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状态分析与风险预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油安全风险预警是中国石油安全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建立了中国石油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基于数据挖掘理论的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算法建立中国石油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状态近20年来处于较大的波动中。石油消耗强度、国际原油价格、石油对外依存度主要影响着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有效地反映出了中国石油供应安全风险水平的演化及主要因素,其可用于中长期石油供应安全风险预警。  相似文献   

2.
中国石油安全现状及战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油安全是指外部石油资源供应安全问题。中国石油产量增幅不足,消费量剧增使得石油供求缺口日益增大,出现了石油安全问题。中国石油自给能力不足,进口单一,石油战略储备尚未成熟等因素使得中国石油安全存在很大隐患。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是保证国内石油供应,应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同时使石油进口多元化,建立国内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3.
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全面爆发,欧美等西方国家持续对俄罗斯石油出口实施制裁,国际原油价格随之大幅上涨,一度突破100美元/桶,并在高位持续震荡,给我国石油安全带来较大冲击。此轮油价高涨主要是由于俄乌冲突加剧了全球石油供需失衡、影响了石油供应稳定、抬升了石油期货风险溢价。未来国际油价在短期内主要呈上涨态势,但仍面临一定下行风险,中长期有望回落,但也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此轮油价高涨将推动全球能源危机,加剧我国石油供应安全风险和能源转型压力。对此,我国应充分认识供应多元化和战略转型对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性,不断优化石油储备体系,加速推动油气产业绿色转型和技术创新,在能源供给中寻找战略平衡点。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了人们对石油的高度重视。二战前,墨西哥湾是世界石油供应的中心。二战期间,德高里尔对中东石油的调查报告向世人展示了中东地区巨大的石油储量,同时对二战后美国中东石油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石油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之一.目前中国对石油的消费需求大大超过了本国石油供应,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毫无疑问,石油进口是扩大石油供应的主要渠道,石油进口可以缓解供需缺口,因此近年来中国石油进口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用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方法对中国石油进口与宏观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对石油进口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1987年初我们受托研制华东地区石油供需模型,一年多来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现已取得初步成果。 本模型由石油供应和石油需求两个子模型组成。关于石油供应模型,本文主要介绍了运用线性回归、线性规划和定性分析三种预测方法,对原油和成品油(主要是轻质油)作了1990、1995和2000年三个预测年份两种方案的生产量预测。关于石油需求模型则主要介绍了运用参数仿真模型方法对成品油的消费量作了高、中、低三种方案的预测。对于石油供需预测,除了可采用上述模型外,还有其它一些模型可供选择,限于篇幅,本文未作一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能源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的石油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显现.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石油安全危机,需要对石油安全进行预报、控制,满足本国石油的生产和消费需要,建立免受供应危机影响和冲击的保障机制--石油安全预警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8.
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部分,保障石油安全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石油储备作为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减轻国际原油断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平抑石油价格、保障原油供应。充分发挥石油储备的作用需要明确影响储备补仓与释放的不确定因素,构建合理的补仓与释放策略,最终实现长期成本控制,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供需的现实情况构建出最优的石油储备规模,保证石油储备能够发挥足够的应急作用。影响石油储备补仓和释放的主要因素包括价格、供给以及需求的不确定性。定量模型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石油储备的最优规模应当在117天左右,储备成本的下降、石油供应中断天数的上升以及石油价格的下降都倾向于最优石油储备规模的提升。结合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石油最优储备规模对于石油供应中断天数最敏感,其次是储备成本,对石油价格则较不敏感。同时,根据对模型加入GDP收益前后的情况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当考虑GDP收益时,石油储备规模必然会相应上升,而在这一前提下得出的石油储备规模适用于我国当前的主要发展状况,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石油进口风险规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进口石油是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如何在满足进口需要的基础上,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已成为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与日剧增,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石油安全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中国要加大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多元化海内外石油供应方式,建立和完善石油安全储备体系及期货市场,以提高中国石油安全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油是国民经济的血液,确保稳定、安全、可靠和经济的石油供应是石油安全的重要内容。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要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大力开发利用天然气;多渠道、多国别、多通道进口石油;"走出去"到国外拿资源;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提高原油加工收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立法和执法。  相似文献   

