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是以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为基础组建而成。多年来,在科研、教学、办刊各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研究中居领先地位,成为国际满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中心阵地。该中心拥有中国唯一的满语文化硕士学位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而向国内外招生,培养高层次满语文化研究后备人才,培养指导的研究生中有来自日本北海道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满学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学术热点,极具民族特色与国际学术交流特色。赵阿平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创的满族语言与文化研究新方向,不仅具有应用性,而且具有跨学科性和边缘性,研究中心将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与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结合,对满族历史、语言、文化进行综合而深入的研究,从而拓展了满学研究的新路,成为满学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满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作为学术研究新的生长点,以其优势与特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科目前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研究、满文文献研究和满族语言文化与相关民族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学科带头人为赵阿平教授,后备带头人为郭孟秀教授。学科现有学术骨干1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3人。学术梯队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群体研发优势。研究中心人员目前已出版学术著作25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260多篇;主持完成国际合作项目5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主持省级项目多项。研究中心人员还存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获省级奖22项。研究中心还与日、俄、韩等20多个国家、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及国内的有关学术机构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并与其他学术单位联合主办了4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国际范围内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冯莉 《学术交流》2012,(9):166-169
现代汉语中的"相对"一词具有词汇化、语法化、语言接触及其相互关系等多维度研究价值。通过基于语料库的历时与共时分析,考察"相对"一词的语义和句法功能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发现该词从上古到近代经历了从短语到动词的词汇化过程。在现代汉语阶段受到间接语言接触和语频作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从动词发展到形容词,并且形成向介词、副词和话语连接语多路径虚化的多向语法化和构式语法化发展的复杂趋势。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是东北方言词汇系统构成的重要时期。东北方言词汇系统是以幽燕方言为主体、同时吸收东北土著少数民族语言、外省方言词及外来语而构成的。清朝末年,随着东北地区满语的衰落,通过由使用满语到使用汉语的转化,实现了幽燕方言主体地位的确立。但满语并未消失,而是同其他东北土著少数民族语言一起作为底层词遗留在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之中。清末民初是我国东北历史上国内外移民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大量国内外移民的涌入,形成了东北特有的语言接触现象,使以山东方言为代表的各省方言词及外来语,迅速汇入到东北方言词汇系统当中,极大地丰富了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要素,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最终形成创设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京师是满族的聚居区,其地域文化受到满族民族文化多向度的影响。北京话,是经过满族依据本民族语言特点来重塑汉语北京方言的文化结晶;旗人作家们在创作中体现了京腔语言的风采神韵,开创了“京味儿”文学流派;满族在京剧和曲艺等北京传统表演艺术的形成与完善方面贡献良多;满族的习俗曾给予北京文化以熏染;而昔日满族人的性格气质,也在当下北京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留有烙印。  相似文献   

5.
每一种语言,其建构材料都是词汇,词汇愈丰富,语言的表述功力就愈强,愈有效.东北话里存有大量源出满语的词汇,保留了满语之音,披上了汉字之形,转而以汉语的身份,有效扩充了东北话的词汇量.这样奇妙的组合,也就使东北话里的一些词语,不可能在其他地域的汉语中露面,亦使东北话所能表摹的事物,其他地域的汉语未必能尽数表摹,即或表摹了,也未必能及东北话传达得那般出色.  相似文献   

6.
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是,满族文化的来源及其继承关系如何?自古至今发展的特点又是怎样?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在,除极少数屯落外,满族已经全部使用了汉文、汉语,其意义如何?也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只是根据个人粗浅的研究,提出如下的初步看法,敬待这一方面的专家批评、指正。一满族文化根据历史发展的具体情况,其来源有三,即:女真文化、蒙古文化和汉族文化,而满族文化的大发展却在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之后。现在分别说明于下: 满族文化与女真文化的关系:一般认为有继承关系,但是继承了些什么?继承的范围有  相似文献   

7.
论黑龙江满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是黑龙江主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满族文化是黑龙江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术界开展了抢救满语资料、研究满文档案的民族文化遗产拯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满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仅靠学术界少数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及全民的参与,从而形成持久、广泛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以确保满族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工作长期有效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萧旭 《今日辽宁》2014,(2):98-99
正篮球、足球、棒球、橄榄球……这些多人参与的球类比赛项目人们都会很熟悉,但如果说起一种民族运动项目"珍珠球",可能大多数人就不大知道了。珍珠球这项运动也叫采珍珠,产生于满族古老生产生活中,满语是"尼楚赫"。当下的本溪满族自治县仍然保留着珍珠球这项传统的满族运动项目。在闲暇之余,大家会组织一场观赏性和对抗性兼备的精彩比赛。听当地人介绍,早在16世纪初,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多以渔猎为生,在江  相似文献   

9.
《新满汉大词典》编写的主要原则和方法胡增益《新满汉大词典》是一部运用现代词典学理论和方法编写的满汉词典。词典收词、词组约35,000条,其中单词条约16,000个,全书280万字。共使用了60几部文献,有近两万个例句,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已出版的满语辞...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的语言竞争:文化生态学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探讨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语言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特别是探讨了人类进入信息和网络时代以来 ,在英语等大语种的冲击下 ,大批使用人数很少的小语种逐渐成为濒危语言的不利境遇 ,而这些语言的最终消亡将导致它们作为其载体的文化的消亡。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部分濒危生物物种的死亡 ,为此人类发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呼吁。这当然无可指责 ,但是为什么许多人对大批濒危语言的消亡却熟视无睹呢 ?文章认为 ,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对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与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一样可怕。为此 ,应该像保护秃鹫、大熊猫和白鳍豚等珍稀生物物种那样保护那些濒危语言  相似文献   

