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加藤典洋以"战败后论"为题,提示了日本"战后"话语的延续,揭示出战后日本社会的"扭曲性结构"。1998年,江藤淳撰写《二次战败》一书,指出日本面对美国再度经历一场"战败",如何脱离美国、谋求自身独立成为日本反思与批判战后自我的重要问题。2013年,白井聪提出"永续战败论",将日本"战败"上升到国家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层次,突出了日本面对"战败"的逻辑悖论与病理构造。2015年,绪形康以日本与中国为对象重提"二次战败论",就面对走向复兴的中国,日本将走向何处、将如何与中国交往进行了阐释。审视"战败后论""二次战败论""永续战败论",其背后潜藏着"自我—他者"的二元性的对立、对抗的思维结构,突显了战后日本"不可再败"的话语结构与强化国家主体意识的自我认识,同时也昭示出日本的对外认识之中始终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的全球化或地缘化的思维结构,或将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产生根本性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7):114-116
甲午战争后,福泽谕吉对德国强占胶州湾和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事件进行了评论。对于德国强占胶州湾,福泽认为这完全是弱肉强食的国际交往的现实造成的,日本为了所谓"台湾的治安"也应"租借"福建。对于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福泽在对日本军人的"勇敢作战"大加赞美的同时,认为中国人的"无知无谋"是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将责任完全推给了清政府。福泽对这两次事件的评论大体上追随了日本的对华政策,并仍然试图以文明开化论为借口使日本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正当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强征劳工受害诉讼案在韩国进入实质性司法阶段,东亚地区清算日本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责任运动到了决定性转折期。中韩同是受日本帝国主义伤害过的国家,邦交正常化以后的中日关系更饱受"历史问题"周期性发作之苦,中国对日外交似乎也到了考虑设置解决"历史问题"议程的重要关头。通过研究邦交正常化过程和"历史问题"发展史可知,《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的"反省"修辞遮蔽了谈判时对侵略加害历史做出口头谢罪的事实,"密约构造"导致日本侵略战争责任的暧昧化并演变为中日间围绕"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等的"历史问题"冲突。日本的有识之士在当时就曾提出战后处理的若干原则,或可为继续战后处理、实现中日"历史和解"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1991年12月5日,《朝日新闻》的“天声人语”栏云:“值此反思日本偷袭珍珠港50周年之际,必须联想到今年也是柳条湖事件60周年。60年前,爆发了“九·一八事变”,自此,日本在侵略中国大陆、在亚洲土地上采取种种行径的延长线上,愈滑愈远,终于发展到偷袭轰炸珍珠港。”事实全然如此。“九·一八事变”是走向日中全面战争的开端,对由这一事件引发带来的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各种侵略罪行,有必要具体地加以究明反省。作为一个当年曾出现在中国东北战场上的日本兵,展读“天声人语”言及的谛见,油然勾起我深深的回  相似文献   

5.
<正>1976年10月6日,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被"隔离审查"(在中国现代史上,称这一事件为粉碎"四人帮"),至1980年11月20日开庭起诉,其间,如何处理"四人帮",中央经过了反复的考虑。经历了由内部审判到最后公开审判的过程。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首例"。同时,也是新时期中国法制建设的一次"特别实践"。  相似文献   

6.
1928年张学良作为东北最高负责人,在处理"皇姑屯事件"与"中村事件"中,遵循"力避冲突"的主要原则,斗智斗勇地与日周旋,成功地化解了张作霖被害后被动的东北政局,维护了地区稳定,同时排除日本势力干扰实现东北易帜和国家统一,取得对日外交战略上的成功。然而张学良在对日外交中也确有一定失策,其表现为:没有利用新闻媒体制造舆论向日本施压;其难以克服的恐日症思维在与日本交涉中难有进一步的作为;不善于打外交牌错失交涉资本,因此造成对日外交的诸多困难。张学良"隐忍"的外交方针造成日本方面对张学良政府软弱的判断,为此后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7.
正国际会议中日本人形象通常被打上"3S"的符号——smile(微笑)、silent(沉默)、sleep(睡觉),政要们不是笑而不语就是犯困。随时随地的困意,是日本人对这个国家治安的信任,甚至被视为一种勤奋、可靠的标志,带来升职机会。日本人不睡觉,每个日本人都这样说。但这当然不是真的,日本人的睡眠艺术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学说法。"日本人不是在睡觉,也不叫‘打瞌睡’,他们在‘居眠’。"剑桥大学现代日本  相似文献   