12.
世界石油市场自2014年下半年价格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虽经沙特与俄罗斯领导的限产保价联盟经过9个多月的努力,布伦特油价也仅为下跌前的一半。新能源发展以及能源系统演进,出现了关于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灾变观点——石油行业行将快速没落,石油工业不是储量耗尽,而是需求耗尽。观察布伦特油价趋势,2017年8月布伦特原油价格的数据表明,在多重影响下油价是随机游走态势。从需求层面讲,在全球能源需求连续3年弱增长1%,仅是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一半的背景下,2016年全球石油消费强势增长1.6%,连续2年高于10年平均增长速度;虽然OECD国家2005年达到石油需求高峰,但并未改变全球石油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全球石油需求高峰将出现在2035年,峰值需求52.85亿吨,比2016年绝对增加8.67亿吨。值得注意的是,2035年仅是达到石油需求高峰,而不是"需求用完"。禁售燃油汽车规划将派生巨大天然气需求。从供应层面讲,"限产联盟"策略不一、执行不力是低迷油价的一个解释;而助推供应、改变世界石油生产消费格局的美国页岩革命,才是诠释世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密钥。世界石油工业已进入供应宽松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攀升,而国际油价大幅波动,近两年国际油价曾一路上涨。因此,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非常重要,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安全战略;提高石油利用率,实行节能政策;实现能源多元化;调整交通运输政策;建立石油期货市场,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加强亚洲国家在石油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立石油储备成为必然的选择。在国际能源合作中,中国的石油储备法律处于起步阶段。而法国、美国和德国已经走上了一条石油储备的国内立法为主,重视国际合作的道路。在分析了国内法律建设和国际能源合作各自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的前提下,提出了中国应以建立石油储备国内法律体系为基础,确立适合国情的石油储备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多边合作机制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5.
加入 WTO后 ,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将承受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随着我国进口石油数量的不断增加 ,国际突发事件和国际石油市场的剧烈波动对我国石油的安全供应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应对对策 ,合法地保护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产品,在各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平衡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由于受资源基础限制,石油生产和供给能力的扩大受到制约,石油供应能力较快增长的前景不容乐观。而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于石油等能源产品的需求必将稳步上...  相似文献   

17.
我国石油消费与其它国家存在多方面经济关系,分析表明,我国石油消费使石油输出国取得了巨额收益,使世界领先的石油公司取得了丰厚利润,使制造业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得以实现高增值。充足的石油供给是汽车大国将我国作为其市场的必要条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我国石油消费是石油资源国、世界领先石油公司所属国、制造业发达国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我国汽车销售量是汽车生产大国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证实了以上分析。因此,除非发生重大军事冲突,世界强国不会轻易阻断我国的运油航线。当然,考虑到世界政治、军事形势的莫测变化,建立多渠道的石油资源供应保障体系和保持适量的石油贮备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从“安大线”之争看中国石油外交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中国积极开展了来源多样化的石油进口战略 ,中俄间的“安大线”协议就是一例。然而 ,最近俄罗斯突然宣布搁置“安大线”方案 ,等待将来再做定夺 ,这给命运多舛的“安大线”石油运输线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中国石油外交来说 ,确保石油供应安全 ,实行一种合作型的、以进口来源多样化为主的外交战略无疑是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为应对石油危机采取了稳定石油供应、加强国际合作、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的短、中、长期措施。这些对策对今天的中国仍有很现实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石油消费国固然受不了能源供应突然中断的打击,但石油生产国同样受不了。如果你把一支子弹上了膛的枪放在身边,那么总有一天枪会走火的。当俄罗斯由于金钱和权力(全球能源的两个永恒战场)的纠纷,停止向乌克兰供应能源时,冰雪覆盖的北欧清晰地听见了枪响。从中欧到大西洋岸边的法国,天然气供应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多年来,欧洲人一直在告诉自己,这个爽快向他们供应燃气的冷战时的敌人,还是可以依靠的,因为它现在毕竟算是盟友了。可是突然间,这个信念动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