11.
满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曾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她不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更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这个曾经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 ,以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在较长的历史时间内影响了我国北方辽阔地域内的各个民族。但是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并最终消亡 ,加之与中原汉文化的不断融合 ,这种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弱 ,即使在满族人比较集中的地方 ,带有民族特点的风俗也已经逐渐消失 ,许多满族人对自己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也不甚了解 ,以至今天成为一种亟待发掘的民族文化遗产。由杨锡春先生所著的《满族风俗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盛顿邮报》引用阿拉斯加本地语研究中 心主任、语言学家麦克·克劳斯的话说,在现今世界总共6700余种语言中,只有200来种没有消亡的危险──它们之所以生命力强盛,有的是由于有国家的支持,也有的纯粹出于人多势壮。有的语言学家还补充说,其余的语言至少有一半在100年内即将全部消亡。也有语言学家甚至更悲观地认为,其余的占95%的语言将在下一世纪内要么消亡,要么垂死。所谓“垂死”语言,指的是仅老年人才会讲,而小孩既不会说,也没有人教他们。这种语言一定难以存活下去。而语言一旦消亡,就很难“复生”了。 …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清朝太祖努尔哈赤崛兴后一百年间,满汉文化交流为时势所趋,旗民所望。满族词人纳兰性德与汉族诗人吴兆骞的友谊,是清初满汉文化交融的生动例证,谱写出满汉文化交流的历史篇章。 (一) 纳兰性德与吴兆骞生活在清初社会激烈动荡的时代。家族上亲与仇、民族上满与汉、政策上张与弛的矛盾,是制约和影响纳兰性德与吴兆骞民族情谊、诗词成就和文化交融的三个重要的历史因素。家族上亲与仇的矛盾,是制约和影响纳兰性德同吴兆骞文化交流的一个历史要素。纳兰性德的始祖为明海两女真叶赫部长星根达尔汉:“灭呼伦国内纳喇姓部,遂居其地,因姓纳喇,后移居叶赫  相似文献   

14.
清代满汉民俗变迁的思考金丽婷,王伟业所谓"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有清一代,满汉民俗变化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清兵人关(1644年)到鸦片战争(1840年)前,是满汉民俗变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清...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兴趣上,西方哲学已经历了从"观念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转变,而受制于科技发展倾向的21世纪哲学,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将从"语言图象"的时代向"图象语言"时代转变.语言在交流中的媒介作用越来越被形形色色的、广义上的虚拟数字图象形式所取代,这样的趋势清晰表明语言的局限,即习惯心理所认为的语言再现视觉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在这个意义上,随着"印刷术文明"的衰落,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媒介"不使用语言"却能传达更丰富的、"言不尽意"的意义.语言的作用并非消失了,而是人们突然意识到,语言的本质,是一幅并不能实现指向外部事物功能的元图象,语言成为图象或者一种图象的语言.也许人类将培养起对图象的抽象能力,或许人性将因之彻底改变,人类的道德、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将随之天翻地覆.  相似文献   

16.
浅论纳兰词与清初文化政策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兰词不仅以哀感顽艳的情词感动读者,而且总体上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文化信息。它反映了清初一个满族贵族青年完整的精神世界,概括了他的人生梦想和人生际遇,代表了清代初期在满汉文化的撞击下,一个融满汉文化于一身的满族贵族经历的壮志激怀、矛盾、苦闷。这是纳兰词在自然流利、凄美哀婉、真切感人的文字下面蕴含的本质内容,是纳兰词形成“浅即为美”、“浅即为深”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7.
外来词的基本译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易于变化,而变化的一个普遍特点是容易引进外来词语。”①这种引进来的词语在汉语中也叫借词,是一种语言与异质文化接触时必不可免的现象。奈达是根据英语借用外来词语的情况总结这一语言特点的,据估算,英语“...  相似文献   

18.
语言消亡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消亡的过程〔法〕C.克莱里斯王秀丽译冯韵文校只要简单地观察一下各个世纪的语言,我们就能看到:在以某种方式证明其存在过的那些语言中,有一些已经没人说了,它们消亡了。比如,现在没人再说曾在小亚细亚使用过的赫梯语(hittite)了;同样,现在也没人再...  相似文献   

19.
冯蓉  靳松 《社科纵横》2008,23(4):111-112
本文通过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传播又离不开语言.要学习语言就要学习相关的文化,通过文化的学习了解语言构成和发展的轨迹,了解由于文化不同形成的思维定势的不同对语言的作用力.文章中作者通过以汉语和英语为比较蓝本分析说明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试图为语言学习者进一步拓宽语言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对比—主语与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对比—主语与主题高登亮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由于两种语言的语系不同、使用语言的民族不同,因而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也不同;英语和汉语在表达同一概念时,会用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语法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