德于民于国,就可以在宗庙里面受到祭祀,嫡庶之别并不重要。召公奭是周文王的长庶子,他恭行文王之德,对周初政局影响很大。简文还启发我们重新考虑《尚书·召诰》篇的性质以及孔子的宗法观念的复杂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孔丛子》的时代与作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丛子》是一部记述孔家人物言行的书,全书二十一篇,记事自孔子至于孔鲋,旧题孔鲋撰。据《史记·孔子世家》,“鲋字子鱼,孔子八世孙,曾为陈胜博士,死陈下”。是其生在汉兴以前。由于《七略》及《汉书·艺文志》不著其书,加之书中记事或有舛误,记鲋的文字也非自述之辞,所以自宋以来学人即多言其伪,并对其时代与作者作了种种推断。今日流行的观点,便是认定其书为汉魏间人王肃所伪造。“铁案”已定,很少再有不同意见。笔者近治《小尔雅》,欲求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得不对这部“伪书”下一番工夫。考读之间,不意对这桩成案发生了怀疑,遂不揣浅陋,撰成此文,欲就《孔丛子》一书的撰作时代与作者问题求正于当今学界。寡闻浅见,所论必多有失,望学人方家不吝正之。  相似文献   

8.
《卜居》《渔父》中塑造的客是“高士”的形象,从文本形态上看,地位和屈原对等。二篇是楚人根据屈原沉江的传闻敷衍成文,在定型过程中显现出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的悖离与错位,最终成篇定型在西汉时期。《渔父》中屈原的“设辞”见于《老子》《荀子》,可视为先秦共用文本。二篇都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其成因与屈原思想的内在矛盾和后人对他沉渊殉志的负面评价有关。作者虽对屈原的处境怀有同情,但对其人生选择则是不明言的否定与批评,这对把握秦汉乃至后世屈原思想之接受,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尔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专著,其书在战国时期已初具规模,秦汉之际递有增补。由于各种原因,在流传过程中《尔雅》用字发生了不少变易。变易后的《尔雅》用字储存在历代字书中,与《尔雅》文本失去联系,后人遂不知其字源于《尔雅》。借助《尔雅》字形、字义以及郭璞的注释,大型字书直接或间接源于《尔雅》的疑难字可以得到考辨。  相似文献   

10.
<孔丛子>一书最初以<盘盂>作为书名,东汉以后始名<孔丛>,宋人改作<孔丛子>,当以<孔丛>为是.其书作者,旧题汉孔鲋撰,宋以后多疑后人依托,今人径称伪托.窃以为前六卷当出自孔鲋之手,第七卷为东汉时孔氏后裔补缀.其书在形成过程中被一再修润,故其文风类似东汉人.笔者发现书中所记多处不合常情常理,子思与孟子的对话更出于杜撰.对于全书内容的可信度有待通过深入辨析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11.
孔安国及其孔臧的生卒与学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记》、《汉书》记载孔安国与孔臧的生平事迹及学术不详。综合前人成说,孔安国生卒年大致在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左右至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之间。孔安国学术内容广泛,其学术思想与稷下学派有关。孔臧生卒年大致在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至元鼎三年(114)左右。《汉书.艺文志》所录《太常蓼侯孔臧赋》20篇及唐复出的《孔臧集》早佚,今所见孔臧四赋、二书存于《孔丛子.连丛子》,尤其是四赋多为四言诗体形式,是所见较早的西汉四言诗体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孔臧其人及其作品,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其事迹及作品今存于《孔丛子》中,其中的四赋二书当是可靠的。他的《鸮赋》是纯粹的四言诗体赋,确为西汉早期的作品。而四言诗体赋产生也较早,非起于扬雄。从西汉初年到扬雄、刘歆,四言诗体赋呈现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关于<琴操>的撰者及其创作年代,据史料记载,主要有两汉之际桓谭说、西晋孔衍说、东汉蔡邕说三种说法.但无论从文本的角度、文献记载的角度还是从著者的生平思想的角度分析,将<琴操>一书的编撰权给予蔡邕无疑都是最有说服力的.<琴操>一书产生于东汉音乐文化下移、琴的地位得到提升的历史背景下,是蔡邕本人的音乐天赋、儒道兼修的思想及传奇经历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其成书大致在蔡邕流放吴会的十二年间(179-190年).  相似文献   

