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判例法和成文法各有优劣,在两大法系逐渐融合的形势下,中国是否应当建立判例制度,理论界未能形成一致的观点。但从判例法的运行机制和特点看,它和成文法可以相互吸收和借鉴。建立判例制度对当今中国十分必要,中国也确实存在判例法生存的土壤。但在运用判例制度时,应坚持以制定法为主,判例法为辅,才能为我国司法改革的最终成功提高制度上保证。  相似文献   

2.
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在我国尚无一部完整统一的《民法典》,使得我国无法从体系性、完整性角度实施民法的贯彻落实,这就要求在我国急需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典》,以便充分实现对我国民事主体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一、目的要求 民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宪法的最重要的部门法,是调整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法律规则。作为规范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规定直接反映和调整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法律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民事主体制度、物权制度、债和合同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人身权制度和继承权制度等,这些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书,应对民法的基本体系、基本制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有初步了解。要求了解和掌握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民法的渊源和解释,民法的适用范围,民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民法的基本原则;了解和掌握民事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4.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它是相对于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或制定法而言的。判例的功能经历了从证明习惯到提供规则的转变。18世纪以前,判例并不具有约束力。那时法庭辩论引用和讨论早先的判决起着一种并非无足轻重的作用,但也不是作为具有约束力的而是作为对法院习惯做法的证明。18世纪以后,判例逐步具有约束力。作为判例,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判决,而是判决中所包含的规则。而规则作为在法律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支撑着具体的判决,并且对其他类似案件具有约束效力,法官是从抽象的规则中引申出具体的判决。从思维过程来看,判例是从个案到个案的推理。而从此案到彼案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积累起来的裁判规则也在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民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地位仅次 于宪法的最重要的部门法,是调整市 场经济的最基本的法律规则。作为规 范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规定直接 反映和调整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法 律制度。 学习本书,应对民法的基本体系、 基本制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有初步 了解,要求了解和掌握民法的概念、调 整对象、民法的渊源和解释、民法的适 用范围、民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民法的基本原则;了解和掌握民事法 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及分类,民事法律 关系的构成要素,民事法律事实的概  相似文献   

6.
判例法是普通法系国家的主要法的渊源.而我国的判例不是法的渊源.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判例法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力,我国应引入判例法机制。在当代中国。引入判例法机制有其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民事责任与债关系的定位是民法基础理论中的难题之一,也是围绕民事责任所展开的关键性问题。通过梳理近代民法上民事责任与债的"融合"到"分离"形态、现代民法中民事责任与债的"交叉"形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民事责任与债的关系,一方面肯定了民事责任与债在特定阶段上的重合关系,另一方面强调了民事责任不同于债而是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法律范畴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于彬 《经营管理者》2011,(4X):306-306
民法和商法作为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其区分依据除了要考虑法律的调整对象之外,立法价值取向的差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民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公平,立法上采取的公平优先原则;而商法的最高价值取向则是效益,立法上采取的是效益优先原则。正确认识民法和商法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对于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问题都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中重要的课题。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争辩已经持续多年,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其各自的法律体系地位,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法的学习。本文通过回顾经济法与民法争论历史,总结前人经验,探讨我国现行经济法与民法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两者关系的实质,对今后深入研究经济法体系建设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论人与自然、人与人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都离不开法律的调整,并经法律调整成为法律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本质上就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1.
民法作为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在社会的和谐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只有夯实民法的社会基础,才能有效的促进社会的经济建设。民法的夯实需要我国每个公民的努力,为民法的基础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对“大数据杀熟”的治理存在多方面困境:立法上法律规范竞合、关键概念模糊;执法上机构权力冲突,认定存在阻碍;司法上缺乏配套措施支持消费者维权。对此,立法上应更新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的内涵,进一步明确关键概念。执法上首先明确“大数据杀熟”包括侵犯个人信息和违法的差别定价两个行政违法行为,对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专门处罚,对违法的差别定价基于各法律体系从特殊到一般的适用关系确定对应机构的执法优先顺序。司法上可采取宣传典型案例等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出台是我国更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体现,是全面促进施行依法实行的重要标志,它在2011年6月30日,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从2012年12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法规,为了行政的设定和实施的规范而出台,既保障了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又可以约束行政机关,规范执法,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使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行政强制法的颁布实施,与行政管理的关系紧密,对行政机关的影响巨大,是规范行政机关行政强制行为的一项重要的法律法规,确立了众多更加积极的原则,制度和理念,有效的调整和规范了现行行政强制实践,更快的推动和促进了建设法治政府的脚步。  相似文献   

14.
不当得利制度作为债的发生原因,旨在调整无法律上原因而发生的财产变动,历经各个国家和地区私法的继受与发展,已构成民法上的基本制度.本文从不当得利的概念、性质、法律构成、法律效力等角度,作一些探讨,以期能将这一制度更加明确,使之更充分地发挥调整社会生活的法律功能.  相似文献   

15.
信息法     
俄罗斯信息法学家B.A.科佩洛夫认为,信息法是信息环境即信息生产、转换和消费环境中产生并受国家力量保护的社会规范和关系的体系,信息法律调节的主要对象是信息关系。在国外,信息法理论界普遍认为,信息法是一个国家为管理信息产业而制定的以一定信息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国内有学者认为,信息法是一个国家为管理信息产业而制定的以一定信息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信息活动过程的角度来说.信息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信息拥有者、信息加工处理者、信息传播者、信息产品生产者、信息商品流通和消费者。信息…  相似文献   

16.
银行卡资金盗用问题已经十分常见,然而银行卡侵权引起法律纠纷是我国民事法律上的空白:研究银行卡侵权的民事责任划分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银行卡资金盗用案中的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民事责任划分,举证责任承担以及我国已有的各种相关判例出发,参考国外相关立法或判例,对银行卡资金盗用进行研究与论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法律也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社会安定的保障,可以确立大众正当的法制观念。占有在民法中获得了一种独立的地位,不再依附所有权而存在,但占有制度的法律条文并不全面。为保护合法财产人的正当权利,创建有效的法律保护途径,本文从占有概述、物权法中占有地位、占有的效力和占有在民法中的作用分析占有在民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法律原则作为承载法理念的形式,肩负着联结法律价值与法规范的桥梁作用。诚实信用原则作为道德规范法律化的代表,通过其形式的抽象性,内涵的广延性,价值追求的妥适性在民商事领域,对立法,司法以及指导民事主体的行为方面,发挥着多种功能。通过诚实信用原则所具有的功能集合,民法可以对市民社会的民商事主体,从积极方面谆谆教导使他们成为“诚实不欺”的善良之辈,从消极方面通过司法的事后评价活动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引导。  相似文献   

19.
行政程序法同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一样,主要不是作为分散的行政程序法律规范的总称,而是作为一部集中系统的大型法律文件的名称,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分散的行政程序法律规范而没有一部以"行政程序法"命名的集中系统的法典性的大型法律文件,通常不被认为已经制定了行政程序法.本文旨从当下行政执法领域申的热点新闻事件"钓鱼执法"事件谈起,分析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必要性及其在立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触及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法的确定性是一种价值选择,而法的不确定性则是一种客观实在,法律正是以不断寻求精确化的结论和选择为目标。不确定性因素在法律制度中客观存在,但法律可以自身的制度安排来克服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力求实现正义。英国法模式正是运用判例技术,把权力分散到法律创制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使之达到稳定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我国长期以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