8.
中美国力的"一进一退"可以说是国际大变局中最具影响力的体系意义变量。对自诩是西方国家的日本来说,这主要意味着现有的自由国际秩序遭到挑战,日本的角色定位和国家利益驱使它竭力稳定这一秩序,并借此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日本的"印太构想"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个区域性秩序框架。日本意欲联合各方,一方面通过多维度对冲在安全领域构建一个针对中国的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在经贸领域勾勒一个体现日本意图但又容纳中国的多边制度框架,以实现与中国的兼容性竞争。中国应在对此有清醒认知的同时,坚持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协调,积极推动构建互利双赢的中日关系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黑船·异变·抉择──读加藤祐三著《日本开国小史》孙竞昊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近代化的奇迹向来具有特别的魅力。多少年来,人们常将日本向近代文明的跨越归功于明治维新,这至今明白无误地写在学校通用的教材上。然而,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加藤祐三教授在其专著《日本开国...  相似文献   

10.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一国的兴衰与实现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二战时期,由于对"国家利益"的误判,日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国家利益"一词几乎成为禁语,但随着国际环境及日本国内情势的变化,"国家利益"论再度兴起并日益突出。特别是安倍第二次执政以来,以强化"国家利益"为由不断加强对媒体的控制、监督,打击进步势力,为实现其政治目标扫清"障碍"。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2014年日本《朝日新闻》就错误报道慰安妇问题的道歉事件。而安倍之所以能够逆历史潮流大肆否认"慰安妇"问题,实现对《朝日新闻》的打压,主要是受国际环境变化、日本右倾化以及舆论保守化的影响。在日本政府和媒体报道日益严重的右倾化趋势下,日本若片面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必定会造成中日关系的紧张,对东亚地区安全造成影响,甚至重蹈二战的覆辙。  相似文献   

11.
同中国交往时 ,会面对许多用西方知识无法理解的事情。若是按日本常识同中国打交道 ,几年下来 ,也未必能深入一步。本文想论述一下中国的基本问题———“人口问题”与“户籍制度”。解释中国问题的第一步首先是“人口问题”。中国有 1 3亿人口 ,它所构成的问题对西方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施真正的人口普查是 1 95 3年 7月 ,结果是大大超出当时估计的4亿人口 ,达到 5 9亿。尽管人口专家指出了人口的过剩问题 ,但未能得到政府的重视。 1 95 9年的天灾使 60年代的中国人口有所减少 ,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未彻底贯彻控制…  相似文献   

12.
“大陆开拓文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陆开拓文学”的背景“大陆开拓文学”,简称“开拓文学”,是以日本在“满洲”(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活动为背景并为之服务的文学。它是日本侵华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就在“满洲”开始了移民侵略活动。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连续几届政府都把向“满洲”的移民看作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把它作为长期侵占东北、并以东北为基地侵略整个中国大陆的重要途径。“满洲”移民方案的始作俑者是东宫铁男和加藤完治。早在1926年任奉天(即沈阳)独立守备队中队长的时候,东宫铁男就…  相似文献   

13.
本文蘆溝橋事件发生原因関問题、三部分論。第一部分日本一部歷史著作唱“中国側戰火口火切”蘆溝橋事件发端罪中国被觀点对、真向史実元反駁。本文第二部分正面日本側起蘆溝橋事件原因、其根本的原因長期実施“大陸政策”在、明治維新後、日本对中国、朝鲜侵略拡張既定根本的国策、蘆溝橋事件或類似事件发生遅早避指摘。本文第三部分日本帝国主義蘆溝橋事件、全面的对中国侵略戰争起經濟的原因論述。三十年代初期、深刻經濟危機結果及满州事变後、日本政府元实施經濟軍事化政策、日本全面的对中国侵略戰争起步早。  相似文献   

