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展经济是属于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对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城市经济的带动以及城市形象的树立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为研究课题,深入剖析其发展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大家直观认识会展经济的作用,接受和了解所包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会展对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国内众多城市都把会展业作为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新的经济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国际上通常认为会展经济对交通、餐饮、住宿、旅游、商业等相关产业的直接带动效应可达1:9。本文以"青岛第一展"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会展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助会展城市依据各地实际,合理布局、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孟森 《经营与管理》2009,(11):39-41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会展经济凭借其产业关联度强、规模大、利润厚等特点,成为一种令世人瞩目的新型经济形式。会展经济具有迅速提高主办省市的知名度,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产业带动效应大和聚集效应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产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统筹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现状,可以看到几个发展势头良好的代表性城市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区域内产业经济的推动力。怎样利用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优势,在推动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城市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产业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为城市发展和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等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饮食除了其自然属性外,还富有特定的文化和经济内涵,与历史、政治、哲学、宗教及多彩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我国的宝贵精神财富,饮食文化正在发生变迁,饮食也已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饮食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特点。因此,大力发展饮食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也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会展业是集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为一体,兼具信息咨询、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商务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新兴产业,是一种新型的多要素、多产业融合的经济形态。通过会展活动,能带动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文化流,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会展经济的国际国内经验都表明,会展活动具有强大的拉动效应。据美国展览研究中心(CEIR)统计,2000年美国举办展览会的经济拉动效应为1:10;德国为1:9.11。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为例,上海展览业的拉动效应为1:8.14。会展经济强大的拉动效应,取决于会展业自身的特点——与各行业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会展经济的发展是第三产业成熟化和完善化的标志,对整体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一是对展会主题产业的带动,如家具展是对家具业的带动,汽车展是对汽车业的带动;二是对配套服务业的带动,如办家具展对酒店、旅游、运输、设计等配套服务业有带动作用.因此,发育良好的会展业不仅自身市场大,而且对地区的旅游、餐饮、通信、住宿、广告、交通等经济部门的发展有关联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视域中的产业集群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产业,产业的核心是工业。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必须培育工业产业集群,以工业经济推动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建设借助产业集群这种高效的组织方式的探讨,在加快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带动关联产业,为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和谐城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会展业被誉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会展不但本身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创造利润,同时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辐射力,嘉兴市会展业的发展会带动嘉兴、嘉兴的相关产业或嘉兴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本文通过嘉兴市会展业发展的SWOT分析,提出嘉兴市会展业发展的模式,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豆钦 《经营管理者》2009,(22):101-101
新型工业化坚持走的是科学创新、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发挥信息化的指导和基础作用,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良好发展局面,为加快城市经济的稳步增长做好铺垫。本文着重论述了:新型工业化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并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市场导向作用、以及产业集群式发展等方面,探究了新型工业化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城市会展经济在空间变化上呈现出先聚集、后扩散的发展规律,其具体发展路径遵循"大中小、远中近、点线面"的布局模式。会展经济地域运动是一个空间分化和组合的动态过程。由于内部单元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因而产生了离心力和向心力,导致会展经济地域运动不断呈现出集聚与扩散的形态转换。会展经济也在这种不断转换的过程中向前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丰富区域内容。笔者以北京和上海  相似文献   

12.
总部经济为解决发展制造业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矛盾提供了一条战略思路。这就是将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外围地带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化的空间耦合,进而提高该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这条思路为激活区域制造业存量、调整区域制造业结构、壮大区域制造业实力、提高区域制造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区域制造业扬长避短,扩大区域产业的选择范围,促进区域产业水平的提高。应当利用总部经济的集聚优势,积极提升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而带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是世界交通发展趋势,具有快速、方便、舒适、安全、环保和受天气影响小的优点。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发展高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本文建议四川省应全力支持西南交大争建“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高速铁路试验线”,以促进四川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把国内最新的轨道交通技术集中到成都来,有利于提升成都的城市地位和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4.
"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变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是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更好地利用和盘活枣庄的优势文化资源。以"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建设为依托的枣庄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可以为企业成长提供各种资源并且提供资源整合平台,统一规划,发挥辐射效应,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对枣庄区域经济和总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能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的持续稳定与繁荣。本文将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希望促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楼宇经济是在楼宇内产生、发展,并集聚、衍生、扩散相关产业,带动区域集聚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楼宇经济发展催化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实力持续的提升,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种类型与规模的会展层出不穷。会展设计为企业、教育机构、公民等群体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能够促进社会环境的优化,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有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但会展经济在我国毕竟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因而会展设计方面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将着眼于我国会展设计的发展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讨论,并提出提高我国会展设计行业水平的一些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浙江是海洋经济大省,在全国海洋经济中占据很大的比重。从统计数字看,浙江省目前已经初步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但是,海洋经济发展,既要遵循海洋产业演进规律,更要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产业的不断优化演进,同时又通过三次产业协同带动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基于产业协同角度对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绩效及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海洋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地理障碍、行政分割等多重原因,行政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相对比较落后,但数字经济发展则为其加快发展创造了机遇。利用2012~2019年卫星灯光数据,本文在多个尺度和层面上界定了城市行政边界地区,进而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市行政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行政边界地区相对更快发展,而克服地理障碍限制和缓解行政分割影响则是重要影响机制。但数字经济的这一效应主要表现在人口和经济规模较大的城市,而且数字经济发展在促进大城市经济往行政边界地区扩散的同时,也促进了其行政边界地区内部的集聚化。此外,利用高德地图兴趣点数据,本文也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主要是带动了地理依赖程度较低的产业往城市边界地区扩散。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城市的跨行政区协同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选择和培育合适的潜力产业,可充分挖掘区域优势、建立和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该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考察厦门的产业结构及第三产业细分行业增长差异,结果显示,厦门市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优势明显。借助区位商的定量标准,同时探讨厦门与台湾在经济资源禀赋的异同,确定了厦门潜力产业选择的重点,并提出促进厦门与台湾潜力产业对接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