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需要是人特有的需要 ,其满足方式与作用方式都有别于主体的其他需要。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内化过程 ,是主体道德需要的客观要求 ,也是道德需要实现的过程。道德他律为主体提供道德行为模式和道德评价机制 ,道德自律则将外在的约束化为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需要与道德追求。道德需要是“以德治国”的理论依据之一。实施“以德治国”方略 ,就是要在建立符合当前实际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基础上 ,加强道德他律的作用 ,强化道德评价功能 ,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
个体道德需要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和社会生活所要求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个体道德的存在。道德需要是人所独有的,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是道德之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其内在的自律的依据。个体道德需要是来源于一般需要又高于一般需要的高级需要,是个体成其为完整和谐之人的必然要求,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手段和条件。道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道德需要,走出“规范式德育”的误区,提升受教育的需求层次,培养个体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3.
论同律     
他律和自律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他律到自律之间,有着一大段距离,应该有一个过渡的中间地带;在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逻辑链条上,还存在一个环节,笔者认为这就是同律。自律使他律成为可能,同律使他律和自律成为现实,它们三者共同作用于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社会的道德面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脱离物质利益讨论道德和道德建设是抽象的和不实际的。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个体的道德生长过程是一个由他律的社会道德到自律的个体道德的内化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物质利益的引导起着重要作用。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的经济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利益引导机制 ,从根本上改变“老实人”吃亏的体制弊端 ,让人体悟到德行既是善的、美好的 ,同时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 ,这样道德状况才会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5.
梁涛先生以自律、他律的双重道德律诠释儒家道统,结果使孔子内外贯通的仁与礼,使本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五行》“德之行”与“行”产生了内在矛盾.这些矛盾源于双重道德律这一理论框架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逻辑矛盾.梁先生以自律仅仅是内在的主体自觉为前提构建双重道德律,并引入客观规范的他律作为必要的补充.然而在道德领域,自律不仅是内在的主体自觉,亦是行动的客观法则.引入他律构建双重道德律多少有些画蛇添足之疑.  相似文献   

6.
佛教的伦理精神 ,在其各种戒律中有着集中的体现 ,从伦理的角度看 ,道德规范是戒律的主体 ,戒律规范着信徒们应当如何或不应当如何的具体准则 ;这些规范又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性 ,针对不同修行阶段的人们 ,有着不同的道德要求 ,这保证了道德理想实现的有效性 ;佛教道德既讲自律自觉 ,又强调他律强制的必要性 ,注重道德制度的健全 ,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康德从严格意义上提出了道德自律和他律的概念,其弊端由黑格尔指出并纠正,但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才以辩证唯物史观将二者统一起来。过于强调道德自律或他律,或认为道德是无律的观点都值得商榷。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关节点在于理解道德之"律"的强制性。要把道德的自律和他律真实地统一起来,既要建立适应合理伦理关系的社会道德体系,也要建立与社会道德相独立的个体道德,建立有层次性的道德评价体系,并使道德个体融入现实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的道德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道德的他律和自律,是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1  道德的他律与自律,古已有之,孔子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是讲道德的他律与自律。他律与自律作为伦理学概念,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自律指不受外界的约束,不为情感所支配,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伦理原则。他律,指依据外界事物或情感冲动,为追…  相似文献   

9.
他律和自律作为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主要形式,在培育道德理想人格过程中,两者呈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为外因和内因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的现代意义上的自律,只有道德与主体的真实统一.道德主体才能真正完成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道德实践的两个维度:自律与他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道德的自律与他律的问题。认为道德是以自律性为基本特征的,但道德价值的根据是外在的、他律的,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道德规范作用的方式既要有內省式自我约束又要有外在的社会约束,道德人格的培养也需要在自律养成与他律约束的矛盾运动过程申实现。公民道德建设要体现道德的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慎独”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重要的个体修身思想,更是人修身养性所追求的一种道德境界.学习“慎独”思想,有助于转变高校德育工作理念,丰富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使高校德育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工具走向人本、从适应走向超越,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主体意识,关注、满足人的超越性需要,培养“有德性的人”.  相似文献   