14.
叶渭渠 《日本学刊》2001,(1):116-125
时 间:2000年10月30日地 点:日本东京都世田谷区上野毛加藤宅邸对谈者:加藤周一(日本著名学者、评论家)叶渭渠(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叶渭渠(以下简称叶):今天我前来拜访加藤周一先生,与先生对谈日本杂种文化与现代化问题,承蒙应允,十分感谢。加藤周一(以下简称加藤):今天对谈的主题,是否请叶先生再具体地谈谈一下要求呢?叶:好的。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文化上遇到了封建主义的很大阻力,比如对天皇的造神运动,实行天皇制的绝对主义,并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使日本的现代化大大倒退了。我记得加藤先生在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5.
对中日近代化过程中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要从文化形态学入手,首先判断中日基本文化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文化特质和文化心态,并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从基本文化形态来说,中国前近代文化为"先进自主文化",近代文化为"自主文化";日本前近代文化为"后进学习文化",近代文化为"学习文化"。从文化特质来说,中国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官本位主义文化,尚"虚";日本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实用主义文化,尚"实"。从文化心态来说,中国前近代以"大国文化心态"为主,到近代从"大国文化心态"向"弱国文化心态"过渡;日本前近代以"小国文化心态"为主,到近代逐渐过渡到"大国文化心态",乃至"大国沙文主义文化心态"。中日文化差异是中日近代化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渡来人”和日本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人历来将早期从中国大陆去日本列岛的中国人称之为“渡来人”。顾名思义,所谓“渡来”,即从海上而来之意。在隋、唐时期之前,中国人去日主要经朝鲜半岛小驻,然后穿过“对马海峡”抵达日本。而到了隋、唐时期及其以后,便直接经黄海、东海、南海去日本了。  “渡来人”赴日所形成的文化意识,在人类交往史中,堪称一种创举,他们那可歌可泣的举措,蕴含了人类的聪明和才智,坚毅和果敢。“渡来人”群体,起到了中国对日交流使团的作用,他们对日本的开发和建设功不可灭,他们对日本人的思想启迪乃至“大和魂”的形成作用甚大。因此…  相似文献   

17.
胡澎 《日本学刊》2020,(2):7-11
2019年12月以来,武汉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已迅速蔓延至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月24日,累计确诊7.7万余人,死亡2000余人。日本、韩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也陆续出现了多人感染甚至死亡的情况。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正在酿成一场严重的国际公共卫生危机。日本是一个灾害大国,自古以来地震、台风、海啸、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个人信息泄露、列车脱轨事故、危险品泄漏、食品安全事件、福岛核泄漏等社会性突发事件不断,还遭遇了“非典”(SARS)、禽流感、中东呼吸症等公共卫生事件。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重大的自然灾害、社会性突发事件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也不断提升着日本的危机应对能力和治理能力,有不少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我们需要的不是愤怒,是争气。中国人学习外国的热情和气度,其实一点不输给日本人,只是有时候学得不对路而已。我们不但学习欧美苏、日韩澳,连对以色列、伊拉克、乌拉圭、肯尼亚,都是以沧海不捐细流的心态,随时准备取经求宝的。例如近年来在"韩流"冲击下吧,我们就不但要向韩国学习当面点头哈腰背后下毒放箭的"礼数",而且还要向韩国学习新农村建设了。应张帆教授之托,帮他考证一个年号。他的朋友近日收得一尊韩国铜佛,上书"延嘉七年",非汉非蒙非满,不知  相似文献   

19.
正安倍晋三又一次赢了。对资深政治评论家而言,10月22日是决定日本政坛命运的一天。而对不了解细节的看客来说,这天,不过是开启了又一个安倍时代。在10月22日的日本众议院选举中,安倍晋三的自民党及盟友赢得了压倒性多数席位。安倍轻易达到了他的目标——执政党取得过半数席位,不会"不过半就辞职",他  相似文献   

20.
三次"琉球处分"不仅是冲绳人一再被"出卖"(处分)的历史,也反映了琉球、中国、日本以及域外力量美国两者及其三者之间的历史恩怨,因此也是探寻琉球主权归属问题的主导线索。在这三次处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不断进行着"处分"与"反处分"的斗争,琉球岛内反"处分"的斗争最为激烈和持久,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三次"琉球处分"是东亚国际秩序演变的产物,其背后掩盖着近代日本国家发展道路的轨迹以及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战略。对于美日两大强国,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宗主国,琉球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一直扮演着"棋子"的角色。本文以此为线索,通过回顾三次处分的历史过程并分析各方决定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探讨内置于东亚近代史的琉球主权归属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