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炜 《经理人》2010,(2):10-10
“中国制造”表面上是在做产品推陈出新,但实质上是同类“中国制造”在互相重复,从而产生竞争的“虚荣”,因为“中国制造”相信——你的产品不能大量销售,就不能被人广泛认知,就不能形成品牌。这就是中国至今缺乏国际品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2011年以来,对华发起的贸易调查继续呈高发态势,同时,以知识产权、技术性壁垒形式出现的摩擦也不断增多:产业不断升级的中国出口企业,也面临着日益升级的贸易摩擦,这些贸易摩擦,正从原来的中低端制造领域,上升到中高端制造领域——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行业向新兴产业扩展一只有掌握标准制定权,才可能摆脱被牵制地位,中国企业要立足国际市场,就要勇于布局中高端市场。  相似文献   

3.
在五六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问题。当时有专家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有专家说不对,中国充其量只是“世界车间”或者说是“世界作坊”。从那时起,大家就认识到我国产品制造的量很大,但创新不足。我们长期依赖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这些离创造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世界消费市场“中国制造”的理论意义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理论指导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剧锦文 《领导文萃》2010,(16):140-143
“中国制造”已经成为时下一个世界性现象。但如果要给“中国制造”下一个较为科学定义的话,可能应该是这样:即原产地在中国,而市场在海外的产品。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从低利润、低附加值迈向高利润、高附加值,让中国设计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中国设计这个概念非常好。但是要具体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7.
王荣彪 《经营管理者》2009,(18):253-253
一、“中国制造”为何贴着别人的品牌?虽然中国已经生产出世界上最多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影碟机和微波炉,还有自行车、热水器,但在国际市场上还鲜见贴有中国自有品牌的货品,因为中国的产品大多以OEM(贴牌)的方式变成了外国货。据报道,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一个著名冰箱品牌MagiChef(神奇的厨师)”,实际上就是由中国广东科龙电器公司设计和生产的,而最终出现的仅仅是一个宽泛的“MADE IN CHINA”,而不是国内驰名的科龙电器商标。全世界最大的羊绒衫生产基地在中国,鄂尔多斯公司和鹿王集团生产的羊绒衫,从质量到款式都可以把世界名牌羊绒衫比下去。鹿王集团每年的出口额均在四五千万美元,但几乎每  相似文献   

8.
周建华 《经理人》2007,(2):59-60
在习惯于炒作的B2B电子商务大腕阿里巴巴的眼皮底下,有一家外贸行业B2B专业网上电子商务公司,在经历了网络泡沫后,以其“细分、专业、国际化、面向服务”的独特商业模式,低调地生存和迅速发展起来,它就是总部在南京的中国制造网(made.in.china.com)。“我们正以每年超过200%的速度在增长,2005年营业额在四五千万左右,2006年在9000万左右。我们的注册会员数达到100万,付费的高级会员近万个。  相似文献   

9.
王直板 《领导文萃》2013,(19):32-35
曾经身份卑微的"德国制造",在英国工业雄霸天下的时代,毅然崛起并取而代之。此等表现,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德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参照物。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必须研究和引进"德国制造"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克服近现代国民性的负面因素,开展一个制造业的文化再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入世后,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增长,伴随着发达国家企业越来越多地向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的转移和国际间产业布局的大调整.许多制造加工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了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正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已成为当代全球经济中一个最具象征性的词汇。目前,中国有100多个企业的生产总量占世界首位,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潮水般地涌向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1月,一则以宣传“中国制造”为主题的广告片,通过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在世界播放,为期六周。据悉,这则广告是在中国商务部支持下,由若干家中国进出口商会具体策划,一家外资广告公司制作的,目的是“塑造‘中国制造’在全球的良好形象”。广告播出后,引起国内外各界对“中国制造”境遇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王育琨 《经理人》2004,(3):24-25
或许我们正陶醉于“中国因素为全球经济提供活力”、“机遇的新名字叫中国”等这样的口号,或许我们正为“世界工厂”落地中国而举杯庆贺。然而,“中国制造”现在正遭受着假冒伪劣和廉价仿制品的磨难。“世界工厂”的头衔,挥不去我们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居于世界食物链下游的厄运。  相似文献   

13.
《领导文萃》2011,(18):136-136
中国的制造部门正迅速登上价值链的高端。过去生产劣质服装和塑料玩具的中国工厂现在能够制造精密的电子元件或者每台价值数十万美元的机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异军突起和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中国制造"已经成为时下一个世界性现象,中国制造的各类商品以其物美价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产品份额和市场份额:玩具占世界总产量的70%,鞋类约占50%,彩电占45%,空调占30%,纺织品服装占24%……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对中国产品的"关注"也随之不断升温,针对中国产品采取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质量技术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也在花样翻新、层出不穷,"MadeinChina"也由最初单纯的原产地标志,被赋予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政治的含义,成为关乎中国崛起关乎世界福利的重要词语,经受着一波又一波国际竞争的风浪。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工厂在制造一切,但是产品利润从制造向创造的转移,让中国企业在代工环节的获益微乎其微。这是中国制造目前所面临的困境。那么,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势下,中国制造如何升级,过渡到中国创造?是什么制约了中国创造?中国创造如何结合自身实际?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国制造"输往全球,遭遇到越来越频繁的刁难和暗算。有些是经济因素,有些出于政治动机,纠缠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损人不利己。据商务部统计,仅2012年上半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达354亿美元,同比增长48%,这  相似文献   

17.
尹传高 《经理人》2006,(3):20-20
中国的制造业要做出自己的价值空间制造的本质是给产品注入新的内涵,而产品最重要的属性就是技术和设计。但按照市场的逻辑,大规模的生产才会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才会实现企业存在的实际价值。沿着这样一条路,成功的公司一路绝尘。而与此路径不同的是,中  相似文献   

18.
被迫转型还是主动求变?“中国制造”的出路除了寻求技术化生存外别无其他选择。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上升、银行利率上调、出口政策调整,这几大变局同时出现,让制造业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像服装、玩具、制鞋这些典型的“中国制造”的成本上升了30%左右,同时全球性经济衰退又卷土重来,使高度依赖外需的制造业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如何提升中国产品在海外的品牌形象,改变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低端印象,将中国产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本文从品质优先战略、文化制胜战略、科技引领战略、服务人性化战略、营销本土化战略五大战略入手,探讨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