12.
自律和义务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通过自律概念,康德一方面批判了受控于自身欲望的非理性行为,强调了理性在道德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拒斥了那种出于外在权威和规范的他律,强调道德本质上是一种自律行为,道德法则是理性的自我立法,道德的根据既不在于自然情感的倾向也不在于外在权威的约束。而义务概念凸显了人作为有限的存在者自身的二重性,真正有德性的人不仅是有理性的、自我立法的人,更是能够在理性与欲望的冲突中坚持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到自己义务的人。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存在着诚信危机,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问题。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坚持制度环境他律与教育活动自律相结合,既要建立健全诚信管理监督制度,创造良好的诚信道德氛围和舆论环境;更要加强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把外在的他律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诚信要求,从而产生自觉的诚信行为,形成巩固、长久的诚信素质。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心学中的“良知”学说是整个学问的核心,体现了整个阳明心学的深刻内涵。良知体现了王阳明对于人的终极意义的探求,已经摆脱了仅仅关注外在“天理”的阶段,开始注意到了理在融入人心之后所产生的道德上的力量。我们认为,阳明心学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学问,它关注的重点在“人”,实现了人的道德性存在的意义。良知,是主体自觉的道德意识,是社会的客观道德义务,经过道德规范从他律转化为自律的结果,是道德主体以内心的道德法则对自我的行为进行自控的能力。强调良知的作用,就意味着强调道德自律,强调道德现象中的主体地位,所以说,“良知说”是主体性哲学在伦理学领域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5.
道德自律观是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吸收康德、罗尔斯和皮亚杰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柯尔伯格不断明确和完善他律和自律的区分标准,提出了关于他律—自律类型说的三个假说:即发展类型、亚阶段和理想类型等方法,从微观上剖析其道德自律观的内在因缘。柯尔伯格道德自律观比较正确地揭示了人类个体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肯定一定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其局限在于缺乏一贯性的经验逻辑支持。  相似文献   

16.
浅谈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律的根本功能是利用外部力量来控制人的行为,其特点是权威性、约束性、强制性、被动性和他教性。自律的根本功能在于内在制裁,其特点表现为自觉性、自主性、内控性与自教性。人的道德发展一般遵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是基础,自律是高层次水平。学校道德教育应着重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加强道德行为训练来培育学生的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伦理中国化有两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其一,是佛教伦理的政治化;其二,是佛教伦理的补充性。佛教伦理的政治化,是指佛教伦理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适应,体现了道德作为他律的特征;佛教伦理的补充性,是指作为内在超越的佛教伦理对儒家“内圣”传统中断后的弥补,体现了道德的超越性和作为自律的特征。由此我们看到,佛教伦理的中国化之路,是一条循着道德自身的发展规律,努力实现适应与超越、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相统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道德的“应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道德的“应当”从认识中提炼出来 ,表明人类对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的自觉。对“应当”的认识 ,就是对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解决矛盾的必要性的反映。道德的“应当”是真与善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它的客观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对人的应然性要求。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应当”的思考和选择。人们作出道德“应当”的选择 ,不仅要靠个人的觉悟和智慧 ,而且也要靠社会或集体的正确、细致、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道德责任感就是主体对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尊重感。我国公民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是社会或他人赋予的职责和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主体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主体行善的巨大推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公民个体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我国公民的道德责任感既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道德的教育,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也要营造以履行责任为荣,以不履行责任为耻的社会氛围,塑造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应的责任文化。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是规范传播秩序、形成正确网络舆论工作格局的重要举措。针对中国在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部分网络媒介道德伦理底线缺失、道德责任主体严重缺位、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出现舆论导向错位、舆论内容不健康、传播秩序不规范等现象,认为应从自律和他律、道德与法律等多重路径去规制网络媒介的传播行为,使网络媒介真正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道义良心”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