14.
两汉经学思潮的兴盛引发了汉末一系列流弊,在汉末社会批判思想家们探讨本末颠倒和名实相乖等流弊的过程中,本末观的思想方法凸显并逐渐清晰,最终成为魏晋玄学本体论建立的基石.老子思想在汉末的被激活和被吸收,是联接两汉经学转为魏晋玄学的又一关键环节,而这一环节,我们亦可从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中找到清晰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梁书》不载《金楼子》考--兼论《梁书》编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子书,但却不载于《梁书*元帝本纪》.其原因恐有三一是《金楼子》成书时正遇梁末战乱,姚察撰《梁史》时所据"国史旧文"本无记载;二是江陵亡陷,《金楼子》被西魏于谨大军掠至长安而入秘阁,姚察不得见;三是姚思廉续补时恐因唐太宗之故,而不得载《金楼子》于《梁书》.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焚书时孔氏在屋壁中收藏的《尚书》等古籍,有人说是用"先秦大篆"写成的。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孔壁古文的字体结构与先秦大篆不同,而与商周金文相似。汉魏官府所藏《尚书》的各种版本,毁于西晋永嘉之乱。东晋梅赜所献《孔传古文尚书》,已被明清学者认定为伪书。若往前追溯,借《尚书》作伪之事,早在汉代已发其端,当时的古文学家已为辨伪工作开辟了道路。他们对《古文尚书》的研究,考校诸本同异,阐释篇章大义,侧重文字训诂,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哀辞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哀悼夭亡者的文体,形成于东汉至魏晋六朝时期,与当时浓郁的感伤文化、感伤文学氛围有关。汉代哀辞无存。现存魏晋六朝时期曹植至梁简文帝等人的哀辞18篇。其中3篇有短序,序用散语,辞用韵语,或骚体,或骈体,或诔体,篇幅在数十字至二百字之内,内容以抒发丧失亲人的悲伤哀痛之情为主,极少叙事因素。与哀辞相近的文体有诔、哀策、吊文、祭文等,这些文体互有异同。此时期的挽歌和悼亡诗也很特殊,但与哀辞有诗、文之别。  相似文献   

18.
《资治通鉴》长编分修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资治通鉴》长编分修的具体分工问题,历有争论。学者多惑于《宋史.刘传》谓专职汉史,及受传统叙述中“魏晋”连书的影响,忽略了《通鉴》之魏纪、晋纪长编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的可能性。而实际上两汉、魏纪长编由刘完成,两晋南北朝至隋之长编成于刘恕之手,范祖禹除了编修唐史长编外,还整理了刘恕遗留的五代史长编。  相似文献   

19.
晋唐人丁为本税制四阶段发展的判定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唐人丁为本税制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税制.这不仅因为它具有迥异于其他农业税制的诸多特点和较长时段之实行,而且还在于它对同时期的日本农业税制及此后的我国农业税制产生过重大影响.根据发展所呈现出的特征,晋唐人丁为本税制的发展大致可被划分为四个阶段:汉魏之际的发端、魏晋时期的初步形成、南北朝及隋朝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唐朝成熟与崩溃的两大变奏.  相似文献   

20.
汉魏六朝书信体文章中,与《答苏武书》文风相似的作品在汉末魏晋时期才较多涌现,作为一个在《汉书》本传记载中仅能撰作质朴楚歌歌辞的武士,李陵不可能写出情采并茂的书信。《答苏武书》当系汉末魏晋人拟托之作。六朝人论文、选文大力标榜“情采”,自汉至梁同情李陵的声音绵绵不绝,是《答苏武书》在六朝及后世受到注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