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主张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实现了中国社会新的历史性飞跃。中华民族在这场革命中获得了巨大进步,逐渐走上了民主、自由、平等和解放的道路。不论是从这场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与传播,还是民主行为的养成,新的政治关系的建立等各个方面来看,辛亥革命应该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伟大开端。  相似文献   

2.
今义的汉语“共和”一词,来自明治时期日本知识人借助中国古典对应西文。无论古今中外,其意涵都有多种,易与贵族寡头政治以及君民共主相混淆。1902年以前,孙中山使用汉语言文字时,几乎从不采用共和之说。即使1903年受邹容《革命军》的鼓舞使用过“共和”,在学理和政纲层面,仍然严格采用民主立宪或民权立宪。辛亥鼎革之际,更是刻意将民主与共和连用,防止借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同时,孙中山认为美国的合众联邦制有助于中国革命之际由群雄割据走向统一民主,而对美式代议制民主颇有保留,先以五权宪法补充防弊,继而用国民大会引入直接民权,以确保共和的民权立宪属性,并提升效率。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探索表明,要达到人类社会的政治极则,还须依据国情,博采众长,努力开拓前行。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尽管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坛风云多变,但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辛亥革命及以后中国政治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为完成民主共和的任务,提出"革命程序论",将革命程序从开始到结束分为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阶段。"革命程序论"是实现民主宪政建设的路径选择,孙中山认为训政时期是完成民主宪政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训政理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仍有缺陷。文章主要从以党治国和地方自治两方面论述孙中山的训政理论,并简要分析其对我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同志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虽然这个革命失败了,但是它结束了中国二千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人民中散播了民主共和思想的种子……”。  相似文献   

6.
中国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多样性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需要从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从政治文明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把握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所具有的现代文明的属性和优势.从人类政治生活的内在要素研究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丰富内涵、实践形态及其创新性,探讨建国6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经验与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前,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树立了民主共和的旗帜。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在这次革命中,正如胡耀邦同志所说:“许多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个性特征体现为其政治理念(或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民主政治的建设形式、所选择的发展民主政治的策略方针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立探索和创造,是中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中国近代化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追求实现中国全面近代化的伟大先驱者。他的中国近代化思想丰富而伟大:用民主革命手段推翻清廷封建专制和创立民主共和制度,进而实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通过物质文明建设逐步实现国民经济全面近代化,以变封建农业国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努力进行近代精神文明建设和荡涤封建思想意识污秽,开创社会文明新风尚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这些历史性的构想具有进步意义和巨大影响。他毕生为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制度的奋斗,及其从事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建设的伟大革命实践,集中体现了他要使中国驾乎欧美列强之上的宏伟政治抱负和救国救民的民主主义战斗精神。他的近代化思想与实践超越了同代人,大大推动了中国全面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政体设计是其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民主共和的追求 ,在革命的两个阶段 ,提出了两套国家政体设计方案 ,但是都被历史残酷地否定了。他的悲剧之源不在于其政体设计本身 ,而在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没有成长为成熟有力的政党 ,不能以建立强大的政府扼制住中国的政治衰败 ,从而推动这些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一一年深秋,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攻陷武昌、迫使清帝退位而宣告胜利。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向人们展示了民主共和的前景;深受封建主义重压的中国人民,第一次看到可能到来的争取做人的机会,特別是一些积极向西  相似文献   

12.
在政治国家与民族国家内在张力作用下,孙中山国家利益观的核心从追求民主共和理想转向建立统一的民族主权国家。孙中山国家利益观的演变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后,为了调和南北冲突、阐明实业报国的主张和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1912年孙中山应袁世凯的邀请到北京共商国事。在北京期间,孙中山与袁世凯会晤、参加同盟会改组、出席各界欢迎会……这些活动是孙中山先生践行民主共和的写照,他不顾自身安危、利国福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当今建设和谐民主的社会和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其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民主共和的政体、主权在民的保障、人人共守的法治、分权制衡的制度。其思想理论内涵丰富,系统完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卓越的独创性。而且于民国伊始,孙中山即进行了民主立宪,保障民权等伟大宪政实践。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孙中山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 ,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点和三大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取向主要是推进党的建设、发展人民民主、落实依法治国、加强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爆发以前,孙中山与宋教仁对如何实现共和政治有着不同的设计,其要点是需要一段时间革命党独揽大权还是立即实行民主宪政;是权力比较集中的总统制还是限制总统权力的内阁制;是一党制还是两党制。由于武昌起义以后的政治现实,孙中山和宋教仁的设计都没有实现,共和政治的建立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7.
本刊编辑部 《源流》2011,(17):10-11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期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的伟大革命,宣告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协是当代中国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一项民主制度设计,它的发展与完善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直接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人民政协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符合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这一民主制度形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季玲 《源流》2011,(17):12-19
一百年前,在伟大革命家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孙中山关于建设政治文明的思想,指出了孙中山关于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