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白晓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221-223
作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卓越的领导者,乌兰夫同志在我国新民主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始终把祖国观念放在第一位,把维护祖国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目标;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的核心,树立了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他坚持实事求是,积极推动民族解放和民族区域自治,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综合改革.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WANG Shao-dong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作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卓越领导者,乌兰夫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问题。在领导民族地区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乌兰夫对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的理论阐述。在乌兰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回顾乌兰夫重视培养民族地区人才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今天搞好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晓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1):156-159
作为党和国家卓越的民族地区领导者,乌兰夫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增强民族团结,为党的民族政策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其民族高等教育的实践历程中形成从实际出发,注重民族特色,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注重培养和教育少数民族干部与知识分子的民族高等教育思想。为此,当前的民族高等教育应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王绍东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0,9(1):76-79
文章回顾了乌兰夫对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总结了他在发展民族高教事业中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和进行的精辟理论阐述。认为这些经验和理论对我们今天发展民族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富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8-9
民族经济工作是乌兰夫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乌兰夫领导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建设和发展内蒙古牧区经济工作。乌兰夫民族经济工作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创造性的发展的。本文对乌兰夫民族经济工作思想的实践成就及其启示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6.
熊玉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4):90-92
本文对东南亚几个邻国的民族语文政策及其效果进行述评,从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问题在民族平等团结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制定好的民族语文政策并认真贯彻落实,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7.
王富强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9-21
民族经济工作是鸟兰夫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发展时期鸟兰夫领导内蒙古各族人民建设和发展内蒙古牧区经济工作。乌兰夫民族经济工作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创造性的发展的。鸟兰夫的民族经济建设思想是非常全面系统、精辟的。本文对乌兰夫同志的民族经济工作思想及其对内蒙古新牧区建设的启示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8.
余梓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民族政策体系集成是指与解决民族问题、调整民族关系相关的诸多政策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在相应兼容度基础上的汇集,进而形成民族政策集群,它不是简单的相关各种政策的堆砌,或者累加,而是根据民族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地优选、完善与组合,使民族政策体系长期处于高效运行状态。民族政策体系集成就是通过整合民族政策资源的途径,在民族政策体系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民族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优势,适合妥善解决复杂的民族问题,及时调整不和谐民族关系,提高民族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9.
汪学琴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9):75-77
民族教育事业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我国民族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民族地区语文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我国民族语文教育事业的成败。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要具有人格素养、理念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0.
在新牧区生态建设中,我们要借鉴乌兰夫改造沙漠造福人民的思想:改造沙漠是改变沙漠地区少数民族落后状态的一项重要措施;充分发挥沙漠地区人民群众在改造沙漠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地制定出改造沙漠的方针、方法、步骤;改造沙漠要加强全国各地区的团结协作等。 相似文献
11.
戴竹君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8-20
国家意识是指公民对主权国家(也可指民族国家)的认知、认同意识,既是一种政治意识,也是一种文化意识。语言观念是使用某语言的集团或个人对该种语言的价值评价和行为倾向。语言观念与国家意识互为作用,对国家意识的形成及发展有着能动作用。在现代社会,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对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该国的国情状况。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多语和多元文化的第一个英语国家,其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得到了国际上语言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高度评价。研究澳大利亚的国情及其语言政策的发展演变,对于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语言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母语教育与英语学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3):52-56
当今母语教育与英语学习的关系出现了不少问题。对此,应该用理性的态度认真地分析,在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层面上,更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政策导向,采取切实措施。 相似文献
14.
阿拉腾巴特尔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8-60
英国社会学家伯恩斯坦于20世纪中后期提出符码理论,试图用各种类型的符码来分析阶层文化差异和文化再生产现象。符码理论对于少数民族教育中语言使用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民族语言的"局限符码化"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错位"能够给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王爱武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82-84
由周庆生先生主编的《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一书,是一部针对语言政策、规划等进行研究的译著。该书汇集了外国学者对不同国家语言政策、立法、规划和传播等方面的评价和分析,内容较全面系统、资料丰富,对从事我国语言政策、立法、规划及新疆双语教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回族语言看其民族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中,只有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但经语言学协会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实回族使用的汉语很有特色,其间夹杂着很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1]回族语言的这种独特性与回族的历史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伊斯兰教是回族民族认同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回族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表征民族性的符号,在其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更加广泛。因此,以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为特色的回族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7.
刘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80-83
全球化语境下,大众媒介的语言特点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文化逐渐侵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其他民族语言的本来面貌。大众媒介语言的全球化给语言教育和研究工作提出了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分析和掌握媒介语言新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调整相关政策、提出应对措施,从而促进民族语言文化的繁荣,以有效保护国家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印度的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玉英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6):37-41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语言博物馆。国家的官方语言是用天城体书写的印地语,英语是辅助的官方语言。英语在印度的推广,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对印度的语言状况、印度独立后所采取的语言政策及英语在印度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可以为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对象,从而正确处理母语教育与英语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郑振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1):70
抗战时期澳门国语运动的目的一方面是教育民众,另一方面是培养国语师资,但因经济和政治环境所限,成效并不显著. 抗战胜利以后,中华国语运动协进会成立,对推进国语运动有积极的作用,从该会的许多具体活动都能反映出来. 有部分活动更是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由学校教育来推广.从澳门的专科学校、商会、妇女会和国民党支部等机构陆续开办密集式国语学习班的情况来看,可以推想澳门民众对学习国语有殷切的需求,但当时要在澳门的侨校全面推广国语教学,仍没有足够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沈海英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3-101
语言政策是人类社会群体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根据对某种或某些语言所采取的立场、观点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条例、规定、措施等。对于语言的控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国家政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语言政策的研究也是语言学者的重大使命。通过对中国语言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回顾中国语言政策研究30年的学术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经历了从语言规划到语言政策的转变,其背后是语言政策研究经历了语言学到社会语言学、再到语言的公共政策学的多学科交叉与发展,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国家统一官方语言的基础上使少数民族的语言得以保存并在其社会中充当文化传承载体的角色,并在外语与官方语言之间实现多种语言的平衡发展是将来中国语言政策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