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末的蒙古社会经济极为凋敝落后。在"开放蒙地""移民实边"热潮刺激下,蒙古王公提出了振兴畜牧业、整顿农业、发展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蒙古经济的思想。这是清末蒙古王公对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思考,是蒙古民族要求实现经济近代化的表达,在蒙古民族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崇拜是蒙古民族的原始自然崇拜之一,它与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息息相关。科尔沁山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蒙古民族的山崇拜文化传统,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蒙古民族"以山为中心"的文化传统;蒙古民族狩猎文化传统;蒙古民族生殖崇拜文化传统;蒙古民族独目巨人山神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在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化消费中,身体的商品化与各艺术门类的商业化相伴随,成为一个习见的文化现象。"乌鸦"等文学现象中所暗含的"半自传+情欲文本"结构,表征了一种文学商业化运作的常见模式,即文学也以"香车+美女"型的组合方式完成了作家身体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4.
元代社会的农业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在农业自然经济广阔的原野里也逐渐发展起来。粮食商品化是商品经济在农业中得到发展的突出表现。本文从生产和流通两个方面对元代粮食商品化问题作些探讨。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是粮食商品化程度提高的基础。蒙元王朝自成吉思汗1206年统一蒙古诸部到1279年灭亡南宋,前后七十余年,西征,南侵,使中国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1260年,世祖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从族源传说所反映的经济文化类型来推断,它传承于蒙古人脱离狩猎生活过渡到游牧社会,氏族制解体、早期封建关系得到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繁衍生息在蒙古高原上的骆驼是蒙古族在早期的游牧生活中驯服饲养的"五畜"之一。在"五畜"当中骆驼以耐寒、耐渴、耐饥、耐劳著称,并被蒙古人誉为"沙漠之舟"。蒙古人驯服饲养驼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有关骆驼的民族民俗文化。随着游牧文明的衰减,各种与蒙古人有关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经历异化或者直接消失。尊重文化与...  相似文献   

7.
成吉思汗是早期蒙古国家的建立者,他完成了蒙古高原上的统一大业,在13世纪带领蒙古人创造了一个辉煌的年代。他提倡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风气,并且以强有力的法制措施作为保障,他把"以礼治民"与"依法治国"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安定团结、和谐强大的蒙古国家。  相似文献   

8.
生产和消费范式是以"物"为视域分析现代性制度和日常生活的两种社会理论范式。集体经济时期,农村制度安排具有"去商品化"特征,农民日常生活层面"神圣化"和"去神圣化"并存。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以"商品化"为方向,日常生活中农民则"双重分化"。现阶段包括农村公共物品"去商品化"等改变"物"的供给逻辑的制度实践,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论及的蒙古,包括内外蒙古地区,当时均属中国版图之内。在蒙古问题上,孙中山表现出坚定的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和主张,这主要体现在:孙中山关注蒙古形势,反对沙俄对蒙古地区的侵略;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得到了蒙古民族的积极响应;孙中山热切期盼蒙古民族的兴旺发达,希望在“五族共和”的旗帜下,蒙古地区进入一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阶段,恢复古老蒙古民族的骄傲。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外蒙古和内蒙古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政治走势不同。但是,孙中山的思想,对蒙古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当今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蒙古书面语mal"牲畜"与üker"牛",在科尔沁土语中的语义演变与蒙古书面语ar"犍牛"在科尔沁土语中的消失有关。科尔沁土语的xurγb"绵羊羔"是蒙古书面语quraγa"绵羊羔"在科尔沁土语中元音屈折演变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可以合法进出国境、关境的地方,是国际物流、客流的必经通道,是国界和不同关税区边界上的门户。因而口岸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源和各地客商的投资热点,它对形成口岸经济、带动口岸城市发展、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交往意义重大。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开放口岸发展到18个,形成了以口岸为依托的沿边开放带,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主要口岸经济带。本文首先介绍了内蒙古现有的口岸经济地理布局特征,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各口岸所对应的口岸腹地经济资源优势,指出这些经济资源优势是形成内蒙古口岸经济带的基础,最后展望内蒙古口岸经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传统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取向。本文简述了内蒙古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如何进行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对自治区经济、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吉林西部地区大部分处在科尔沁大草原的东部,即使在清末蒙地放垦之后,仍有广阔的天然草场,加之地处满蒙交界,蒙汉杂居,居民农畜兼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使这里的畜牧业得到发展,发达的畜牧业经济是该地区近代经济的区域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元朝的灭亡,给蒙古族的经济政治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蒙古单一的游牧经济重新面临着农耕经济的补充局面,该问题成为了蒙古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之一。明清时期与北方的经济贸易过程中,贸易双方总体上呈现"互利"的好局面。从贸易整个过程来看明清两朝都采取了"支持"和"限制"的双重策略。该论文通过分析明清时期对蒙古实行的贸易政策,研究了其中存在的贸易经济利益及互利关系、社会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清末,在外蒙古独立活动中,沙俄通过政治、军事、经济等活动对外蒙古进行了侵略,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日本也曾觊觎外蒙古,但沙俄的挑唆和侵略以及日本的威胁都不是外蒙古独立的直接原因.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进一步挖掘,认为外蒙古独立的根本原因是清末逐渐削减对蒙古王公以往的优待,甚至勒索,而新政的推行,尤其"垦荒"成为外蒙古独立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集群化发展是一种比较成功的产业发展模式。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依托优势资源,构建资源产业集群,不仅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区经济与地区环境协调发展之路。然而资源产业集群化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困难,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使其真正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7.
蒙古语中有一部分满语借词,这与历史上满族和蒙古族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有密切关系。本文在丰富的语族语言材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对蒙古语中的满语借词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近几年对资源枯竭地区,特别是资源枯竭民族地区生存和发展问题有所关注,其中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我们的研究表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产业升级的路径有不同选择,其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企业组织发展循环经济不需要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因地制宜建设不同层次的循环,各种循环的有机整合就是一个园区乃至一个地区产业升级的发展道路。基础相对落后的地区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碳排放特征及发展低碳经济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西部地区1995—2009年碳排放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因素,提出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研究表明:1995—2009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出倒N型的三次曲线;西部地区产业碳排放中,工业占主导;地区碳排放量居首位的是内蒙古,内蒙古同时也是碳排放增长最快的自治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呈现出同向增加的趋势;西部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从打造西部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倡导低碳消费等方面提出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